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区域资本利用程度是三维生态足迹的意义之一,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5年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四川省三维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四川省整体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为增加,表明对资源的占用水平越来越高;(2)各地市州的人均足迹广度变化类型有连续下降型、先降后升型、波动变化型三种情况,足迹广度最大的是广元市,最高值为0.5833hm2/人,最小的是成都市,最低值为0.1822hm2/人;(3)人均足迹深度主要有波动上升与波动下降两种类型,德阳市是足迹深度最高的地区,年均1.7789hm2/人;甘孜、阿坝两州存量资本未被占用,足迹深度为原长1;(4)对四川省三维生态足迹进行驱动因子分析,发现VIP值较大的多为经济因素,它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阿克苏地区承载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阿克苏地区2004—2014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研究,预测未来生态赤字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区生态承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农产品供给、草场过牧等方面;2004—2014年,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呈快速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平稳下降,人均生态赤字缺口不断扩大,生态安全状态越来越差,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若按已往的发展模式,其生态经济发展仍然形式严峻。  相似文献   

3.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足迹实证分析-以金寨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以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县为例,对该地区2002年的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寨县2002年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其中在生态承载力中,林地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分别占77.0%和19.2%;耕地和水域贡献率最低,分别为1.5%和1.3%;在所需的生态足迹中,耕地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分别占47.7%和42.0%,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足迹较小.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三峡库区整体及各区县生态足迹及生态效率,利用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生态效率等四个指标从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两个层面,基于2003—2015年三峡库区自然资本状态数据,对比分析了该区域自然资本与生态功能的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基于时间序列分析,2003—2015年库区自然资源消耗逐年增长,人均增幅为21.4%,且耕地和化石能源地需求尤为明显,约占总足迹的95%左右,库区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逐渐恶化的趋势。库区生态效率提高近5.76倍,2013年后增速放缓,表明随着三峡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生态涵养功能区,其核心任务是以生态保护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转型发展。2基于空间序列分析,三个时段的库区各区县自然资本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呈现“沿江低—内陆高”,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呈现“首尾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表明随着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三峡库区的区域枢纽作用及区域间的生态涵养效应进一步凸显。基于此,三峡库区应构建以“宜昌、万州和重庆”经济增长极和以“巫溪、武隆”为生态涵养的“沿江—内陆”区县空间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生态保护联动、人居环境建设联动;有效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战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2008—2014年河南省的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对比分析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与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2014年的生态赤字为1.2782hm~2,比2008年增加了0.1135hm~2;人均生态足迹一直是生态承载力的2.7倍之多。从各类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盈余变动看,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定的盈余空间,林地在2014年已出现了赤字,草地、水域地和化石能源的生态赤字不断加大,可见河南省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分别计算河南省2000—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定量研究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均GDP、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比重、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8项经济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745796hm2增加到2007年的3.019299hm2,而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0.373397hm2下降到2007年的0.361618hm2,导致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且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全国以及相邻省份;社会经济强烈驱动着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其中人均GDP、城市化率、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现代化程度等与人均生态足迹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影响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测算与评价——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生态足迹模型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估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该法对大庆市的资源与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进行了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大庆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5838hm2,生态赤字为3.7230hm2,为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欠帐主要为能源消费,化石能源足迹占87%左右;而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类型生物生产面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盈余,这与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产业结构有关.大庆市生态足迹的多样性较低,为0.5412,但其发展能力指数较好,为2.4808.同时通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其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在全国也处于较好的水平.建议大庆市应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等,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蕾 《青海环境》2022,(3):109-115
评价区域持续发展水平和状况可为区域的循环经济研究提供依据,为实现生态经济以及经济的转型提供可行性参考。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方式。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研究将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处于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50%,工矿仓储和草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在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中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最大,所占比例为95.66%,而各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7—2016年的波动不大,相对稳定;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除耕地外均呈现为生态赤字,工矿仓储用地生态赤字所占比重最大。整体来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一直并将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的状态;城市的生态需求超过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能力,生存发展强度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的焦作矿区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焦作市2004-2010年的生态赤字和生态补偿进行分析,预测了其生态赤字和所支付生态补偿金额的趋势.结果表明:焦作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2.3548 hm2增加到2008年的3.2426 hm2,随后又下降到2010年的2.9989hm2,但总趋势是增加的,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补偿的金额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8.42亿元,其后有所下降.