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张磊  张波 《环境科技》1995,15(2):43-49
本文在以往的单个要素灰色聚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灰色关联聚类法,用于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针对浦东新区的五个规划小区,进行区域综合环境质量和灰色关联聚类评价,确定各规划小区的评价等级以及优劣顺序,并结合各小区的规划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理论,介绍系统聚类最短距离法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系统考虑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距离计算,达到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系统分类,为制定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动态综合评价的区域环境风险差异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灾害风险管理理论,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法”构建了区域环境风险动态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风险评价-等级分区-差异化管理”的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并以河南省为案例研究对象,开展河南省18个市级单元环境风险的动态综合评价和“差异化”管理研究.结果显示:(1)郑州、许昌、漯河等市综合环境风险指数最高,分别为13.79、13.46和13.28,信阳、南阳和三门峡等市综合环境风险指数最低,分别为4.15、4.16和5.01;(2)采用系统分层聚类法将河南省18个市级单元聚为5类环境风险等级区,其中,郑州、许昌、漯河等属于高风险区;焦作、濮阳、鹤壁等属于较高风险区;安阳、开封属于中风险区;平顶山、商丘、周口等市属于较低风险区;洛阳、三门峡、南阳等市属于低风险区;(3)根据河南省各市环境风险等级及主导因素的差异,遵循高、较高风险区“重点控制、优先管理”、中低风险区“逐步控制、加强防范”的原则,提出了“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实现区域环境风险动态综合评价,识别区域环境风险主要贡献因子,而且“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方案更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4.
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Fuzzy概率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应用Fuzzy概率原理,在对区域环境内各单项污染指标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各单项污染指标在总体中的权重,并综合各单项污染指标的作用,给出区域环境内环境“总”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运用物元分析与灰色聚类法相结合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用物元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其中对于权重的确定,采用了灰色聚类权的方法,并运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6.
灰色聚类——模糊综合评价在空气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营口市2005年4个自动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聚类指标体系,确定了不同环境灰类的灰数,给出了不同灰类的白化函数,标定了灰色聚类权重,并计算出了灰色聚类系数及模糊综合评价级数。针对各监测点位进行了灰色聚类分析,又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确定了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运用物元分析与灰色聚类法相结合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用物元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其对于权重的确定,采用了灰色 聚类楷的方法,并运用该模型进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与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虽进展迅速,但加权与分级仍为其中最无把握、且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迄今仍未妥善解决。本文基于上海某区的环境质量评价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即模糊聚类分析,它自然而简捷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它在被分级的元素之间建立一个模糊相似关系,再通过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由细到粗地逐步绘出一棵动态聚类树,最后根据地方环境状况确定一个λ值以后,就可获得一个客观的模糊聚类的质量分级。通过将其结果与系统分级的比较。显示了两者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共原点灰色聚类法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并应用于福州市2001~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相比,共原点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更为细腻,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共原点灰色聚类法用于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共原点灰色聚类法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并应用于福州市2001~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相比,共原点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更为细腻,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共原点灰色聚类法用于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灰色系统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用中的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主人实践中,针对现有灰色系统聚类评价模型没有考虑某种污染物危害程度严重时所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灰色系统聚类评价模型的修正方案,使之更好地符合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2.
灰色聚类法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除了常用的综合污染指数、模糊综合评价法外,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法、灰色局势决策法已被成功地运用于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灰色聚类法对七台河市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尝试运用模糊评判法,结合GIS技术,构建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4类要素共32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环境容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GIS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可持续性做进一步探究,分析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程度,实现区域环境容载力定量化研究。最终,将研究方法具体运用于介休市区域环境容载力评价,使其更具实际意义。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一致,GIS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聚类评价方法,以沈阳经济区的沈阳、鞍山、辽阳、本溪、抚顺为聚类对象,以PM10、SO2、NO2三个评价因子为聚类指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三个灰类为聚类灰数,对2008年沈阳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沈阳经济区五个城市中污染程度辽阳最重,然后为沈阳,抚顺,鞍山,本溪最轻。利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聚类评判方法,对沈阳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5.
物元模型及其在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灰色关联聚类法引入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聚类权重的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物元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将该模型与其它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弥补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的不足,评价结果合理,信息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3所室内对象的监测数据,将灰色聚类决策引入到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中,以室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室内空气质量聚类标准评价序列及其针对不同灰类的白化权函数,以此分析3种污染物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得出室内空气质量的灰色聚类决策结果,从而实现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灰色评价.  相似文献   

17.
区域环境是一个多因子的极其复杂的综合系统。分析各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进而评价环境质量涉及的问题较多。用一般统计与描述的方法往往得不到满意结果。目前环境科学工作者正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因子到区域环境,从静态到动态的评价进行探索。1978年加拿大学者W·Souneim提出环境评价的矩阵方法,通过对各环境因子进行加权,推算出各种环境影响的叠加计算。国内不少学者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与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本文推荐区域环境质量灰色评价模型供探讨。 (一)灰色评价模型的概念在研究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中,无论是大环境系统还是小环境系统,都存在着大量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宽域灰色聚类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先构造白化函数,引入修正系数,确定污染物权重,再计算聚类系数实现土壤样本的环境质量等级评判与排序。将此方法应用于太原市5个区县,8项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并与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宽域灰色聚类法对于5个区县的污染级别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而综合指数法对前四个评价点级别均比上述两种方法低一个级别,三种方法的质量排序大致相同,只有模糊综合评价中认为小店区优于万柏林区。  相似文献   

19.
宽域灰色聚类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宽域灰色聚类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先构造白化函数,引入修正系数,确定污染物权重,再计算聚类系数实现土壤样本的环境质量等级评判与排序。将此方法应用于太原市5个区县,8项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并与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宽域灰色聚类法对于5个区县的污染级别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而综合指数法对前四个评价点级别均比上述两种方法低一个级别,三种方法的质量排序大致相同,只有模糊综合评价中认为小店区优于万柏林区。  相似文献   

20.
焦作市市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焦作市市区孔隙水赋存情况的基础上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聚类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对该市市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现状评价 ,克服了目前传统的指数评价法和单独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存在的弊端 ,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