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水作为高海拔气候敏感因子之一,其对植被生态分布格局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兴海地区1961~2015年实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雨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8d/10a,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 19d/10a和0. 17d/10a,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而中雨降水强度呈下降趋势。另外,冬半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 1mm/10a;冬半年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3d/10a,冬半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兴海地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秦皇岛市1954—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63 a来秦皇岛市年、季、月自然降水总量与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15.5 mm/10 a;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呈增加趋势,冬季变化不明显;1月、2月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7月—10月呈减少趋势,2月—4月、11月—12月呈增多趋势。年雨日明显减少,平均每10 a减少3.05 d,雨日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变化不大,夏、春季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秋季呈减小趋势,冬季变化不大。由上可知,年降水量和雨日的同步减少是秦皇岛市近63 a降水变化的明显特征,因此,秦皇岛市自然降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夏、秋两季变干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观测站1961—2017年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的方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格尔木市近57a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57a来,格尔木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最低气温增温最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率最大。年代际变化中最低温度是历史温度升温最快的一项。最高温度在1996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近57a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mm/10a。季节变化中冬季降水量增加显著。年代际中表现为21世纪降水量增加最明显。降水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冬夏比春秋增加略多,夏半年和冬半年气候倾向率均为0.6d/10a,说明57a来降水日数无论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变化一致,且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地区大气臭氧近十几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1992年期间,共和地区臭氧总量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65DU/a,各月臭氧总量均为减少趋势,各月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夏、秋和冬季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平均为-1.00DU/a、-0.33DU/a、-0.38DU/a和-1.03DU/a;夏季出现臭氧总量低于280DU的天数在30d以上,1986年臭氧低值持续时间达81d左右,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9~2018年荆门、襄阳、武汉3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风速风向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荆门地区风向风速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年平均风速为2. 9m/s,与襄阳、武汉相比均偏大,地形和地势是荆门风速偏大的主要原因;荆门、襄阳、武汉风速逐年呈整体减小趋势,但均在迁站当年出现陡升现象;荆门市风速变化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风速呈明显减小趋势;荆门四季主导风向均为N,N出现频次秋季最高、冬季次之,春季和夏季SSW、SW风向明显增多; 1~12月最多风向均为N,各月平均风速均大于襄阳、武汉,最大3月3. 6m/s,最小6月2. 8m/s;荆门年均大风日数为16. 5d,明显高于襄阳、武汉,大风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2007年之前以4. 1d/10 a的速率减少,2008年之后以3. 3d/10 a的速率减少,大风日多出现在春季,大风风向多集中在N~NNE。荆门风速较大且有稳定的盛行风向,适宜在城市周边建设风电场;中心城区常年以北风为主,适宜建设南北方向的城市风道。  相似文献   

6.
都兰县近40年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芳  吴振杰 《青海环境》2002,12(4):144-148
利用都兰县1961-2000年40年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以及蒸发、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气候资源变化的基本事实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近40年来,都兰县平均气温以0.269℃/10a的气候倾向率呈较明显的增温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气温≥0℃、≥5℃和≥10℃期间的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0℃期间的积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年和汛期降水量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日照时数、蒸发和风速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西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明花  赵景波  周强 《青海环境》2014,(1):40-44,46
利用西宁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宁市近50年的气候特征及周期变化。结果表明:50年来西宁市年平均气温呈现非连续性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0.09℃/10a,各季的变暖趋势和变暖幅度不尽相同,增幅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50年来降水总体为波动中明显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16.3mm/10a,各季降水量也呈增加的趋势。西宁市降水和气温的年代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显示气候变化具有阶段性、季节差异性特征。近50年来,西宁市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均以27a为第1主周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数据、近地面气象数据和颗粒物激光雷达资料对南充市主城区2016年5月12日的沙尘气溶胶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模式对沙尘气溶胶的来源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新疆盆地的沙尘气溶胶经高空远距离输送到达四川盆地上空后沉降造成南充市主城区的PM_(10)和PM_(2.5)浓度极显著升高,PM_(2.5)/PM_(10)值极显著降低;沙尘天气过程中,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气压、能见度和大气边界层高度等气象因子发生变化并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产生影响,其中风速与PM_(2.5)和PM_(10)浓度间显著正相关,与PM_(2.5)/PM_(10)值间显著负相关;颗粒物激光雷达连续监测到整个沙尘气溶胶沉降过程,与地面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在对盆地城市沙尘天气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预警预报时,将历史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与常规气象因子数据、颗粒物雷达资料和后向轨迹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能进一步提高沙尘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乌兰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近35年来乌兰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间乌兰气温存在变暖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0.363℃/10a;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a(秋季)~0.5℃/10a(春季)。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和夏季增温较为明显,秋季增温较缓;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份,此时降水量(172.0mm)占年降水量(194.1mm)的88.61%,其余月份的降水量(22.1mm)仅占年降水量的11.39%。1982~1985年、1990~2003年出现降水连续偏少年份,2004~2012年为降水持续偏多年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乌兰降水呈现出增多趋势,但突变检验表明:降水虽有增加趋势,但未发生突变性增加。平均气温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但也可能会增加干旱、洪涝、冰雹、雷电、雪灾等农牧业气象灾害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从环流形势、中尺度、物理量等方面分析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特征,发现:1.格尔木地区上游新疆地区500hPa以上层次均存在偏西向的高空急流向低层进行动量输送。2.在沙尘暴天气出现前三小时冷锋堆积于若羌、且末附近。