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学遥感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源,被广泛应用于植被覆盖度反演,但南方丘陵地区常年多云雾,受云雾污染,像元质量下降。受丘陵地形的限制,地块破碎化严重,加之南方丘陵植被类型多,植被光谱变化较大,这些因素造成了植被覆盖度提取的准确度降低。为了提高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反演的精度,提出一种整合光学与SAR影像的反演框架。以Sentinel1A和Sentinel 2A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首先利用Sentinel 1A的光谱特征去除Sentinel 2A影像上的云像元,再使用光谱归一化减弱植被的光谱变化,在此基础上将扩展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用于反演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该框架能有效恢复云污染的像元,端元和影像归一化后,降低光谱异质性,反演丘陵地区植被覆盖度的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为0. 14,相关系数为0.95,接近地表植被覆盖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
数字高程模型是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SRTM、DEM是公众可以免费获取的精度达90m的DEM数据.以我国1:5万DEM为参考数据,以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高程中误差模型和单位面积土地填挖方对SRTM、DEM进行高程精度研究,并分析了高程误差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SRTM、DEM的高程中误差和单位面积土地填挖方随着地貌类型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这主要由于SRTM像元精度不高所致.在研究区内的33块样区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二级精度评价标准之内,可见SRTM、DEM整体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贝叶斯网络是一种将贝叶斯概率方法和有向无环图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机结合的概率模型.采用贝叶斯网络分类对具有典型干旱特征的库车县土壤盐渍化情况进行监测,首先应用条件独立性测试原理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把研究区遥感数据进行离散化,然后应用贝叶斯定理作为分类原则,将每个像元分为像元最大概率的类别.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来分类6种地类的整体分类精度达到96%,并为该区盐渍地面积,空间分布等特征监测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典型山区县域城市——沂源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通过获取Landsat8_OLI数据计算NDVI指数,进一步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实现对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结果表明:(1) NDVI能够有效准确地获取地表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状况;(2)将求取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实际数据通过统计描述特征进行相互验证,总体精度约为80%,验证了像元二分模型的可行性;(3)沂源县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总体趋势,植被覆盖度与人类活动成整体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决策树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中巴多波段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技术对济南市城市建设用地信息进行提取.在建立研究区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用地及不同类型背景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基于地物光谱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模型与分类知识库,然后进行图像分类,最后经过精度评价,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将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出来并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矿产资源开发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关键是解决补偿主体缺位和研究补偿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四元主体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体进行了研究.四元生态补偿主体是指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输入区、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将矿产资源开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前预防性补偿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开发中即时性补偿阶段,第三阶段是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阶段.具体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三个阶段的四元补偿主体变化过程及其主导补偿主体和辅助补偿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河道水质黑臭直接影响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准确识别城市黑臭水体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GF-2 PMS数据,利用TSUWI(Two-Step Urban Water Index)指数提取研究区水体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影像的黑臭水体归一化比值指数BOI和NDBWI值,采用面向对象的最优特征选择搜索算法SEaTH(Seperability and Thresholds),确定黑臭水体与一般水体的4个分离特征,构成特征空间,利用K-mean算法进行多特征聚类分析,进行黑臭水体的识别与分类。结果表明,南京市研究区范围内共有6条河道15段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情况,面积约为0.38km2,占城区水域(剔除长江南京段面积)面积的1.98%,经实地调查验证,黑臭水体的识别精度为81%。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监测与评价,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效益的重要载体,高精度的绿地目标检测与属性分类为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以及建设“碳中和”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改进经典U-Net算法,进行GF-2多光谱遥感影像图像分类;同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采用POI和OSM为代表的开放地图数据,对绿地斑块进行多维度精细化分类;进一步选择深圳市福田区与罗湖区交界处的矩形区域为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ASPP+SFAM融合U-Net网络模型与U-Net和UNet3+模型相比,所识别的城市绿地边界和真实城市绿地边界更吻合。所提出的模型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0.87%,比U-Net和U-Net3+模型分别提高了11.13%和7.39%。同时,针对遥感影像纹理特征无法直接进行小区域城市绿地社会属性分类的问题,利用POI数据包含的属性信息、城市绿地与OSM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以及景观形态指数,最终实现功能分类、类型特征、服务范围和形态特征4个维度的城市绿地的精细化分类。  相似文献   