预测出2015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1438 hm2/人,生态补偿基金为7.50亿元,生态赤字和生态补偿基金均有所减少,可见焦作城市转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是一种简单有效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指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3—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探讨了三者的动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3444hm2增加到2.071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0138hm2增加到1.2439hm2,生态赤字持续扩大;2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6400hm2下降到0.6000hm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重庆市的生态足迹结构不合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趋势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改变当前诸因素的前提下,重庆市的生态足迹还将持续增加,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将会小幅提升,但仍会导致人均生态赤字持续扩大的趋势。最后从创新技术、改变生产和生活模式、淘汰落后产能、平衡区域发展和强化生态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对重庆市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等政策的正确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同时也具有强化社会树立生态赤字危机意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2013—2018年湘西州各县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除古丈县外,湘西州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变化幅度较小,其中龙山县、凤凰县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②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15年出现峰值。③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存在显著县域差异,导致生态赤字(盈余)空间分布不平衡。④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减少趋势,表明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湘西州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甘孜州1995~2007年生态足迹,并分析甘孜州的生态安全状况。甘孜州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480467hm2增加到2007年的1.766288 hm2,以耕地与草地为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5年的5.646667 hm2减少到2007年的5.328501 hm2,减幅较小,生态承载力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以林地与草地为主;人均生态盈余从1995年的4.1662hm2减少到2007年的3.562213hm2,林地人均生态盈余基本稳定在5.0 hm2左右,是甘孜州人均生态盈余的主要贡献者;生态压力指数在0.280852~0.350215波动,生态占用指数在0.528738~0.718585波动,生态协调性指数在1.875003~2.327831波动。结果表明甘孜州生态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作为长江流域上游唯一的直辖市,在促进城乡统筹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5年~2012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等指标对其进行可持续性评估。结果表明: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4527 hm2/cap增至2012年的1.9105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由0.9887hm2/cap上升至2012年的1.4224hm2/cap;人均生物资源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所占百分比平均为62.78%,37.22%;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33 hm2/万元降至2012年的0.56hm2/万元;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由2005年的3.13上升为2012年的3.91。结合重庆市加快5大功能区建设基础上提出人口控制、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划定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生态红线、调整农业结构布局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生态安全测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2年黑龙江省不同土地类型及各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1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存在很大差别,其中牧草地消费最高(8.87hm2/人),其次是能源用地(6.20hm2/人)和水域(2.59hm2/人),其他类型土地消费相对较小;而对生态承载力,林地和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最高,分别占50%和48%,其他土地类型的生态承载力可忽略不计。2城市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对地区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影响较大,工业城市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的生态足迹较高,而国有林区覆盖的区域大兴安岭、黑河和伊春的生态承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兰坪矿区为例,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其1986-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探讨典型生态脆弱矿区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随着人口增长,兰坪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了0.54hm2,人均生态足迹则上升了0.41hm2.②人均生态盈余减少了0.95 hm2,年均降幅为3.04%,可供未来使用的生态资源潜力在减少.③生态盈余的保持依赖于兰坪矿区经济增长中技术和结构优化导致的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和旅游生态占用指数方法,以青海省海北州藏族自治州为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海北州旅游生态足迹中,旅游餐饮、购物和交通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49.40%、23.81%、22.04%;海北州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5360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0.00841hm2/人,旅游生态占用指数为0.0157。表明海北州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旅游生态系统是安全的,旅游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促进海北州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0—2016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等指标。研究发现:(1)2000—2016年,山东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41 hm~2增加到5.0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65 hm~2下降到0.62 hm~2,生态赤字大于1 hm~2,说明山东省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不可持续状态。(2)通过测算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等相关指标,发现山东省自然资源效率逐渐提高,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并提出控制人口规模、提倡理性消费、合理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等提高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源足迹强度和产值变化状况表明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的集约度在增强;(2)长江经济带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他控制变量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均GDP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贡献度最高;(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三方面均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3国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案例,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流程等方面提炼国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一些成功经验:基于能值分析法,从资源支撑能力与废物消纳能力两个层面选择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利用强度等6个指标评价美国新泽西州环境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法,选择耕地、草地、林地等6种生态类型,从区域人均面积、足迹需求与足迹供给3个指标评价德国萨克森州生态承载力;基于向量模法,选择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个指标评价日本东北地方水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探究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联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0—201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约16.44%的城市达到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逐渐趋缓,成渝城市群达到峰值(5.21hm2)后逐年稳定下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存在倒“ U”形EKC曲线关系,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成渝城市群(拐点出现在2008年)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协调关系好转早于中下游城市群(拐点分别在2019年、2012年)。四川、安徽应作为降低资源消耗的重点对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周围城市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