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凤眼莲的种群密度与生长之间的关系。求出了凤眼莲种群增长的内禀自然增长率、容量以及凤眼莲高产的最佳种群密度,为以凤眼莲为主的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的高效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上海市凤眼莲的生活史特征与繁殖策略探讨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樑  王晓娟  高雷  李博 《生态环境》2005,14(4):498-502
凤眼莲是上海地区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外来人侵种之一。通过对上海地区凤眼莲种群的连续监测,探究其生活史特征及其繁殖策略,结果表明,1)每年3~5月为凤眼莲的萌芽阶段,7月下旬为凤眼莲爆发起始时期,8~12月为凤眼莲爆发的高峰期,12月下旬凤眼莲开始枯萎死亡。但其腋芽能够存活越冬,是来年凤眼莲爆发的种源。2)上海地区凤眼莲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导致该结果的内因是凤眼莲具有高的克隆生长潜力,外因是上海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3)河道内其它水生植物的广泛分布是凤眼莲固着生长的主要机制,这些植物主要为:喜旱莲子草、菰、芦苇、牛筋草和千金子等。有鉴于此,根据上海市凤眼莲的生活史特征和繁殖策略,提出其综合防治对策为:1)最佳的打捞时期为12月至翌年6月,以去处种源为目标;2)清理河道内及堤岸上的水生杂草;3)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4)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3.
凤眼莲净化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的氮和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实验室小试及模拟河道中试情况,利用凤眼莲净化二级出水氮,磷,水力停留时间3~5日,TN、TP去除率分别可达40%和68%以上.凤眼莲净化TN负荷是密度及温度的函数.通过试验确定了凤眼莲在二级出水的Logistic增长计算参数r、k.  相似文献   

4.
根据从卫星遥感影像或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凤眼莲面积变化数据,对在开放水域中大面积放养凤眼莲面积变化的研究,建立了放养凤眼莲生长的Logistic动力学模型来估算凤眼莲面积。在太湖竺山湾凤眼莲放养试验表明:从2009年8月4日到10月15日,凤眼莲面积从54 250.34 m2增加到135 525.66 m2,建立的估计凤眼莲面积的Logistic模型的环境容量k s为2 697 210.03,面积增长率rs为0.012 4,对试验数据的拟合优度检验R 2为0.975 3,F检验为78.93,均方根误差RMSE为2 705.55,表明该模型准确模拟了凤眼莲生长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松嫩草地羊草克隆构型特征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可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密度羊草(Leymuschinensis)种群的克隆构型特征进行了调查,比较在资源水平相对一致时,羊草克隆构型特征,如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距离和分枝角度,对种群密度变化的可塑性.结果表明: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羊草根茎节间长度和间隔子长度逐渐减小,分枝角度增大,且分枝角度在不同密度间差异显著.分枝角度的频率分布格局在不同密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种群密度高时,羊草根茎具有更多的大分枝角.此外,羊草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与其种群密度具有较强的冥函数关系.羊草根茎克隆特征在不同密度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当种群密度低时,羊草克隆特征更趋于“游击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游击型”特征减弱. 图2表2参19  相似文献   

6.
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中凤眼莲与磷素的互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完善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升除磷效能,从磷素对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贡献展开分析,指出磷素是制约浮游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与磷素的互相作用机制,即磷素对凤眼莲植株生理性状具有影响,而凤眼莲对磷的吸收同化作用又促成了除磷目标。研究显示:随着水中可获取磷浓度的升高,凤眼莲吸收的磷素更多地分配在茎叶部分。水体磷浓度过高,将激发凤眼莲对磷素的超累积性;水环境中磷素缺乏,凸显出凤眼莲的根部形态可塑性。水体氮磷浓度比(N/P)为2.5~5时凤眼莲可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凤眼莲对可溶性反应磷具有极优的净化效果;在藻华爆发期间,凤眼莲能通过密集根系捕获飘移的蓝藻,并吸收利用藻细胞衰亡所释放的磷素。在工程实践中,需统筹考量磷去除效果与去除速率,在高污染负荷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去除速率;当水再生作为饮用水源时,应优先考虑去除效果。凤眼莲生态修复工程设计须遵循先后次序:(1)最终水质目标;(2)生物产量;(3)植株品质。最终水质目标及营养去除与营养负荷水平密切相关。在大型湖泊和水库实践应用中,须先控制外源磷负荷,再逐步削减内源磷负荷。利用凤眼莲深度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或在高负荷的入河、湖口处种养凤眼莲,可减轻外源磷负荷;在蓝藻积累和衰亡的背风区域种养凤眼莲,以吸收蓝藻释放的营养,从而减轻内源磷负荷。  相似文献   

7.
