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析了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性,提出救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种人道主义救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投资活动。指出帮助灾区恢复生产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析阐明摆脱以往单纯将救灾看成是人道主义救助的旧观点,充分考虑到在经济社会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用经济学原理指导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2.
有偿救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6,11(2):15-18
从人们的救灾心理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入手,探讨了有偿救灾对于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防灾减灾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减少灾害的现实意义。指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积极发展有偿救灾,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灾害救助形式,并且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基金,建立救灾公积金,以及鼓励企业以联合经营形式对受灾企业进行救助等有偿救灾设想。  相似文献   

3.
王瑛  邹振华  王宇渠 《灾害学》2014,(1):162-166
通过查阅美国FEMA志愿者管理条例及俄勒冈州救灾捐赠工作的系列法律、政策,对美国救灾捐赠工作的具体程序、各方角色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美国救灾捐赠的主要特点为:美国救灾捐赠作为公益慈善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救灾捐赠工作由各个民间志愿者组织开展完成,这些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由VOAD完成。美国各级政府,主要是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参与救灾捐赠的一些辅助决策、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20,(1)
传统震后紧急救灾路径更新方法信息实时更新能力弱,寻优能力不强,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震后紧急救灾路径实时更新方法。采用互联网技术设计由模型、视图、模板构成的紧急救灾信息采集系统,系统通过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现层采集与实时更新紧急救灾信息。采用改进蚁群算法,将不断更新的紧急救灾信息作为信息素,通过终止条件变更、待访问点的选择概率分布、出现封闭点时的路径选择以及改进算法寻优性四个过程,实现震后人员救援以及物资输送的紧急救灾路径实时更新与路径寻优。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贤军  徐波  尤建新 《灾害学》2006,21(3):72-75
我国灾害和安全事故严重,且复杂,多样,连锁性强,破坏性大。现有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不能适应防灾救灾的需要。应完善防灾救灾体制、机制和法制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城市防灾救灾组织机构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阐明了合理的组织机构在城市防灾工作中的作用,然后通过对典型城市防灾救灾组织机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防灾救灾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构造了城市防灾救灾组织机构的改进型矩阵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特点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7.
优选地震救灾路径的图与模糊集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在大地震的紧急救灾期,交通网络具有明显的结构变动性,传统的最短路算法设计出的路线难以满足救灾在时间、安全性与通行质量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虑了有关的因素,基于模糊评价,对交通网络图中的长度权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2个新的约束,然后综合应用图论与模糊极值的理论方法,建立了2个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运行体的完整性与缩短运行时间为主要目标的,在多权图上优选路线的算法。该算法可较好地满足紧急救灾路线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李曼  武宾霞  叶涛  史培军 《灾害学》2013,(1):153-159
在中国,由民政部门提供救灾专项资金是救灾的一项重要手段。民政救灾资金的实际支出与当年自然灾害的多寡、灾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进行当年预算时往往难以确定其具体额度。以1985-2009年全国救灾数据和灾情数据为基础,对除民政救灾储备与冬令春荒救助资金以外的历年救灾支出进行了统计建模,估计了在2009年的人口基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年度民政救灾数量需求(实物单位)。通过设置不同的救灾标准情景,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民政救灾资金年度总需求。结果表明,在不同标准下,年度民政救灾资金的平均需求为157.9~477.1亿元。本研究估计的结果可为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有关预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郁园 《灾害学》2019,(4):191-194
传统救灾资金风险控制方法存在控制精准度较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多因素分析的救灾资金精准风险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对自然灾害区域的经济损失率进行计算,确定该受灾区域的经济损失情况;引入模糊集运算方法,计算出救灾资金分配的上下限值,实现救灾资金的精准分配。然后通过熵权法对救灾资金的风险进行预测,如果救灾资金的风险过高,则运用最小二乘法对预测矩阵进行修正,以降低救灾资金的风险。最后以地震规模预测和救灾资金分配的准确性为对比指标,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和筹备,在国务院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各部委的支持下,胜利地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现在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我国救灾工作的一件大事,它将推动和促进我国防灾救灾事业的发展。现在,我就中国的自然灾害情况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今后的工作设想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震后救灾宣传尤其是有关震情的宣传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本文以常熟地震为例,通过对该次地震救灾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今后江苏救灾宣传中应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政策性、快速性、组织性、协调性、真实性、针对性及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0,15(2):33-37
基于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 ,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分析了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主要时序特性。这些特性是地震救灾的一种规律 ,它们取决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 ,多种灾害的叠加性、综合性和不能自发复原性 ,灾民性命救助的急迫性和救灾内容、步骤、方法的雷同性等  相似文献   

13.
张毅  沈荣芳 《灾害学》1997,12(4):24-28
对上海当前防灾救灾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上海及其它城市的防灾救灾系统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救灾保险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整个民政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救灾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已经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而举办农村救灾保险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试办农村救灾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自然经济开始  相似文献   

15.
巨灾债券与政府灾害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概率小而损失巨大的巨灾无疑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尽管每年灾害的性质和发生地点不同,但是损失总量和政府救灾的支付总量却是一个稳定的大数,然而依然不能满足救灾与恢复生产的需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巨灾债券,首次提出在政府救灾中引入市场机制——发行政府巨灾债券。这对于投资者是收益高的风险投资,对于政府可以减轻公共财政负担,而对于受灾地区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援,加快恢复生产,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矿井通风系统抗灾变能力的确定和提高对于矿山减灾救灾具有重要意义。在通风系统抗灾变能力评价中,指标体系的选取至关重要。根据矿井火灾、救灾、防灾的具体情况及相关文献,从防火措施、防火管理、指挥救灾和井下工人救火素质4方面选取了22个指标,确定了矿井通风系统抗灾变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矿井通风系统抗灾变能力指标分级界定值,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提出了通风系统抗灾变能力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方修琦  傅辉 《灾害学》1996,11(4):84-88
以人均相对灾害救济强度为指标,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78~1994年我国农村救灾款发放的时空分异规律,发现其5种主要空间分布形式;在东部地区,1984年以前华北救灾强度较东北和江南相对偏大,以后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唐朝永  陈万明 《灾害学》2014,(1):167-171
救灾物资的配置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获得广泛关注,但救灾人员的配置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角色和社会化救灾人员的内涵,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的概念模型,并采用复杂任务模型模拟运行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的运行。以某城市某次暴雨灾害为例,仿真了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模型的运行过程。研究表明: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救灾人员虚拟配置,扩大了救灾人才数量,提升了人才使用效能,降低了储备成本,实现了救灾人才的角色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紧急地震救灾期往往来不及优选通往现场的最短路径,由于地震破坏城市的交通系统,改变其可通行性,震前又不能按照静态的最短路算法进行设计。因此,本文在进行路径可通行性破坏概率预测与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为重点救灾目标设计最佳安全度最短路径的图与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20.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