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9月15日,我省《海峡都市报》在福州对行人的交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分发卷收回100份有效卷,发现有59%的行人承认闯过红灯,有78%的行人曾逆行。下面是此次调查结果的图示表:  相似文献   

2.
德国汽车虽多.道路交通却总是秩序井然。 德国交通法没有汽车应礼让行人的规定,但德国司机总是充分尊重行人的路权。前方路上如有行人,司机不会按喇叭催促,而是耐心等待行人觉察身后有车并主动闪开,或者先慢慢跟在后面,再想办法绕开行人。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违章占的比例较大,而受伤害最大的也往往是骑车人自己。在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中,骑车人或行人需要承担责任的占70%,更有30%的死亡事故要由骑车人或行人负主要责任。在城区繁华道路和路口,交通拥堵令人头疼,而自行车和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争道抢行、乱穿马路等等违章行为,是造成路口拥堵的一个很  相似文献   

4.
央视上有一个关于行人过街调查,很有趣。 红灯亮了,斑马线这头,两位协助拍摄的志愿者在那里等个绿灯,几位行人于是也跟着驻足。  相似文献   

5.
杭州飙车案的发生并非偶然。 走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街头,常常看到在没有设置红绿灯的斑马线上.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挤成一团,谁也不肯有一丁点的礼让。即使在非高峰期,有的车辆途经斑马线。遇到过街行人非但不减速,反而一踩油门“嗖”地抢先而过:有的车辆甚至加速逼进,把行人逼回人行道。  相似文献   

6.
德国汽车虽多,道路交通却总是秩序井然。德国交通法没有汽车应礼让行人的规定,但德国司机总是充分尊重行人的路权。前方路上如有行人,司机不会按喇叭催促,而是耐心等待行人觉察身后有车并主动闪开,或者先慢慢跟在后面,再想办法绕开行人。  相似文献   

7.
大街上行人川流不息。在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不时传来一种人力三轮车“闪开”、“让一下”的吆喝声。听到吆喝声的行人,似乎总是很自觉、很“知趣”地纷纷退开,且唯恐躲避不及。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力三轮车呢?货运小三轮也!若问为何行人对它退避三舍?车速非凡也!  相似文献   

