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型商场火灾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且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提高大型商场火灾风险性等级并且为其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采用将2级模糊综合评价与集值统计法相结合的模型对大型商场外因火灾的风险性进行评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外因火灾的特点(主要从消防设施及能力因素、消防安全管理因素、人员应急疏散因素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针对大型商场外因火灾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包括3个,三级指标包括12个。利用集值统计法将评价指标的描述表示为一段区间值,进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得出的权重进行可靠性分析,采用加权平均模型确定火灾风险性总的相对隶属度,并求出模糊特征向量;最后根据总得分确定火灾的风险性等级。利用该方法对沈阳某大型商场外因火灾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与传统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相对比,其评价结果都为"二级(好)",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合理。同时分析得到了大型商场火灾防控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城市群综合承灾度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与随机性问题,合理评估城市群的综合承灾度。从防灾、抗灾、救灾和恢复4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承灾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云模型的城市群综合承灾度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3个城市群为例,运用云模型对城市群的综合承灾度进行评价,通过熵权法进行赋权,最终确定算例城市群的综合承灾状况。结果表明:西北地区3个城市群承灾度等级均为Ⅱ级,承灾能力中等;该方法利用能综合反映多因素之间复杂关系的特征指标得出相应的评价等级,同时为地区内城市的承灾度大小判断提供参考,对提升城市群综合承灾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型商场火灾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的评价方法难以准确确定参数的权重,无法对商场火灾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价。为了提高大型商场火灾危险性等级并为其提供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采用将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突变级数法对大型商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评价。该方法从建筑物自身因素、消防因素、应急因素和其他因素4个角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用确定各因素权重,只需考虑各指标对商场火灾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可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最后以沈阳某大型商场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基于突变级数法求得该大型商场火灾危险性评价的总突变隶属矩阵,依据"总突变隶属函数值越大越优"的原则,确定该大型商场的火灾危险等级为三级,即"一般安全"。依据此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该大型商场火灾危险性等级的对策,主要包括合理规划商场布局、改善消防设施、修订有效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安全管理、培养合理的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地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单值评分在指标隶属度赋值中带来的误差,应用三角模糊结构元确定隶属度的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由风险定义出发,从火灾发生可能性与火灾严重性两个维度,建立了地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利用三角结构元的几何特征,对火灾风险等级进行排序,并将此评价算法编入程序,开发出地下商场火灾风险评估软件,实现了评价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用此系统对沈阳市某地下商场进行了火灾风险评估,得到该商场的火灾风险等级排序:较低风险>低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中风险,评价结果为较低风险,与实际消防安全情况一致,验证了三角模糊结构元在地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木结构建筑群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研究,提出了熵值法-突变理论对贵州某典型木结构建筑群的火灾危险性进行评价.对火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从安全管理、周围环境、建筑防火能力、电气防火及建筑消防系统5个方面建立了木结构建筑群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熵值法确定了底层指标的相对重要度排序,其次根据各指标的重要度利用突变理论计算二层指标的突变隶属值,通过递归运算得到系统总突变隶属值,但由于传统突变评价具有评价值过高的不足,引入数据拟合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利用熵值法-突变理论得到的初始计算结果为0.943.数据拟合修正后的突变级数为0.612,评价等级为中度危险.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木结构建筑的火灾危险评价等级为中度危险,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从安全管理、周围环境、建筑防火能力、电气防火及建筑消防系统5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了木结构建筑群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Ⅱ):责任矩阵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由于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导致的部门间或者责任人之间的推诿扯皮等现象影响应急行动的高效有序开展,甚至会导致应急行动失败。因此,在应急预案中各应急部门(人员)责任分配是否适当是应急能否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该问题,笔者引入项目管理中的责任矩阵方法(Responsibility Matrix)。首先,根据应急的特点,定义直接责任(R)、支持(S)、建议(A)、约束(P)4种责任类型,确定了责任划分的原则;然后,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主要包含41种角色类型,并在该基础上建立了应急程序和应急人员间的责任矩阵及评价准则;进而采用上述方法分析一个实际的地震应急预案,对该应急预案的责任矩阵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为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某大型危险化学品储运企业为背景,对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信息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对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过程中各种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将信息分为基础信息、预防信息和救援信息3个方面;然后在单机和网络两种版本硬件结构比较的基础上,以工艺参数传感器、泄漏传感器、火灾报警器、应急设备控制器等主要设备为基础构建了单机版的硬件结构;最后,采用C/S软件结构,运用组件式GIS技术,从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结构以及功能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应急救援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评估矿山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应急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分析矿山典型事故,确定矿山应急救援能力影响因素的维度;综合文献与专家意见设计调查问卷,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信效度,最终筛选确定应急救援能力指标;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构建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K1、K2、K3实际评价中。研究结果表明:矿山救援队应急救援能力从5个维度归纳出5个一级指标(指挥管理、组织建设、专业救援、综合体质、应急资源)和28个二级指标;利用所构建的评价模型评价国家矿山救援队的救援能力强弱排序为K_2K_1K_3。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评价大坝群安全应急协同水平,有必要研究大坝群的协同应急运作机理和动态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大坝群安全应急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大坝之间的协同应急运作机理。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不同时段安全应急指标的权重,进而采用线性加权法实施静态评价。通过时序加权平均(TOWA)-时序加权几何平均(TOWGA)混合算子集结应急预防和响应2个时段的评价值,得到大坝群安全应急协同度的动态综合评价值,同时计算不同时段各大坝的安全应急协同有序度,从而判断大坝群整体的协同应急状况。