大鹏湾海水理化因子与夜光藻增值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夜光藻种群增殖态势与理化因子的比较,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按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四条原则,确定参考数列(母数列:夜光藻)和若干比较数列(子数列:海水理化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研究了大鹏湾夜光藻种群增殖与海水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溶解氧和叶绿素a对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增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鹏湾海水理化因子与夜光藻增殖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夜光藻种群增殖态势与理化因子的比较,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按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四条原则,确定参考数列(母数列:夜光藻)和若干比较数列(子数列:海水理化因子)之间的关联度,研究了大鹏湾液光藻种群增殖与海水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溶解氧和叶绿素a对夜光藻种群密度的增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丝栗栲种群生命过程及谱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丝栗栲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度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结果表明,丝栗栲有2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丝栗栲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丝栗栲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数量(密度)特征是动物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定点研究一个野生种群生态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数量和年龄结构为进一步分析其种群的密度、移动、巢域和核域,尤其是为种群动态提供依据,也是珍稀动物保护和资源动物管理利用的先行工作和重要组成部份.关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具体统计方法,有不少的文章报道,然而从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研究大型脊椎动物却较为少见,这主要是受研究方法的限制.为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临时空间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冶勒自然保护区林麝的数量调查研究中去.结果表明:(1)集聚分布指数CA=12.09,说明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林麝有较高的集聚度;(2)林麝粪堆在野外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较好;(3)在冶勒自然保护区,生活有62~98只左右的林麝,其密度为:1.0~1.6只/km^2.林麝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呈现聚积分布的原因是由于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造成的.图1表2参24  相似文献   

11.
污染水体生态治理工程中凤眼莲对水质变化的生长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级串联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净化塘深度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的生态工程中,通过监测各级净化塘内凤眼莲的生物量、株高、根长、植株氮磷含量等指标变化,分析各指标与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探讨凤眼莲对水质变化的生长响应,以期为表观判断水质改善效果和明确凤眼莲在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适宜规模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净化塘水体氮磷浓度显著影响凤眼莲生长,且与植株相关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一级、二级和三级净化塘内水体TN和TP质量浓度依次降低,凤眼莲生物量及茎叶生物量、生长速率、株高、叶片SPAD值、凤眼莲茎叶和根系的氮磷含量均逐级减小,而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和根长均逐级增加;凤眼莲茎叶生物量及其所含氮磷量均高于根系,故茎叶富集水体氮磷能力强于根系;当水体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94、4.03和2.79 mg·L~(-1),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22、0.15和0.12 mg·L~(-1)时,凤眼莲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9、16.73和12.87 kg·m~(-2),累积富集氮量分别为27.44、17.59和11.04 g·m~(-2),磷量分别为2.57、1.53和0.93 g·m~(-2)。综合分析,凤眼莲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株高、根长等生长特征表现出的差异显示了其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响应策略,水体中较高的氮磷浓度更有利于促进凤眼莲生长发育及增强其富集氮磷能力。在该研究的条件下生活污水尾水的深度净化工程,仍可承载更高的尾水处理量和污染负荷量,同时通过减少生态工程的规模配置也可确保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2.
