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景平  傅菲  贾江涛 《绿叶》2023,(11):38-50
<正>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现象李景平:傅菲散文在当今文坛可谓无所不在,在《人民文学》《作家》《天涯》等各大重要文学期刊,以及《光明日报》等报纸副刊,都可以看到傅菲作品。一个人创造一种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的风景,这种现象称得上“傅菲现象”。请从生活、职业和创作经历,谈谈您走向这种现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编辑手记     
《绿叶》2020,(8)
正从本期起,杂志新增"绿叶专栏",推出由高级编辑李景平先生主笔的"生态文学访谈录"。这是在本刊总编辑杨明森先生倡导下,与几位编委多次讨论后特别开辟的栏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访谈?我们观察到,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国家级文学大刊《人民文学》杂志在2020年第5期首次开设了"自然文学辑"栏目。  相似文献   

3.
《绿叶》2020,(8)
正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李景平:在中国当代文学里,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这三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使用,作为中国生态文学代表性作家,在你的创作和研究中,这三个概念是怎么界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发现,在这些概念下例举一些作品的时候,概念外延所列的作品,又几乎是一样的。那么,你认为是否需要归纳为一个基本统一的概念为好呢?  相似文献   

4.
《绿叶》2020,(7)
正李培禹兄的山水风光散文集《西河渡》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评点"的话。我翻阅着培禹兄的这部文稿,不禁联想到他刚刚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另一部散文集,那就是201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借此机缘,我把阅读两本书的感受,融在一起说吧,因为在这本《西河渡》之外,培禹兄的散文创作天地很广,题材远不止"游记"类,生态佳作频出,十分精彩。可以说,近几年他凭着一篇篇令同道称赞的作品,大跨步地进入了知名散文家的行列。我与培禹兄是年轻时代的挚友,也是20世纪8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青年。我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就曾经交给他阅读,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我们是挚友,也是校友,都在北京二中读过书,也有着共同的朋友圈。据我所知,在年轻时代他就尝试创作过多种多样文学体裁,而且都有很成功的佳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抒情散文,写过杂文,也写过报告文学,但更钟情于诗歌。在《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见散文集《总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5.
湖南湘西凤凰,这是一座平和而又带有野味的沱江边城。它既是一座在民歌和民俗中渐渐老去的古城,又是一座在杵声和月色里流淌着美丽传说故事的古城,还是一座独具魅力与深厚湘西文化韵味的古城,更是一座蕴涵了史学意味、美学意味、哲学意味以及文学意味的古城。而我所知道的凤凰古城,还是从沈从文写的中篇小说《边城》开始的。于是,在我的脑海印象里:古城凤凰,它是由一个人、一本书、一条江构成的一座能让人牵肠挂肚的湘西古城……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生态文学从无到有,是社会发展进步使然。生态文学其实就是生存文学,如果丧失了生存条件,一切其它的什么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将会丧失并毫无意义。有着中国"环保之父"之誉、国家首任环境保护局局长的曲格平这样评价哲夫:哲夫是一名我看着成长起来的、有责任心的、有才华的中国环境文学战线的领军人,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环境纪实如果局限于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书写,可能就是一种行业故事;拓展到工业发展历史层面书写,就进入一种社会故事;而深入到社会领域和人性层面书写,就伸展到文学故事里了。黄亮斌寄来了他的生态文学新作《湘江向北》。这是一部书写湘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长篇报告文学,封面淡淡的,由灰蓝渐向灰白,却厚厚沉沉,30万字。哗啦啦翻了一遍,每一页都趴着或疏或密的数据,每一章都夹着河流和工业的图片。封底文字说,  相似文献   

8.
汾河断章     
《绿叶》2020,(6)
正长河咏叹我是汾河的儿子,我始终不敢触笔汾河。我知道,我的母亲是怎样的饱经沧桑又盛名卓著。多少年来,我轻易不敢接近她,只是偶尔隔着滨河公园的绿化带远远眺望她几眼,眺望一下大河中央人工堆积而成的种满依依垂柳的一小块湖心岛。我一直相信那不是真实的母亲河,而是用金钱与高科技粉饰后的赝品,真实的汾河应该在下游。我的母亲早已伤痕累累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9.
成雨田 《绿叶》2023,(10):76-80
<正>自生态文学创作在国内兴起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级作家杨文丰教授的生态散文具备“科学与美学相映、诗性与神性相融、批判与悲悯相伴、自然与文化相生”的文学审美特征,以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深厚的文学功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庞大的知识体系见长,在整个文学领域乃至社会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学从警示危机到关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描写自然和感悟自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的相互影响。中国生态文学的兴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11.
玛丽的微笑     
玛丽打开门时,发现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恶狠狠地看着自己。玛丽灵机一动,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推销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的好高兴,你要咖啡还是茶……”  相似文献   