用所建评价方法,对某一典型的梯级水电站大坝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乙大坝的安全应急协同水平最高;加强资源共享和救援队伍的演练将有助于提高甲和丙大坝的应急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城市环形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状况,运用可拓评价方法,建立城市环形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建立了包含建筑、电气、消防设施、应急、安全管理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2个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市环形地下商业街为例,通过确定经典域、节域、待评物元、关联度的计算,得到该市环形地下商业街的安全等级为4级,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检查消防栓和灭火器、落实消防负责人的责任、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火灾应急演练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应急通信系统组织网络建设对高层大学宿舍楼火灾疏散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高层大学宿舍楼发生火灾时,基于组织传播进行应急通知,以及火灾疏散风险评估问题,并充分考虑大学宿舍楼多种情景多种周期的风险差异,通过建立火灾疏散周期风险评估模型,耦合基于组织传播的应急通信系统模型,对北京某高层大学宿舍楼的多情景火灾疏散的应急通知方案优化和周期风险评估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基于组织传播的应急通信系统模型,提出了3种应急通知优化方法,形成了21种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减少系统环节数量,提高各环节的传递效率,选择合适的通知顺序,加强晚休时间的安全管理,降低人员密度,能够有效降低火灾疏散周期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电网企业保供电应急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保供电“准备—实施—总结”全流程构建了电网企业保供电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38个三级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最后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电网企业为例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建议,对电网企业保供电应急能力提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2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煤矿的内因火灾进行评价.首先建立煤矿内因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值统计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加权平均模型确定内因火灾危险性总的相对隶属度,求出模糊特征向量;最后得出内因火灾危险性等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着手,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FTA)对其完备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确定各基本事件的权重,并将待评价应急预案的基本事件与标准故障树进行对比,进而得到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薄弱环节,并从量化的角度出发得到待评价应急预案的不完备度。最后,采用上述方法分析一个实际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该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为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古建筑火灾事故致因因素,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基于事故致因理论,采用德尔菲法从人员、古建筑消防系统、古建筑防火能力、安全管理与环境五个方面确定18个古建筑火灾致因因素,并建立古建筑火灾事故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实验室决策分析法(DEMATEL)构建矩阵对古建筑火灾致因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原因度定量结果对古建筑火灾致因因素的属性进行分类,确定其属于火灾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另一方面,通过中心度指标评价古建筑火灾各个致因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而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将致因因素进行层级划分,构建5层3阶的多级递阶模型,分析致因因素间的耦合和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是近邻原因、过渡原因及本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针对这三方面确定古建筑火灾事故重点管控方向。同时,在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中,应重点关注中心度较大的致因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开展矿业安全类专业试验实践教学和培训,培养安全应急一流复合型拔尖人才,设计一种基于Unity3D的矿井火灾监测与防治虚拟仿真试验教学系统。首先,采用3ds Max建立仿真模型,构建矿井火灾监测防治试验系统总体框架;其次,开展外因火灾监测与远程自动控制救灾风门应急处置、内因火灾监测与温控胞衣阻化剂防灭火应急防控等人机交互试验实训;最后,建立综合评测的试验评价体系用于考核评估。结果表明:该试验系统具备虚拟现实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的技术特点,利于打造井下三维虚拟仿真场景,逼真展示矿井火灾演变过程;在试验与实训方面,可以突破传统模式在时间、空间、安全、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提供自主学习与多元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间的关联性和模糊性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应急关口前移,以事前预防为研究视角,构建基于改进组合赋权可拓的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从应急管理预防与准备、监测预警、响应救援、恢复重建4个环节入手,构建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网络分析法和改进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物元可拓模型确定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函数。最后,结合实例评估陕西省某化工园区的应急管理能力。结果显示:该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高层建筑正在逐渐增多,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形式,高层建筑火灾的性质与一般建筑火灾不同,因此,高层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价方法是火灾安全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本文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新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模型—二级可变模糊评价模型。以某高层建筑火灾安全评价为例,运用二级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进行风险等级计算,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通过变动权值,对该建筑的火灾风险等级进行了重新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有效,且评价结果对指标的权值依赖较小。该模型考虑了隶属度的相对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基于交互安全文化模型,建立民营企业安全文化模型并辨识 关键元素,以赛轮金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 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运用粗糙集ROSETTA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属性简约,最终确定 15个安全文化元素;借助MATLAB,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元素权重,然后进行可拓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重视”一项得分为4.82,水平较高,整体文化等 级属于“良”,级别特征变量j*=3.138 1。“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 的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应急演练”3个方面得分偏低,是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重点加 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在制订过程中,相关组织应急协同能力难以量化的问题,提出考虑级联失效的城市防汛应急组织间网络鲁棒性评价方法。首先,以北京、上海与深圳市防汛应急预案为研究对象,构建组织间网络,并提出网络攻击策略与鲁棒性评价指标;其次,计算网络特征统计参数,并分析网络拓扑特性;然后,以自然连通度为鲁棒性指标,评价城市防汛应急组织间网络在遭受节点单次攻击与连续攻击下的鲁棒性;最后,对比不同攻击下网络的鲁棒性强弱并找出对鲁棒性影响较大的关键组织。结果表明:北京、上海与深圳市防汛应急预组织间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特性;节点单次攻击时,相较于非级联失效情形,组织间网络在级联失效情况下鲁棒性较弱,造成级联失效节点数较大的组织为影响网络鲁棒性的关键组织;连续攻击时,组织间网络在蓄意攻击情形下鲁棒性较弱,度值较大的组织为影响网络鲁棒性的关键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