8.
时间观念     
在大多数国家,对那些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人,警方无非就是向他们提出警告,或者进行罚款。但是,菲律宾警方对违章行人的惩罚方式却十分奇特,巡警们一旦在路上发现了违章的行人,便向他们抛掷湿毯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环境熟悉度及引导作用对行人疏散影响,建立考虑环境熟悉度及引导作用的行人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引入环境熟悉度参数,将行人分为熟悉环境行人与不熟悉环境行人,不同的行人具备不同的运动方式;基于引导标志的有向引导作用构建引导场,使行人能跟随引导移动;以某超市为例,研究其环境熟悉度、引导作用及引导有效性对行人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人疏散时间随着环境熟悉度的增加而减少;在相同的环境熟悉度下,不熟悉环境行人选择跟随引导移动相比于随机移动及跟随行人移动疏散效率更高;环境熟悉度较低时,行人疏散时间随引导有效性提高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有上升的趋势,体现在行人横穿道路时不守规定,行人把责任推给司机的同时,却把悲伤留给自己。 应该说,法律对作为交通弱势群体的行人是呵护有加的,只要不是行人的过错.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如果机动车与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规,就不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的事,这正是法律所寄望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近身攻击情景下行人疏散过程,基于恐慌情绪吸收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利他性-神经质(Openness-Conscientiousness-Extroversion-Agreeableness-Neuroticism, OCEAN)模型设计该情景下的行人恐慌情绪模型,通过改进传统的社会力模型体现恐慌情绪对行人行为的影响。经仿真验证,基于动态恐慌情绪驱动的行人应急疏散模型——行人恐慌情绪(Personnel Panic Emotion, PPE)-动态行为(Dynamic Behavior, DB)模型能有效体现该情景下行人疏散特征。设计两组对比试验,研究恐慌情绪、防御人员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考虑恐慌情绪下,疏散时间缩短42 s,被袭击人数减少5人,拥堵点由5处减少为3处,但行人疏散前期出现短时混乱,后期拥堵点的面积、人流密度更大;2)在疏散前期恐慌情绪传播主要受恐怖分子位置影响,全部行人开始疏散后,因拐角和出口处拥堵,恐怖情绪迅速大范围传播;3)防御人员能有效抑制恐慌传播,减轻恐慌情绪对疏散行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该研究为此类情景的人员疏散提供了理论依...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恐慌状态对行人疏散效率的影响,基于情绪感染等相关理论,在探讨了情绪感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A*算法和SIS算法仿真了在有障碍物的情境下恐慌情绪对行人疏散的影响关系,使用MATLAB软件建模对情绪阈值、情绪衰减速率、行人密度等重要情绪因子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恐慌情绪确实影响着正常的疏散行为,疏散时间随着情绪阈值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直至降低到某一值后基本不变;情绪衰减速率越大,感染者越能在短时间内降低恐慌值变为易感者,情绪衰减速率也是影响疏散的关键性因素;行人密度增大,则恐慌情绪在房间内反复传播进而不断加强,恐慌值增加会导致疏散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城乡结合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存理论模型建立这种特殊点段行人过街时间的生存公式,通过寿命表法分析行人过街时间的特征,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行人过街时间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城乡结合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服从正态分布,最大过街时间大致为50 s,小于城区内无信号和有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过街人流量、冲突车辆数和道路宽度是直接影响行人过街时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叉口不同方向的驾驶人识别行人过街安全岛容易产生心理旋转效应,难以及时准确地辨识交通岛轮廓及线形,导致车辆撞击行人、撞击安全岛事故时有发生。以行人是否受伤害的关键速度30 km/h、50 km/h为依据,结合颜色恒常性与形状恒常性,提出一种具备多级线形诱导、多级轮廓诱导功能的安全岛设施设计方法,以缓解心理旋转效应。结合3ds Max软件构建仿真模型对改善后的有益效果进行验证,并以驾驶人视认距离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针对安全岛改善后方案,交叉口各入口方向驾驶人视认距离能够提升44%以上。城市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岛采用多级线形诱导与多级轮廓诱导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并优化驾驶人视距视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交通心理的行人不安全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交通心理学原理,对城市行人交通不安全行为进行研讨.分析了行人出行认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给出行人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型,指出行人的认知心理状态与交通事故关系密切.以定性分析的方法,把行人不安全行为归为有意和无意两类,从主客观方面分析行人心理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际交通调查及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处理,表明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性别、年龄和有无驾照对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有重要影响;系统分析了行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从行人心理角度考虑,给出了一些相应的改善行人交通不安全行为的教育、管理、法制方面的建议和预防措施,例如:从行人心理角度对过街设施进行合理设置,从驾驶员心理角度考虑改善行人交通安全,对人行天桥和地道进行人性化设置等,将心理学行为矫正法原理应用于行人交通管理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机动车骤增,榕城机动车道不断拓宽,将不少人行道改道作非机动车道,致使非机动车全部上人行道通行,非机动车驶上人行道,行人走路安全存在隐患。很多老人和孕妇都有这样胆战心惊的经历:无声无息的电动车猛地撞到后腰上!市区几乎没有一条街道可以让残疾人畅通无阻,广告牌、标志牌、电线杆使行人通行的空间所剩无几。这引起了人们的再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施倚 《劳动保护》2006,(1):106-106
编辑同志:本人是一名汽员工,我的嫂子于2002年8月15日早上7时40分左右(8时上班)骑自行车送小孩上学后,直接去单位上班的途中被迎面开来的大货车后部副伤。经交通部门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七条(车辆、行人必须各行其道。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在其本道内行驶的车辆或行人优先通行。遇到本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况,车辆、行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元胞自动机恐慌状态下人群疏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恐慌情绪对疏散中人群行为的影响,结合决策理论和情绪感染相关理论,同时考虑恐慌情绪对行人决策的影响和恐慌情绪本身的动力学特性,如情绪感染和衰减等,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建立基于场域模型的恐慌状态下行人决策修正模型,采用该模型研究恐慌情绪对人群疏散行为的作用规律。研究发现:当处于优势疏散位置的行人,由于恐慌做出非理性决策,不仅降低了自身的疏散效率,而且会占据其他行人的最优疏散路径,因此导致整体疏散效率的下降;随着恐慌情绪阈值增加,同一时刻的恐慌人数减小,疏散时间减小,且存在某一临界值,使疏散时间最短;情绪自衰减速率是影响恐慌情绪的关键因素,且存在决定恐慌情绪的蔓延或者衰减的临界值;行人的恐慌程度随着行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为人群规模较大时,恐慌情绪的感染次数增加,并在人群中得到反复加强,从而使人均恐慌值增加。  相似文献   

19.
各行其道,本是中规中矩的交通用语,如今被引申到政治等方方面面,就有了贬义。从媒体报道看,近年来发生在城市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陡然增加,原本为行人设置的安全区域渐成生命高危区,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吾土吾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甚至对生命的简单崇敬意识,都远远滞后于“汽车时代”。毫无疑问,斑马线就是行人的领地,再名贵的车和再高等的司机路过此处,须躬身揖礼。  相似文献   

20.
为更深入研究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的交通特性,通过激光雷达采集行人过街过程中来车的运动状态数据,考虑外部因素对行人过街决策的影响及行人对安全过街的心理需求,利用人车间距、车辆速度和可穿越间隙等参数分析直接过街和等待过街2种决策结果下的数据特性。基于上述参数建立行人过街安全心理距离模型和多元Logistic回归决策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当人车间距越大、车速越低、可穿越间隙越大时,行人过街概率越大;相同可穿越间隙下,车速越快,行人过街概率越大;所建立二模型均有较高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车载行人预警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