12.
贺震 《绿叶》2022,(Z1):76-79
<正>当下,环保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多,优秀的作品更少。这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受社会高度关注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作为一名生态环保工作者与生态文学的关注者,笔者对此有着强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题材长篇小说《底线》,显得尤为令人关注和振奋。作者万加华先生是《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我与他在那年报社召开的评论员年会上相识后,彼此引为知己。是故,《底线》甫一出版,加华先生便惠寄一册。捧读之后,不禁为之称好。可以说,《底线》是以文学的方式宣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尝试,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难得的艺术佳品。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20,(Z1)
正生态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既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又发展了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观,还发展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建设生态文化是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现场目击     
《绿叶》2005,(12)
山西洪洞:赤色污水流向汾河 12月15日,山西洪洞县甘亭镇大运路的西 边是山西鼎立化工厂,生产磷肥,东边是汾河生 化厂。两家企业排出的一红一黄两股污水混在一 起浩浩荡荡,波涛滚滚冒着臭气穿洞过桥、走田 串村,沿途3公里形成一条宽50米的污染带,最 后流入汾河。污水所到之处树木死亡、麦田绝收, 土地已变成了黑红色,污染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多次向上级部门 反映情况,但污染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20,(6)
正生态文明时代也当是生态环境文学充分发展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拥有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文学。那么,生态环境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说,中国生态环境文学的概念,大约经历了"环境文学"到"生态文学"的拓展、延伸、深化。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20,(Z1)
正看见蓝天的时候,我忽然想,这曾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倏地想起20年前的一次文学采风活动,于是,我找出了当年的采访笔记。那是1997年的夏天,中国生态环境文学活动家、《绿叶》杂志创始人高桦带领首都著名专家、作家、艺术家一行来山西采风。他们是:张坤民、余超然、冯亦代、黄宗英、郑在石、缪俊杰、赵大年、阎钢、刘锡诚、张守仁、刘连枢、章仲锷。采风团一行沿着汾河向南走了一个来回,看山西的发展,看山西的文化,看山西的环境保护,把满腔热情和深沉忧患,投注到了山西这块沉重的能源基地之上。回到太原,他们与山西环保界人士座谈,为山西发展献计献策、为山西环保题词……当时,我与同事作为《山西环境报》的记者,采访了这次座谈。  相似文献   

17.
<正>@陈主编:您好!我是一名从事环境教育的中学教师。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经常给学生们做与环境相关的演讲。最近,我遇到了一个困惑:因为在演讲中经常会讲到生态文明这个词,就有同学问我,什么是生态文明,它是怎样定义的呢?我一查,发现生态文明这个词在报纸、杂志、网络上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却找不到一个权威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难住我了。无奈之下,  相似文献   

18.
刘蓓 《绿叶》2012,(5):58-61
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的首要宗旨不再是歌颂自然,而是对环境危机作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不应只限于以"歌颂自然"为主旨的文学创作,我们还需要揭示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干涉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用文学的方式揭露、反思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的错误态度,以多种题材传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认识,从自然题材的散文诗歌和荒野小说拓展到都市文学、科幻小说等。  相似文献   

19.
正一棵树真的只会站立于天地之间而毫无意识地了此一生吗?在梁衡看来,树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是一个有记忆的生命体。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发现,植物懂交流,有记忆。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生态文学著名作家李青松说:"多少次,梁衡蹲在地上,一遍遍抚摸粗糙的老树皮,仿佛摸到了岁月的那张脸,感受到古树的痛苦和欢乐,坚韧与信念。他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他在寻找古树的过程中,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带着碧水青山的梦想,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去了李白青年时期曾经去过的芜湖市天门山游玩了一天。游览天门山景区后,我大为失望:曾经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的楚江,现在变得混浊不清的,水面上还漂着好多白色的塑料袋;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