生境破碎化会导致种群变小、密度降低,影响植物的繁殖成功,威胁植物种群的生存和维持,因此了解种群大小和密度对植物生殖成功的影响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探讨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星叶草35个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对其繁殖成功的影响以及2个种群中最近邻体距离和局部密度(0.1 m半径的个体数)对其繁殖成功的影响.结果显示:星叶草种群面积和密度对个体果实(种子)数和结实(结籽)率没有影响(P0.05).个体果实数不受最近邻体距离的影响(P=0.447),但个体结实率随最近邻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P=0.032).个体果实数(P=0.001)和结实率(P0.001)均与0.1 m半径范围的个体数成负相关.本研究表明,星叶草的繁殖成功随个体局部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生境破碎化对星叶草繁殖成功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取样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铁离子不同浓度处理下水生植物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吸收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分析0.1 mg·L-1 CIP胁迫下不同浓度铁离子(0、10、20、50、100和150 mg·L-1)对凤眼莲根系生理生化及CIP富集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浓度铁离子对凤眼莲根系孔隙度和泌氧量无显著影响,而根系活力随着铁离子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铁离子促进凤眼莲根表铁膜形成,150 mg·L-1铁离子处理下凤眼莲根表铁膜量最大,且根表吸附CIP含量最多,而根系中吸收CIP含量显著降低.铁离子对凤眼莲根系生理生化无显著影响,而有利于凤眼莲根表铁膜量增加,促进根系表面CIP的吸附作用,阻碍根系对CIP的吸收作用,降低CIP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研究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盖度对不同水流模式下的净化效果,分别对生长有凤眼莲的流动和静止水体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流动水体中,随凤眼莲盖度增加,水体TN、TP、BOD5去除率均有提高,其中以盖度〉80%最为显著,去除率分别为44.35%、45.46%、56.98%。静止水体中,随凤眼莲盖度增加,水体DO显著降低;凤眼莲对TN、NH4+-N、NO3-N、NO2-N有显著吸收作用,尤其以盖度〈50%时效果较好,较对照水体分别低出36.60%、88.84%、36.74%、79.39%,远高于其他盖度时期;当盖度〉50%时,虽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率较低;有凤眼莲水体TP含量显著上升,而PO43--P含量有所降低,尤其当盖度低于95%时,凤眼莲对水体PO43-P吸收显著,一旦盖度达100%,凤眼莲对PO43--P吸收作用减弱。故利用凤眼莲对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时,要区别水体性质,控制其盖度。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物对二级处理水中氮,磷的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水生植物作为对二级处理水中氮、磷去除的方法,在静水中经过3d凤眼莲净化,全N的去除率为79—95%,P为58.9%;经红萍净化,全N的去除率为38.5—66.6%,P为0;水体自然净化(主要是自生的藻类),全N的去除率为9.4—55.1%,P为34%。在流动的水中经过5d风眼莲净化,全N去除率为90%以上,P为97.3%,pH为7.2(原为7.5),浊度为1.0(原为9.0以上).研究表明,水生植物有明显改善水质的功能.此法具有成本低,耗能少、操作管理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论凤眼莲的是非功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凤眼莲在城市河湖的污染与净化中的是非功过争议很大,双方意见均有部分正确,但各有片面性。凤眼莲耐污能力、净化能力强;生产力高,生产量大;从环境中吸收、转化的污染物种类多、量大;本身有一定的利用和经济价值.它本是水体中营养盐、有机质等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输出链网中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一些地方水体中凤眼莲因未及时收获、输出水体,失控而过度发展、排斥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而成为外来入侵种,其残体留存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决定它功过是非的关键是能否及时从其生长水体中收获和输出,防止他们疯长蔓延。而合理利用凤眼莲是促进它们的收获与输出一项条件.如能抓住这一关键,就可解决这一争论.发挥凤眼莲净化水体,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兼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是浙西山区水库小流域底栖螺类的优势种,定量采集不同环境条件的9个样点的标本,分别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所调查流域的放逸短沟蜷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其种群空间格局理论上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主要是由环境污染和流域底质所致。图2表3参10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设置ρ(Cu2+)为0.001和0.01 mg·L~(-1)、ρ(Zn2+)为0.01和0.1 mg·L~(-1)、ρ(Cd2+)为0.01和0.1mg·L~(-1)、ρ(Cr6+)为0.01和0.1 mg·L~(-1)和ρ(Mn2+)为0.1和1 mg·L~(-1)不同组合的混合液,利用轮虫群体累积培养方法,研究暴露于不同重金属混合液中的轮虫18 d实验种群增长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处理组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和轮虫最大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重金属混合液组成成分浓度的变化显著影响其对轮虫的毒性,高浓度重金属混合液均显著降低轮虫种群增长率和轮虫最大种群密度。每种重金属离子和其他4种重金属混合液浓度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轮虫种群增长率;Zn2+和其他4种重金属混合液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轮虫最大种群密度。轮虫种群增长率对重金属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加敏感,适合用来监测重金属复合污染对轮虫种群的长期、慢性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然稀疏法则描述在对数座标系上种群密度按植物平均重的-3/2乘方减少的过程。它是单纯同龄植物种群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法则。本文介绍了该法则的基本内容,讨论了立地条件和光照对它的影响,从理论上证明了在森林种群中该法则的乘方应大于-3/2的绝对值,给出了自然稀疏时期与种群生长早期的联系。论文最后指出了影响自然稀疏进程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凤眼莲与喜旱莲子草对废纸再生纸浆废水的净化效果作了初步探讨。实验表明,水生植物凤眼莲与喜旱莲子草对废水CODcr具较好的净化效果,且能有效地增加废水溶解氧,但对色度和木质素去除不明显。此外,废水中的硫化物对该两种水生植物具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