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大气遥感技术众所周知,大气污染监测是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和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行测量,它是传统的大气探测的自然延伸和扩展。因而,尽可能使用和发展大气探测的各种手段,是顺理成章的事。同大气探测一样,大气污染监测方法同样分为直接观测、遥测和遥感。前两者是读者熟悉的,本文介绍大气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所谓遥感(remote sensing),顾名思义,就是远距离的感知。即远离目标物,接收和感应目标物发出的信息(光和热辐射),或者利用人工和天体(如太阳)发出的信息与作为传输介质的目标物的相互作用来推断和反演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关于工业废气排人大气后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研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和扩散规律,早在三十年代,英国就采用示踪实验方法,即人工释放示踪剂于大气之中,在下风方向进行追踪测量,从而发展了大气扩散理论,建立了大气污染浓度估算模式,近五十年来,各国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大气污染监测工作通常以固定的测站网为基地,对个别布点的空气样进行测量分析。由于各测站之间的距离太远,为了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实时予报、控制,可以运用激光遥感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通常,在几百米至几千米的距离内采用主动式光学系统—激光雷达和激光测距仪监测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4.
<正> 大气中有害物质很多,已经造成危害或引起人们注意的有一百多种。其中影响范围广,危害大的有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硫化氢、氨及臭氧等。粉尘主要是煤石油等燃烧及冶金工业排入大气的细微颗粒按粒径的大小粉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自身重量,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能下沉的降尘;另一种是能在空气中飘浮的飘尘。飘尘的粒径一般在10埃(一埃等于10~(-8)厘米)以下,颗粒越小越容易随呼吸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绵阳近三十年的气象资料和上的大气监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的日、季变化规律,提示用气象预报和污染排放量的预估来对大气进行预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6.
大气是一种气体混合物,它由78%的氮、20%的氧和略小于1%的氩组成.这三种元素,连同0.03%的二氧化碳,就构成了干燥空气的99.99%.表1汇总了地球表面正常干燥大气中的主要和几种次要气体的组成(ppm). 水蒸汽总是伴随这些气体存在的.空气含湿量是变化的,通常约占总体积的1~3%. 然而,接近地表的大气采样常常含有其它气体、水蒸汽和颗粒物质(包括烟雾),这是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原因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陈小勇 《上海环境科学》1995,14(6):29-31,34
介绍了大气污染生物主动监测中监测植物的选择原则:适宜的监测方法;合适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植物的标准化问题。讨论了监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放样点距地在及排放点的合适距离。在监测中植物的朋肥供应等,并介绍了自掣是简易植物计。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改变环境监测技术装备落后状况,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1983年国家重点资助在上海、天津、沈阳、石家庄、长沙、武汉、重庆、桂林、广州、南京、西安、太原、包头  相似文献   

9.
1986年,苏联再次强调环境保护(包括大气);但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失火,成为二次大战后最严重的大气核污染事件。反映了苏联对大气污染监测的重视及其失误。苏联环境保护的政策基础是列宁奠定的。1917年11月8日通过的关于土地的法令和以后陆续通过的法令文件,为保护自然和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耳目”。如何及时而准确地监测污染物质及其分布状况,掌握污染动向,对防治环境污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环境污染除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监测外,近几十年来,国外在利用植物监测,特别是监测大气污染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工作。如指示植物的选择和应用的研究;根据植物受害症状确定大气污染物;分析叶片的含污量估测环境污染程  相似文献   

11.
李琛  刘瑾  王彦民 《环境工程》2017,35(3):101-105
以西安市城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气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空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AQI及各污染物浓度变化很好的拟合二次函数,且拐点横坐标均在7月前后。相关性分析表明:平均海平面大气压与SO_2、CO、NO_2、O_3呈现为显著正相关性,与AQI、PM_(2.5)、PM_(10)呈现为显著负相关。平均海平面大气压P对各污染物的影响在夏季最为强烈,而在春季和冬季最弱;P对O_3的形成存在较明显的影响。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线性,PM_(10)主成分回归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很好且无多重共线性。  相似文献   

