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传统国家与平民之间,缺少一个成规模的中间阶层,新的"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单纯的二分法,带来了新的变量。政治转型在中国,苏东模式已告失败,东亚模式也难以成功。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和"反分裂"任务需要"党国一体"的架构作为保障;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形势又倾向于削弱和限制这个政治架构。当务之急,中国只能咬紧牙关,以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强政治参与感的方式,本末兼顾地适当改善官民关系,渡过未来的历史关键时期,以迎接世界史的新变局。  相似文献   

2.
秦晖 《绿叶》2008,(11):61-68
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疾进突出的地权问题,其实质不在于"公私",而在于"官民"。由于官民之间缺少委托代理机制,权责不对应,致使农民连土地使用权都不能保证,这导致"圈地运动"的劣性发展。以维护农民权利为核心推进地权改革,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部分地承认其土地所有权,这一改革虽然应该慎重,但却不宜久拖。  相似文献   

3.
传统仁学为当下官民关系提供了正反两个角度的"双向服从"秩序理论,但实践道路却往往"单行",导致形式的法治国。要重建官民和谐,走向实质的法治国,应平衡、协调好七大关系:本末关系、独立关系、保护关系、分配关系、组织关系、规制关系、适当抵制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在官民矛盾中最大的问题是官民结构失衡。社会精英历来是官民之间的缓冲物。当前的危险是,传统精英被体制收编,出现了被缺乏理性的草根精英取代的趋势。民权之成,需要过程;应急之法,是鼓励精英替民众讲话。  相似文献   

5.
选择法团主义,发展中国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利益摩擦变大,群体性事件频发,根本原因是缺乏社会中间组织的沟通和协商,此为官民关系"非常态"。要建立和谐的"新官民"关系,可结合历史路径,借鉴东亚邻国,将现有国家控制的工会等社会团体通过法团主义的路径,向自主性的公民社团转型,让国人从中获得民主的学习机会,最终走向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今天,是因备受世界各地动物青睐前来定居而被称为万林之林的J8森林移民聚居区的区长—大象威尔先生上任的第一天。威尔——我们的区长先生决定,先了解走访本区居民,以提高官民亲切度、区长威望度、官民信任度等"度"。"这样日后的工作能顺利些。"威尔先生自言自语道。他叫上秘书赫尔克—一只聪明能干的京巴狗,出发了。  相似文献   

7.
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仅仅在经济或文化层面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慢慢地发展,而必须进行国家整体力量的动员,在政治层面形成强大的国家意志。在国家力量中,社会大众是进行低碳建设的重要主体,市场是低碳经济的主舞台,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励。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9,(12):1-1
英国学者安东尼茜登斯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写道,部分国家尽管制定了某些气候政策或者建立了相关机构,但它们或者不系统,或者没有权威,或者因为政治领导力量的更替而不能长久,或者成为政治领导人捞取政治资本的途径。放眼圉际舞台,  相似文献   

9.
任剑涛 《绿叶》2011,(2):96-102
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官民共识,一定程度上的权力自觉和民间参与已经启动。然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权力运用的行为,在权力主导的格局下,环境保护始终处于一种从属性地位,是一种"软任务",这导致了环保的绩效困局。破解这一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以规范权力为核心的"法治环保",从责任性上倒逼有关主体理性思考和安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更加宏大的建设框架中的正确定位及其关系,以及发展一种官民合作型的环保社会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0.
如何破解资源配置的两大不公?如何增加我们这个社会的韧度?如何在群体性事件中构建一种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如何让底层民众能够参与经济资源的分配、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县级政权是官民矛盾的交汇点,是群体性事件中民众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政改可行的切入点。搞几个县级试点,撬动中国的政治发展,给我们的民族一点信心,给整个国家一点希望,天塌不下来。  相似文献   

11.
张山 《绿叶》2010,(Z1):80-89
哥本哈根协议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让步增多,发达国家责任减少,却并不能因之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中国即使签署,西方也会得寸进尺,将中国当作替罪羊,因此,不能签。下一步,中国不能贪图G2虚荣,应该一方面继续尽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相对公平的碳排放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必须利用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力量,合纵连横,要求西方尤其是美国深度减排,从而推动气候政治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力量和人生动力,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与师生的行为实践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是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尝试实践"点滴渗透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山 《绿叶》2010,(1):80-89
哥本哈根协议有违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让步增多.发达国家责任减少,却并不能因之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中国即使签署,西方也会得寸进尺.将中国当作替罪羊.因此.不能签。下一步.中国不能贪图G2虚荣.应该一方面继续尽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相对公平的碳排放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必须利用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力量.合纵连横.要求西方尤其是美国深度减排.从而推动气候政治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的中国,利益关系的变化导致官民矛盾增多;信息化时代,传统治理捉襟见肘。为防止陷入冲突的社会,国家应把信息和决策权力分散化,把所有公共资源向大众开放;官员系统要更扁平化,尽可能让各级干部直接面向老百姓;政府的目标是有限有效,由过去的职能无边界,转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与百姓——中国政治向传统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理论认为,只有民主选举才能保证产生一个对百姓负责的好政府。中国政府的产生与西方不同,但百姓对政府支持的程度非常高,因为存在一个隐形的社会契约:政府对百姓的要求承担回应性责任。它奠基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德政——之上,植根于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国就是家——之中。从"以德治国"到"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当代中国政治在软约束上正在向传统的德政回归,在硬约束上继续致力于健全法制。软硬结合,将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良制。  相似文献   

16.
张伟 《绿叶》2011,(5):84-89
为稳定新疆而提出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是必要的,但"特区"之举与"治疆"根本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改革之初的"特区"发展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内涵,经济的发展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体制突破和政治进步。"新特区"应统筹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之整体框架,尤需突出三个重点: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机制创新、开辟民间资本投资特区的通道以及以户籍改革为突破口实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边疆的综合改革对内地亦将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环保热潮已在全国兴起,可环境类图书的定价没有紧跟市场需求,不能适应当前环保新形势需求。环境图书的定价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设置新的机制,打破传统,满足社会需求,为环保事业的繁荣摇旗呐喊,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非权力影响力”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概念提出,论述其人格力量和在政治工作中效果。在新的形势下,重视非权力影响力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集中古柏交接仪式,古柏交接的历史惯例在中断了半4月21日下午,在广元市剑阁县政府2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一场古柏交接仪式正在进行。剑阁县城北镇、汉阳镇、龙源镇、垂泉乡、碑垭乡前任和现任乡镇长在剑阁县县长张世忠的监交下,正式完成任期内古柏交接仪式。剑阁县拥有"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核心古柏群,是蜀道上的瑰宝。历代官民保护古柏,  相似文献   

20.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