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较为少见的充装台充装过程中氧气瓶爆炸事故,描述了事故爆炸后的现场。对爆炸气瓶碎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金相试验、内壁附着物化学成分分析和能谱分析。通过分析认定,由于误操作油脂混进氧气瓶,高压氧气和油脂接触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气瓶爆炸。结合工作经验,提出要严格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加强气瓶使用和经销单位的安全监管等防范措施和建议,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2014年某单位发生在装卸过程中的液氧焊接绝热气瓶爆炸事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着重通过对焊接绝热气瓶的工作原理、爆炸能量估算、相关性能试验等推断了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高度重视焊接绝热气瓶充装环节的安全、充装前的置换工作和定期检验工作,同时指出了目前国家对焊接绝热气瓶定期检验规则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起充装台氧气瓶爆炸事故,通过对爆炸气瓶残骸进行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观察、内壁附着物光谱和能谱分析着重阐述了气瓶爆炸事故的起因。分析认为,由于氮气瓶错装氧气,导致气瓶内部残存烃类油被高压氧气迅速氧化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引起气瓶爆炸。结合实际应用与工作经验,提出了氧气瓶安全使用的建议以及相关措施,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一起无缝气瓶爆炸事故鉴定检验中,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和存在其它特殊情况,对确定其爆炸性质产生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增加了爆炸气瓶瓶阀的拆解检验和对同批充装未爆炸气瓶瓶阀拆解检验,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了证据,得出了结论意见。同时,对今后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及开展鉴定检验工作有一些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某小区居民家中发生一起铝合金氧气瓶爆炸事故,现场勘验发现爆炸现场有起火源及气瓶受到高温烘烤的痕迹。经分析气瓶爆炸的原因是瓶体受火导致材料强度急剧下降,而气瓶内气体压力逐渐升高达到气瓶的爆破压力而发生爆炸。为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建议铝合金无缝气瓶的安全泄压装置应要求是温度型与压力型(易熔合金塞与爆破片)的并联复合装置,防止因气瓶受火而发生瓶体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6.
在事故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与断口、碎片附着物以及充装气体成分等检测和试验,结合爆炸能量的理论估算,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性质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瓶体存在的脱碳、微裂纹及局部腐蚀凹坑这些类裂纹缺陷在爆炸产生的巨大载荷下诱发了气瓶的开裂及扩展,其宏观断口表现为韧脆交替的快速断裂特征。依据碎片抛射距离估算的气瓶实际爆炸能量远大于其发生物理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气瓶爆炸属于化学爆炸。气瓶内存在的碳烃类油脂有机物以及瓶阀关闭时产生的摩擦热或静电火花是氧气瓶发生化学爆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姜火泉 《安全》2012,33(3):33-35
正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气瓶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由气瓶引发的事故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众所周知,气瓶爆炸是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事故,这里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类典型的违章操作气瓶引发的事故。1事故经过2007年10月19日下午3点,某公司在公司码头旁对一压力容器用氮气瓶进行气压试验作业,在试压过程中,由于工人用标准调压工具感到费力,就借用带长圆柱手柄的工具来调压。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氢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氢气瓶爆炸事故也越来越多,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保证氢气瓶安全,通过对氢气瓶爆炸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宏观检查结合体式显微镜SM、直读光谱仪OES、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检测分析仪器,对爆炸氮气钢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瓶爆炸是由于气瓶内壁存在陈旧裂纹,裂纹深度不断扩大,造成内壁不足以承受充气压力的结果。最后对如何预防此类事故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0月10日,南京市东郊社办五金厂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厂房炸塌,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南京市劳动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氧气瓶中充装的气体进行了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氧中含氢为14.92%,混合气体中可燃气的百分比已超过了爆炸下限(氧气中氢含量4.65—93.7%即形成爆鸣性气体)。当焊工在关闭焊枪时,氢氧混合气体流速降低,火焰迅速顺着皮管进入气瓶引起激烈燃烧,使气瓶内压力突然升高,导致气瓶爆炸。 鉴于这次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体制造厂的气体不纯。事后,南京市劳动局和公安局组织了气瓶安全检查小组对全市气体制造厂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11.
气体管束气瓶车是运输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的重要工具,针对CNG管束气瓶车运输过程中在公路隧道内发生追尾导致泄漏问题,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建立CNG管束气瓶车遭追尾致泄漏后果预测与评估模型,对公路隧道内风场条件下泄漏天然气的扩散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研究CNG管束气瓶车泄漏天然气在隧道内的扩散规律和形成的危险区域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泄漏天然气扩散具有极速泄漏、外力作用、初期膨胀增长和稳定收缩等特征;喷射气云团能够覆盖肇事车辆前部,可能导致驾驶人员窒息或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实例工况下,泄漏气体扩散至稳态以后,形成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的气云分布在肇事车辆前部1.5m至肇事车辆中部之间的区域;进行事故应急响应时,应封锁事故隧道,加强隧道内通风,在消防水枪的稀释掩护下对管束气瓶车进行堵漏作业。  相似文献   

12.
An accident leading to bursting of a 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 cylinder fitted to a passenger bus in India resulted one person died and four persons injur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cident, the human factor involved, safety issues and lesson learned.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的常用气体泄漏模型只适用于流速小或时间短的泄漏状况,不能很好地反映泄漏时间较长或流速变化大的气体泄漏.以乙炔气瓶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公式、数学方法对现有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乙炔气瓶任一时刻的泄漏.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得到的模型可广泛应用于气体泄漏事故后果分析中.  相似文献   

14.
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中危害距离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不同国家、机构确定的毒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紧急暴露限值和化学品事故中危害距离的确定方法,并以液氯钢瓶泄漏事故说明毒性危害距离的确定,以天然气管线泄漏火灾、爆炸事故说明火灾爆炸事故危害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介绍了一起铸铁烘缸爆炸事故的分析结果,对铸铁烘缸的损伤模式进行了识别,依据损伤模式制定了铸铁烘缸定期检验的策略,以宏观检验、壁厚测定、水压试验为主。实践证明该检验策略实现了检验有效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对大量涉及氯气氯化工艺的化工企业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化工安全专家的实践经验,提出液氯钢瓶称重装置、液氯气化装置、氯气缓冲装置、氯化反应装置和事故氯气吸收处理装置安全控制方案.液氯钢瓶称重装置对液氯钢瓶进行称重并设自动报警.液氯气化装置采用盘管式气化器,在蒸汽输入端设自动调节阀门,热水侧设温度显示报警装置等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气瓶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协同效率低等问题,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气瓶全链条平台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气瓶制造、充装、使用、检验、安全监管、社会监督等各环节协同联动,以及设备、单位、人员等安全管理要素协同;以该模式为基础,结合云服务理念,研发气瓶安全管理“互联网+”平台,面向气瓶安全管理产业链充装、使用、检验、监管各方用户,实现气瓶链条式安全管控,进一步提升气瓶安全管理的水平,实现气瓶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治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隐患,管控其风险大小,基于证据对瓦斯爆炸事故隐患进行了系统辨识,利用逻辑图分析了隐患之间的耦合关系和风险演化路径;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自身的严重性以及受体的暴露程度3个方面对瓦斯爆炸风险进行表征,并提出三维风险矩阵对事故风险进行分级评价。该方法可以为瓦斯爆炸事故隐患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设计事故预防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