10.
王元超  颜梅春  张先聪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2):99-101,166,F0002
采用重庆市主城区2000年和2010年两个时相的TM影像提取城市扩展信息,对影像数据的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进行RGB组合增强,再进行决策树分类和减法运算获取研究区扩展信息,发现建筑区面积增加了1.62倍,大部分是由植被区转变而来。其扩张方向受地理影响,南北方向为外延型,东西方向为飞地型。借助统计资料进行精度验证和城市扩展的驱动因素分析发现,区域发展政策、经济增长和人口扩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对经济增长、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遥感手段监测与研究城市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可行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省长海县为研究区,选取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参照已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成果,基于长海县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后,对长海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12002—2013年,长海县的土地利用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幅明显,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12%;2长海县2002—2013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趋于减少,11年间减少了591.99万元;3长海县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多数呈减少趋势,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所占比例最多;4长海县各地类敏感性指数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着价值系数变化的变化量小,对其敏感性小。  相似文献   

12.
面积高程积分通过统计流域地表的高程组合信息来反映地貌流域被侵蚀的程度,是反映流域发育阶段的一种地学模型,也是揭示流域地貌形态与发育特征的重要指标。以清水川流域的DEM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Arc GIS 9.3的水文分析研究了不同汇流累积量下所获取的集水区数目及面积高程积分值变化,以及面积高程积分值随河网等级变化的情况,以研究清水川流域的地貌发育阶段。研究表明,清水川流域的地貌地形主要属于均衡的壮年期和未均衡的幼年期地形,汇流累积量对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于鲁冀  何青  赵晴 《四川环境》2010,29(5):40-45
根据函数单调性特点及模糊识别中最大贴近度原则,分别从距离函数和关联函数两方面对物元可拓法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距离函数改进后,能够真实地反应变量与区间的关系;关联函数改为贴近度函数后,评价结果中不再出现负值,易于级别的判定。采用改进后的物元可拓法建立了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多级物元模型,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更快捷,评价结果能更客观地反映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玉溪市土地资源分类面积数据的变化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影响在加剧,尤其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上.各区域间以玉溪市中心城区红塔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为通海县,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小的为澄江、江川、华宁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表明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城市旅游景观美学质量已经日益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同时采用美景度评估法对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采用GIS、RS方法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SPSS对美景度评价结果及其与格局指数的关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评价者对开朗与闭合不同视域的景观,自然、人文与复合类不同类型的景观的审美无偏好;对闭合类景观、自然类景观审美趋于一致。2景观美景度与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景观美景度与水域、草地所占景观面积之比为正相关关系,与交通所占景观面积之比为负相关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对城市旅游景观规划应采取以下措施:适当降低斑块密度,增加水体、草地等自然类景观。  相似文献   

19.
运用空间句法,结合云南省DEM数据和美国陆地卫星影像数据,以富源县七彩胜境乡村旅游规划为例,对其土地利用、景区分布和道路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坡度为0—8°的土地面积较多,其次为8°—20°的土地面积。2景区内隐形旅游资源较多,其中,海田湿地、洞上水库、回隆漏斗、天生桥等景点的影响范围大致相同,旅游价值较高;响水河水库、大洞石壁、山立哨梯地等影响范围较大。3规划区林地和耕地面积较大,其中耕地约占46.04%,林地约占19.50%;住宅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较少,合计占5.32%。4通过研究区现状和总体规划后道路结构模型可见,整合度较高的都是320国道、001、002和洞大公路段,可达性强,而景区边缘道路的整合度都相对较低。此外,总体规划后道路整合度整体较高,景区可达性和渗透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