当冷锋入侵柴达木盆地时沙尘天气随即开始出现。3.格尔木市午后14:00开始柴达木盆地由负变压控制,但冷锋入侵后格尔木市区升压明显且转变为正变压中心,强度为4.7hPa。4.格尔木市上层为冷平流,下层有暖平流,其中低层大气表现为干的层结不稳定。同时温度垂直递减率为γ≈0.82℃·hm~(-1)、K指数≤-20、θse≥40均说明格尔木大气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1991~2011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1991年8月~2011年12月监测的温室气体(CO2、CH4、O3总量、近地面O3)及一氧化碳和黑碳气溶胶变化趋势的初步评估。观测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85μmol·mol-1·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CH4浓度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气中O3总量表现为复杂的年际变化和稳定的下降趋势;地面O3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呈缓慢的上升趋势;黑碳气溶胶浓度在近十年中有明显增长,线性拟合得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ng·m-3。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5个代表站太阳能总辐射及全省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发现:(1)太阳总辐射年变化除西宁、格尔木为单峰型外,其余均为双峰型,4~8月最丰富,尤其是5月,总辐射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2)青海太阳能年总辐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及青南东部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而玉树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地区差异较大,处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刚察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不大,而西宁、玉树、玛沁年际变化相对较大;(3)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太阳年总辐射有减少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受3次强火山相继喷发和云雨天气多的共同影响,青海省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均处于低值时期;(4)影响太阳年总辐射的因子主要有4种,天文因子、地理因子、大气物理因子、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格尔木地区1971—2020年冻土资料分析年和四季冻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不明显减小趋势。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春季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秋季和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均呈减小趋势,秋季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冬季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冻土日数逐年呈减少趋势,2014年后冻土日数减少明显。春、秋、冬季平均气温从1971—2010年逐年代升高,导致各年代冻土深度、冻土日数也逐年代减少。冻土初日逐年代推迟,冻土终日逐年代际提前。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逐日气象格点数据(0.25°×0.25°),运用R软件摘出研究区范围内的每个格点数据,利用STARDEX中的FORTRAN子程序计算出57个极端气候指数,选取其中与气温相关的9个主要极端指数,结合线性趋势分析与Mann-Kendall秩次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0年西双版纳极端气温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近50年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0.27℃/10a、0.22℃/10a和0.36℃/10a的速率上升,其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2)气温日较差平均值和较大气温日较差阈值呈下降趋势,分别以0.13℃/10a和0.25℃/10a的速率下降,其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自西向东递减趋势;(3)冷暖日、冷暖夜阈值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以0.27℃/10a、0.16℃/10a、0.46℃/10a和0.27℃/10a的速率上升趋势,其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部、西北部向南部、东南部递减趋势。西双版纳气温变化呈明显增温趋势,研究区冷事件在减少,暖事件在增多。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4年~ 2009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中山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平均气温四季均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为-0.003℃/a~-0.46℃/a,冬季气温降幅最大,秋季降幅最小;年平均气温表现为弱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03℃;年极端最高气温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为-0.4℃/a,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升幅为0.2℃/a;年平均气温、极昼平均气温日变化呈升温趋势,升幅分别为0.04℃/a、0.01℃/a,极夜平均气温表现为弱的降温趋势,降幅为-0.002℃/a;年平均气压、极端最高气压、极端最低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最小相对湿度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2004年2月~2009年11月大风日数共出现了835d,年大风日数均在100d以上;最大风速最大值为31.5m.s-1、极大风速最大值为39.1m.s-1,均出现在11月;年最多风向频率为49%~64%,以NE、E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50 a秦皇岛气象资料,对该地区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秦皇岛地区年降水量650~700 mm左右,呈减少趋势。全年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425 mm,存在供需矛盾。蒸发量较降水量明显偏多,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绝大部分时段处于干旱状态。年平均气温10℃左右,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 154 MJ/m2,太阳辐射资源较丰富。秦皇岛地区农时较长,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历时192 d,可以实行短生育期作物一年二熟或套作二熟。  相似文献   

17.
降尘部分反映大气污染情况,是土壤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分析其分布特征并探明其影响因素将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通过对2004~2015年青海省河湟谷地3个大气降尘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河湟谷地降尘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降尘量由2004年的601.9 t.km~(-2)下降至2015年的313.8 t.km~(-2);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最大,秋季最小,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3个站点降尘量大小顺序为:西宁市海东市平安区同仁县。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50年来山西省18个气象基准站1960—2004年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和山西气象观测台(太原站)1966—2005年的逐月太阳辐射资料的统计,对山西省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且在1990年有一次明显的跃变(1990年的累积距平等于零),年平均温度以0.25℃/10a的幅度上升;降水的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以18.7mm/10a的幅度下降,在1990年也有一次跃变;年总太阳辐射量亦呈下降趋势,且在1982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以每10年238.9204 MJ/m2的幅度下降。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82年后以负距平为主,且跃变的幅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美国NOAA/CMDL提供的MAKS材样品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象台进行长期连续的现场实际空气采样,并对NOAA/CMDL反馈的1991~2016年空气样品中的大气本底浓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里关地区大气中CO_2浓度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14×10~(-6)~(a-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中CH4年平均浓度除个别年份外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大气中CO浓度的年平均值增长趋势不太明显,且波动较大,其中年平均浓度的高值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在1993年、2008年平均浓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20.
以成都市2020年的日均空气质量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为基础,对PM2.5浓度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成都市2020年较2019年相比PM2.5平均浓度下降5.94μg/a·m3,年度最低值为4μg/m3;PM2.5随季节变化规律为:冬高夏低,冬季波动大,夏季稳定,平均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并且冬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