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电导率观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影响观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各种条件实验,指出排除这些干扰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电导率的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地震监测前兆手段仪器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 ,在全国许多台站配备了数字地电仪和地磁数字智能仪 ,对观测数据的采集更科学更迅捷。但由于地电观测供电产生地下电流会带来磁干扰 ,对地磁观测带来了很大影响。笔者提出将排除地电观测供电对地磁干扰装置应用在ZD8B地电仪仪器中 ,从而避免了地电供电对地磁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堰塞湖地形快速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整合雷达系统、GPS系统可使地形高程测量作业迅速而准确。本文旨在探讨三维激光扫描仪与GPS坐标转换的方法及地形测量作业流程。实践证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安县肖家桥、罐滩堰塞湖测量中的应用是高效的,它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人力使用少、适应复杂现场环境等优点,能为突发地质灾害抢险决策迅速地提供地形资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光纤作为传感与传输双重功能的特殊介质,所具有显著优势使其在岩土工程量测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介绍光纤传感器与系统和光纤微弯测量原理的基础上,以边坡变形量测为例,结合岩土工程中对应力应变、压力位移等多种参量的量测要求,探讨了光纤位移传感器制作及布设方法,深入分析了其在边坡变形量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办法,给出了构建超长距全分布式光纤量测系统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对低矮双坡屋面单体房屋屋面的局部风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同风洞试验结果做了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在模拟低矮双坡屋面房屋屋面风压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研究了两栋同体型双坡屋面房屋的风致干扰效应,综合考虑了不同排列方式、布置间距以及风向角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房屋的迎风挑檐最易受风致干扰影响,且并列布置下干扰效应最为明显,错列布置次之,并列布置则较弱。为考虑放大的干扰影响,定量给出了房屋屋面风压增大部位的干扰系数,以供同类房屋抗风设计时采用。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电法在采空区勘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一工程勘测实例,分析了高密度电法中常用的Wennerα装置和四极测深装置(Wenner-Schlumberger)的适应特征.认为,勘测浅层(如15m内)的采空区或地质灾害异常体时,以四极测深装置为好,对深层(如50m以上)则用Wenner装置为好.地层性质和饱水状态不同地区所测的视电阻率,即使在同一深度(或层位)上,其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不能用这种资料来作平面等值线图并以此图件来寻找采空区或其它地质灾害异常体.  相似文献   

7.
全涌  顾明 《灾害学》2010,25(Z1)
低矮建筑通常都是成群出现的,周边建筑对被包围建筑的风荷载存在干扰效应,但多数国家荷载规范中都没有关于低矮建筑间气动干扰效应的研究.通过刚性模型表面测压风洞试验对被同类周边建筑所包围的平屋面低矮建筑表面风压系数进行了测量,分析了不同周边建筑的建筑面积密度和相对高度下被包围建筑平屋面上的最大局部负风压系数及最大升力系数的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8.
<正> 一、井孔基本情况副_1井、副_2井均为咸水层观测井,位于汉沽区东尹乡副庄村内。分别建于1984年6月初和1983年底,成井后即开始水位监测。两井地处唐山块体西南边界断裂—蓟运河断裂南侧,两井相距100余米,分别位于副庄断层的东南盘和西北盘。副_1井水位观测层埋深51.67米—58.72米,副_2井水位观测层埋深49.35—56.06米。副_1井井口水位起算点高  相似文献   

9.
以往研究已经认识到相对高度对低矮平屋面建筑风荷载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双坡屋面房屋气动特性与之存在差别。为研究相对高度对双坡屋面建筑风荷载分布与风致干扰效应影响,以2016年莫兰蒂台风登陆东南沿海某地区实测强风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不同高度的两栋低矮建筑与该地区不规则低矮建筑群模型的屋面风荷载进行数值模拟,并研究其风致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两栋低矮建筑,当高度比小于2时,随着高度比的增加,受扰房屋背风屋面负风压系数绝对值减小。在迎风屋面上,当高度比大于1时屋面风压为负,且随着高度比的增加迎风屋面负风压系数也随之增大。对于此不规则低矮建筑群,60°为抗风最不利风向角。整体上,高度增加的房屋其屋面负风压系数出现增大,高度不变的房屋屋面负风压系数减小。  相似文献   

10.
郭晨  许强  彭双麒  孙涛  柏君  叶震 《灾害学》2020,(1):203-210
西藏昌都市江达县白格村金沙江右岸于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滑坡-堰塞堵江事件,严重威胁下游四川、云南等地区的安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在两次滑坡发生后第一时间获取的一系列时序高分辨率无人机3D(DEM、DOM、DSM)数字产品、三维实景模型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2018年10月11日第一次滑坡滑源区共有约2 200万m3岩土体失稳,堵塞金沙江形成的堰塞坝高出原始江面约85 m,滑坡最大滑动速度达64.33 m/s;11月3日第二次滑坡滑源区损失岩土体体积约370万m3,沿途铲刮下部松散土体使得总滑动方量达到850万m3,是造成第二次滑坡堵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二次滑坡最大滑动速度约59.8 m/s;形成的堰塞坝比第一次堰塞坝体最大高出约50 m,自然溢流困难,经人工干预开挖排导槽后成功泄流。另外,滑坡后缘新生裂缝发育,小规模崩塌不断,多期无人机数据差分对比识别出4个形变较大区域,险情解除后应持续关注并加强监测。无人机在此次应急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时间获取的正射影像、三维模型等为抢...  相似文献   

11.
浅层物探在监测城市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仪芳  宋文荣 《灾害学》1993,8(3):27-30
我国约有160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迫切需要查明其成因,估计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减小灾害的方法。本文以铜陵市长江路大面积出现的地裂缝及塌陷为例,对比使用了电法、磁法、地质钻探、人工地震等方法。认为人工地震方法在喀斯特地区可以用来确定此类地质灾害的范围、趋势和找出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连英 《灾害学》1991,6(2):60-64
本文论述了本世纪以来,地质灾害防治现状:1.无预报、无预防;2.有预报而无预防;3.有预报、有预防方案而没有实施;4.有预报、有预防方案并组织实施。最后,提出减轻地质灾害8条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专题地图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卫  宫辉力 《灾害学》1993,8(3):75-78
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地质灾害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层次综合。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制图的目的、原则、特点、表示内容与方法,为规划决策提供地质灾害背景图件。  相似文献   

15.
胡益兴 《灾害学》1997,12(3):84-88
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行为与地质灾害后,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试图提醒人们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惠振德  李晓玲 《灾害学》1997,12(1):38-42
在前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口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特征、灾情、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并根据环境现状,提出了治理灾害策略.  相似文献   

17.
灾害观测     
本文应用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讨论了灾害系统的能达性、能控性与能观性。根根系统能观性原理及量测科学的基本原则,讨论了灾害观测系统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业灾害系统的灾度预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区域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选用16项指标对安徽省农业灾害系统(79个县、市)进行了灾度的R型因子分析预评估,并探讨了灾度指数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灾害学图书简索(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国 《灾害学》1995,10(1):74-79
本文搜集整理了1990年以来国内出版的有关灾害研究方面的图书,并简要介绍了其主要内容。这对了解灾害学图书的出版状况,掌握灾害科研成果的最新动向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建国 《灾害学》1992,7(2):79-83
本文从历史资料中分析出1862年7月27日珠江三角洲的特大风暴潮,潮位可能高达7.6~8.5m,远远超出应用15a观测资料外推的1000a一遇潮位2.86~5.11m,证明历史灾害资料在当前减灾工作中可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