12.
污染源调查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主要对比分析了08版与93版大气技术导则中污染源调查的异同点,提出现阶段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污染源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套大气污染监测优化布点的模型。本模型只需要常规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以及污染源调查数据,通过对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行计算机模拟,利用我们建立的点位模型即可获得空间均值点、最大浓度点和趋势点,从而使得大气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全部模型在阜新市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于潇萌  曹乐 《环境工程》2020,38(9):145-153
拉格朗日扩散模型是目前常用的空气质量模型之一,对拉格朗日扩散模型在大气环境质量中的应用与研究的总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模型的预报水平,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对当前应用较多的3种拉格朗日扩散模型CALPUFF、HYSPLIT-4和TAPM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3种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基础,概括了不同模型的验证情况与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结果,并对3种模型的局限与发展提出了建议。对不同拉格朗日扩散模型的总结研究,可以为环境污染物的预测模拟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方向,并为环境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湘潭市地区2013年10月29日一次重空气污染过程为例,利用湘潭市空气自动监测站24小时连续监测数据,研究此次重空气污染过程大气污染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2、NO2、PM10、CO、O3和PM2.5的日均值分别为105 ug/m3、117 ug/m3、542 ug/m3、2.583mg/m3、146 ug/m3、419 ug/m3,PM2.5污染最为严重,其日均浓度超出国家二级标准(75 ug/m3)4.59倍。SO2、NO2、PM10、CO、O3和PM2.5日变化显著,SO2和O3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PM10、PM2.5、CO和NO2日变化均呈早晚双峰型。通过调查研究,这次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有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近郊区大量焚烧秸秆以及PM2.5的区域污染传输。  相似文献   

16.
谢越  陈梅  王有帅 《环境工程》2022,40(12):142
由于污染源受地形、地貌及气象等条件影响而分布多样,大气污染数据在空间中呈任意形状、任意密度的复杂分布。为探究这种大气污染分布状况,基于DP算法提出了1个发现污染类核心区域的聚类模型。以实现对污染数据不经统计直接聚类,在保持空气污染数据分布特征不变的基础上提取出关键污染数据,更准确地挖掘空气污染变化规律。将所提聚类模型和k-Means算法在由兰州市2017,2019,2021年各年1月污染物浓度小时数据构成的3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模型在以上3个数据集上均能更清晰地挖掘出污染数据,在污染类核心区域中的关键污染数据分别为59.0%、57.2%和69.0%,且造成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均为NO2和颗粒物。此外,该模型从兰州市2021年1月数据中解析出,兰州市月污染变化由污染物NO2和PM10共同作用或交替作用引起,日污染变化在受污染小时数和首要污染物(NO2和PM10)出现次数上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污染区域为城关区。并通过分析上述污染规律的成因,证明该模型在确保数据复杂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提取关键污染数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循环流化床锅炉(CFB)脱硫除尘系统复杂,操作不当容易导致大气污染事故的发生。通过对CFB锅炉多点排放明大气污染因子及其在大气中的扩散分析,建立了多点排放时SO2和总悬浮物颗粒(TSP)的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结果较好地反映了CFB锅炉风险排污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容量的限值要求,这对于合理控制风险排污条件,加强现有CFB的运行管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能见度的降低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重庆十年能见度及气象数据和大气监测数据,作出了不同风向上能见度玫瑰图和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水平能见度距离的降低,主要是空气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大气污染灰色预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成忠 《环境工程》1996,14(4):35-38
通过对GM(1,1)模型的研究,探讨了该模型在大气污染预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GM(1,1)模型群作污染物的灰色区间预测,并用实例论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的空气污染状况 ,着重介绍了PURAFIL大气腐蚀监测和气相过滤技术 ,并对其吸附介质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