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搜石记     
潘小平 《绿色视野》2008,(10):55-55
我的书橱上,摆着一块灵璧石,是我去灵璧拍文化专题片"垓下古战场"时,于县城的奇石一条街上购得,看了的人都说是假的。假的?石头也有假的?  相似文献   

2.
拍摄《河长》电影时,我们看了大量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我感觉到我们的不少企业都在为了钱而进行犯罪,公众在污染中正在"自杀"或"他杀",拍摄《河长》电影,我也受到了一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庆 《环境教育》2005,(3):36-36,4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以苏 教版教材为例,中高年级课本中就有几十篇课文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保 主题。正面揭示的有:《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访问环保 专家方博士》、《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反思的有:《特殊的葬礼》、 《天鹅的故事》、《狼和鹿》、《生命桥》等;有些课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环保主题,但也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如:《鸟语》、《美丽的丹 顶鹤》、《珍珠鸟》、《游天然动物园》等。除了这些"课本资源"外,无处 不在的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生成资源"也为我 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 环境教育呢?我的基本策略是:  相似文献   

4.
刘钰 《环境教育》2011,(3):71-72
2010年10月30号,在参加潍坊第一届科技节比赛中,我们表演的科普剧《环保,我们并不孤单》在上午已经结束了,所以张老师想借这一次机会,做一个现场采访,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绿色小记者。当我听到要去采访的时候,我是又激动,又期待。于是我带着这种心情,和王艺萌跟随着张老师的步伐,开始了我们的"采访之旅"。戴着眼镜,个子不高,身穿红色毛衣的一位女老师  相似文献   

5.
<正>前不久,我去了摩洛哥、突尼斯两个国家旅游。这是两个北非国家,叉都是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中国对这样的国家还比较陌生。我的签证号是"2015-750",也就是说,我是今年去这两个国家的第750个中国人。相比较一天就有数万中国人涌入的那些国家来说,想了解这两个国家的中国人确实太少了。但这两个国家却使我大吃一惊。我吃惊于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开放、质朴和友好,也吃惊于这两个国家在紧随世界潮流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完整地保护了本民族的宗教、历史、文化。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潭柘寺看松     
正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是在1267年,忽必烈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自己的首都——元大都。元大都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由此时算起,潭柘寺比北京城早了900多年。记得有一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李谷一用京腔京韵演唱了一首歌曲《故乡是北京》,其中有几句歌词是"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多年来,那优美的旋律时常在我耳畔回荡。由这首歌,我知道了潭柘寺的松可不一般,也很想找时间去看看潭柘寺的松树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段日子,因故长期在北京出差,常常听  相似文献   

7.
韩毓海 《绿叶》2008,(6):105-113
90年代是20世纪的终结,"大写的人"遭遇了市场化,"人的文学"面临危机。《白鹿原》代表的理学世界观,在非阶级化的人性偏好下,将"民族的历史"演绎成"民族的秘史";边疆作品《尘埃落定》,深耕多元文化,拒绝"市场经济化"与"体制化",保持了生机活力;《马桥词典》从事民俗学和文化民主的写作,致力于复兴那些由于被视为"方言"而遭到排除、压抑的人类精神活动。随着社会分化、区域间隔以及全球化,出现了具体的人、阶级的人、鲜活的人,这是人文主义意识形态的危中之机,是一个值得展望的文学自由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神来之笔     
在李青松作品研讨会上.我落座后,忽然有一本瓦蓝布面烫金字的小书.擦过我左肩到我桌前.我悔不该回头看,认识了丽人方敏。回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大迁涉》、<大拼搏>、《大毁灭》,享受得一塌糊涂,累得我七荤八素.半夜做梦都梦见小红蟹、褐马鸡和旅鼠。这本书1994年已震撼文坛.我竟全然不知不晓。接着又收到我嘱方敏寄我的《大绝唱》,我又悔不该看了180字的“作者介绍”.清醒地明白作者是可以填在表格里的一位中国公民。灵长类,智能种,是个人。一个人若演戏、若作画、若为文,画绝了、写绝了的时候。连自己也觉得若有神助,觉得不是自己在写,写出来。自己也吓一跳.不太闹得清那笔笔墨墨是怎样聚拢怎样排列出来。如果我未曾见方敏之面,看了作品。我会猜作者或是一个幼年淘气的  相似文献   

9.
朋友小王,平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半年也不见他生回病。可这几天看他眼圈乌黑,人也无精打采的,问他怎么了,他说:“我也不知道,就感觉四肢无力,有的时候头晕、容易疲劳,也没有以前那么有活力了。”我说: “你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吧!检查一下也安心。”小王从医院回来后,一脸紧张地说:“医院能用的仪器都给我用了一遍,也没检查出来,这下麻烦了,心里更闹得慌了。”后来从报纸了解到,原来小王这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是由生活不规律和长期电磁辐射等原因引起的。想想也是,看小王每天的状态,手机就在胸前的口袋里,一个电话能聊半个多小时,进了单位无论天气怎么样一定要把空调打开,整天对着电脑显示器工作,就连发呆也是朝着那玩意儿。回家也好不了多少,34寸的大电视怎么舍得不看?几个小时看过了还要抽空上网灌灌水,最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躺下,然后明天又要开始同样的轮回。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各种各样的电器成了我们身边亲密的朋友,可如果自己没有正确地使用,而电器的设计又不那么尽如人意,就会像《天下无贼》中艳贼小叶出卖黎叔一样,这些亲密的朋友最后可能成为出卖我们身体健康和公共环境的叛徒。如何使这些电器的功用为我们服务又不损害我们的健康和环境呢? 我们将从性能到使用,来细细地为您评说这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希望能为您提个醒,不要等身体已经受到损害,最后不得不像黎叔一样说句“大意了”,而成为别人的笑话和自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16,(Z1):50-53
正行者马健:今天是我第一次发微博,分享一下我上个月去大凉山的所见所闻吧,这张火爆朋友圈照片是我拍的,有些媒体不经过我同意也不了解情况为了猎取眼球擅自发表,关键是媒体曝光了,这可能会给列车员和当地百姓生活带来麻烦。我希望朋友们从图片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惊奇,要知道他们更多的是无奈和酸楚。(2015年12月13日)  相似文献   

