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行坤 《绿叶》2012,(9):92-96
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一种系统且自圆其说的生态理论,这在北美马克思主义学界内一直聚讼纷纭。阿格尔和莱斯等人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生态思想,因此要毅然与之决裂;但在福斯特等人看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内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马克思与生态学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或者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奥康纳承认马克思主义闪烁着生态思想的微光,但这光芒还略显黯淡。社会主义因其对经济的计划能力,应该可以是生态友好且可持续发展的,可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绿叶》2016,(7)
正美国著名超验主义作家、自然写作的开山鼻祖梭罗,以其对自然世界的挚爱,对简朴生活的推崇,对生态平衡的深思,凝聚成一部传世杰作《瓦尔登湖》,后来,又写作了《野果》,为后世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留下了带有思想史和精神史意味的芬芳诗意的杰作。在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野果》中,植物是关键词,无论是苍翠欲滴的树林,硕果飘香的果园,还是点缀在林间的绿草野果和藤蔓虬枝,无不倾注了作者对自然的由衷喜爱和深深眷顾。  相似文献   

3.
《绿叶》2017,(4)
正当代著名作家阿来发表在《人民文学》2015年第二期上的自然文学中篇佳作《三只虫草》,《小说月报》和《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都及时作了选载。读完小说,笔者不仅被小说展现的神奇见闻知识和新奇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更被小说蕴含着的自然世界里的优美意境和哲学意味所折服。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6,(12)
正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习惯把渔民叫做"讨海人"。我小时候并不懂这个叫法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悟得其中内涵。讨海,寓意"向海讨生活"。先民们畏惧海之神威,但为生活所迫却不得不靠海吃海,便以这样谦卑的语词乞求自然的谅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和海的关系改变了,人认为自己是大海的主宰,可以肆无忌惮地向海洋索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生态日益凋敝,假如海洋空荡荡,那么,我们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正>此书为近代博物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既是探寻自然秩序的科学之路,也是一条寻求生物学知识的深层哲学含义和社会含义的道路。《圣经·创世纪》说:神造出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然后,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亚当便给一切牲畜、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每个名字都有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宝民 《绿叶》2013,(8):120-122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更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没有生活过……"有一种读书的目的,是为心灵世界寻找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让浮躁的心灵能得到沉淀。每当我困惑之时,总能想起一本被称为青春圣经的书——美国著名思想家、超验主义哲学先驱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毕业于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他本可以像大多哈佛毕业生一样,戴着哈佛的光环走入社会,成为政坛明星或财富的拥有者,但他却选择了一个与世俗生活不同的道路——845年,28岁的梭罗在离康科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的树林里,盖了一间小木屋,他在湖边种植庄稼、蔬菜,在树林里观察植物和鸟类,在湖中泛舟,在湖边思考问题,在林中的小木屋里读各种经典著作,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日记,写出了美国生态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瓦尔登湖》一书。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不胜数,而唐朝时期,是诗歌最为鼎盛的辉煌年代,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灿若星河的伟大诗人。唐诗也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涵盖和涉指的内容极为繁杂和宽广。古往今来,不少学者潜心研究唐诗,然而,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唐诗,还并不多见。而《唐诗的博物学解读》这本著作,立足现代科学的立场,主要从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的维度,试图揭开掩藏在唐诗内部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8.
《绿叶》2017,(7)
正广袤无垠的大地,蔚蓝开阔的天空,波谲云诡的历史,鲜活奇特的生灵,赋予了作家阿来钟灵毓秀的文学气质,他的文字给予读者的不仅有厚重朴实,还有清新俊逸。阿来的《河上柏影》,重点展示了自然和人的处境以及关于发展与存在的辩证关系。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人们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重返山光水色、树影婆娑的可爱故乡?阿来的《河上柏影》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期冀,这是《河上柏影》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程广丽 《绿叶》2022,(Z1):67-75
<正>在世事变迁、人生沉浮的日子里,如何抚慰那些迷茫怅惘的心灵?如何安顿那些流离失所的灵魂?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你一定会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和美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标志之作以及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都非同寻常。不管文学家、哲学家、环境学家、美学家以及宗教学家们从哪个角度对《瓦尔登湖》进行何种维度何种层次的解读,始终都绕不开一个极为凸显的思想主题:对生命形式与生存意义的揭示和思考。无疑,生命形式或者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17,(10)
正自然文学,对很多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定义。何为自然文学?自然文学是与传统主流文学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个定义。在我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中,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以"人"为中心。哪怕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学作品,作为主角的仍然是"人",而非自然。何出此言?请看,在我国传统文学中,创作的目的是以文载道。一篇作品,哪怕是写景,也总得与"道"相契合。简言之,在这样的作品中,景或自然,不过是配角;而"道"或所谓的"圣人之言",才是主角。说到底,依旧是以"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7,(9)
正《圣经·创世纪》说:神造出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然后,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亚当便给一切牲畜、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字,并且将每个名字都赋予了它们实际的意义。如何解释万物的起源,神话可以大而化之。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如何设计一套万物全面分类的体系,这件事情非常困难。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将近两千年时间里,欧洲人对于各种生物的定义始终笼罩着一层无法穿透的迷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赫胥黎[1 8 2 5-1 8 9 5]的著作《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科学出版社,1 9 7 1年版),对进一步认识人类起源、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1 8 6 3年出版,1 8 9 4年再版,它包括三篇论文和作者的序言。这本书从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生物学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确定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这个惊世  相似文献   

13.
景平 《环境教育》2016,(Z1):7-8
正《环境教育》已经走过20年的时光。20年的时光,我与她却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不曾相互走进。我是在《环境教育》及近20岁的时候,在她那里看到了这个尺度的。所以我在这个时候,蓦然回首,我走进了她。这个杂志具有思想新度。我曾经看到杂志有一篇社评文章《环保投资不是为了"保增长"》。这真是一个环境保护的思想新论!过去,我们的环保专家说,把环保治理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16,(5)
正6月5日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1972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建议并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解之道,谋求生存环境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第一要务。从党的"十八大"形  相似文献   

15.
袁巍 《绿叶》2011,(1):107-111
《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的作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因提出结构化理论(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以及对"第  相似文献   

16.
<正>有空听听故事:拿破仑和酒、植物大发现、哥伦布大交换……仿佛狄俄尼索斯神话映像真实的历史,植物与酒在一定程度上缔造了人类的文明。古希腊神话里,诸神各司其职。狄俄尼索斯既是酒神,又是植物神,还身兼繁殖神和欢乐神。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神祗,《神话辞典》里说他走遍了希腊、叙利亚、亚细亚,直至印度,然后经色雷  相似文献   

17.
说到田野的诱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无边的草甸,缤纷的花朵;是起伏的麦浪,沉甸甸的谷穗;是感官的享受,心胸的开阔。不过我这里讲的田野却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一种职业,田野工作,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田野工作者。他们是一些非常有学问,却长年待在野外,从事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融会,而魅力无穷的大自然也会向他们撩起自己的面纱,揭示自己的神秘。他们是一群令人羡慕的人,他们和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他们和大自然以心灵而不是感官的交流,还有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些神奇,都是身居闹市的人们只能一辈子望洋兴叹的。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7,(5)
正在我所读过的社科人文思想类书籍中,田松教授的《稻香园随笔》算是颇具浩然之气的一部。我偏爱这部书对工业文明批判的透彻,对人类生存现状反思的深刻。它是一部以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角,思考在俗世之中从事业已为常的事务的佳作。作者从整体论的视角俯瞰,在其麾下,人类族群的每一个个体皆与他者、与社会、与自然、与地球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作者言:"当我们习惯了陌生,  相似文献   

19.
曾威 《绿叶》2022,(10):60-65
<正>无论是动物、植物抑或是病毒等,它们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参与到人类的历史中。书写“非人类”的历史,不仅有着学术上的考量,更蕴含着现实的关怀——当今世界并非一座孤岛,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命运共同体,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更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我为能读到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森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而感到幸运。这部1962年出版的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它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这部惊世之作第一章“明天的寓言”中,蕾切尔·卡逊以她优美的文笔,描写了美国一个小镇在生态良好状态下的美丽和生气:“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