11.
当国人争先领略新马泰、欧美、非洲异国风情时,却有大批的国外商贾、政客、文化使者组成"华夏人文自然景观考察团"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他们不去喧嚣的都市,却前往寂寞的沙漠、古老的自然保护区种植绿色的希望,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物种接触,即参与"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2.
正天安门下红旗挥舞飘扬,人民大会堂前国徽熠熠闪光,北京,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城市。我曾两次去北京,而体验却截然不同。2012年暑假,我第一次去北京。清晨,空气中混杂着一股燃油的气味,异常刺鼻,总是给人一种闷闷的、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风沙会席卷而来,眼睛、鼻子略显不适。  相似文献   

13.
潭柘寺看松     
正记得有一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歌唱家李谷一用京腔京韵演唱了一曲《故乡是北京》,其中有几句歌词是"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多年来,那优美的旋律时常在我耳畔回荡。由这首歌,我知道了潭柘寺的松可不一般,也很想找时间去看看潭柘寺的松树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正蒋子龙呼唤文化当以厚道为心,以至仁为厚德,以至诚为厚道,这既是针对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是针对当下的人文生态环境。疫情期间读书,读到蒋子龙先生所著的散文集《厚道》,久久回味,意味深长。鲁迅曾在《致董永舒》中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采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  相似文献   

15.
合欢花儿开     
也许是我太过粗心大意,也许是我外出采访常不在编辑部里,那么多年里,我竟一直没有留意过合欢花是个啥样子。大学毕业去了部队锻炼一年,再分配到《江西日报》社工作之后,由于经常熬夜写稿、看稿、编稿,睡眠愈来愈不好。每次去看中医,处方里总有这么一味药:合欢皮。合欢皮是啥东西呢?去报社资料一查,方知那是合欢树的皮,是能和血宁心、镇静安神的。也就是那一次,我记住了一个关于合欢树的美丽传说。  相似文献   

16.
正快乐的暑假到了,我和爸爸妈妈约好到市区周边新建的湿地公园玩,爸妈去车库开车的时候,我遇到了邻居王大伯,王大伯今年60多岁了,今天也要去湿地公园玩,可我却看到他没有去车库,而是去地下室推了自行车上来。"王大伯!"我一边帮王大伯打开楼宇门,一边问道,"您不开车去湿地公园吗?"王大伯说:"小山啊,你没觉得最近小区里鸟变多了吗?每天是不是都能听到很好听的鸟叫声?""是啊!"我说,"不仅如此,前些年我都  相似文献   

17.
韩蕊 《环境教育》2013,(7):76-77
父亲最爱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有一次我和父亲去大桥散步。他说:"韩蕊你能想出这个桥下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吗?"我知道,他又要开始给我讲他的童年了,我摇头:"看这样原来也好不到哪去吧!"父亲笑了:"你没赶上好时候,我小时候,天很蓝,水很清,这牦牛河可宽了,就是站在河面上,也看得见河底的鱼,河底的鹅卵石。夏天大人们在  相似文献   

18.
一场噩梦     
正我不知道,我是谁,为什么存在,每天就在这广袤无垠的地方来回飘荡。不知不觉间,我就这样存活了不知多少年。我的身姿是那样的轻盈,我喜欢在这广袤的天地间来回旋转。每天在晨露中醒来,在风中飞扬自己的舞姿。去不一样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直到有一天……我在隆隆声中苏醒。一阵狂风,将我轻盈的身子带走,一阵尘土,让我看不见方向,在混乱中飞向不知名的天空。不知飞了多久,终于看得见了,却看见远处,树立起一个个高大的冲天柱,冲天柱的头上有  相似文献   

19.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初春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北部湾的邮轮卡拉 OK 厅里,传出这么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声:《绿叶对根的情意》。唱歌的是几位参加绿叶理事会会议的代表和《绿叶》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他们唱的这首歌,最恰当不过地表达了他们之间这么一种“情意”关系:如果把《绿叶》杂志从事的绿色文化事业比做一棵大树上的树叶,那么绿叶理事会成员则是大树的树根——没有“根”的支撑和滋养,哪里谈得上“叶”的繁茂和存活!囿于这种“支撑”“滋养”的深情,《绿叶》杂志每年都要举办  相似文献   

20.
重任在肩     
值本期《绿叶》刊出之际。“首届《绿叶》杂志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现代企业与环境保护论坛”如期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界的代表、专家学者和环保工作者出席会议。这不仅是国内知名企业和环保工作者的一次聚会,同时更是企业老总们环保意识的一次碰撞和交流,是环保理念的升华。本期刊出了首届理事会名单(见封二)。广大读者不难从中悟出,有如此众多的企业热情关注环保,关心环境文化的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所在。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这些有识之士对《绿叶》的支持和对环保宣传事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共同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