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利  李谭  王瑜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6):539-542,519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待开发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思路.依据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发展基础原则、战略分工原则、区域适宜性原则),通过比较研究确定区域发展的产业方向,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采用AHP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衡量,最终得出主导产业推荐方案.同时,对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上述方法选择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为:港口物流业、冶金钢材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重型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休闲旅游业.本研究为我国待开发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实证分析结果也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国知网(CNKI)2000—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法对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呈现出阶段式发展特征,2000—2006年为平稳发展、2007—2016年呈波浪式上升发展;(2)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发展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学科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创意旅游三个方面,文化旅游研究内容包括开发和产品,文化创意研究内容包括融合和体验,创意旅游研究内容包括开发与体验;(4)理论研究的深入化、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多产业融合研究的常态化是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1981—2016年CNKI收录的603篇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Ⅲ中的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分析等方法,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演化脉络和未来态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滨海旅游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野,研究规模逐渐扩大,且集中在海岛、自然保护区、沿海城市等区域;开发、影响和管理是国内滨海旅游研究的核心,"开发"主要包括资源、市场和产品开发的研究,"影响"主要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研究,"管理"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国家海洋公园、发展模式和法律法规等;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资源导向为主的起步阶段(1981—1994年)、以可持续导向为主的稳步发展阶段(1995—2005年)和以产业导向为主的快速拓展阶段(2006—2016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年全国及地区42部门投入产出表,将西北5省(区)42个部门合并成各地区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从量化角度分析西北5省(区)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分析5省经济结构的不同之处与各省各产业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和产业的波及效果,并用交叉关联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研究结果对目前西北各地区合理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策略,以及在国家层面如何更有效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今后主导产业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安徽工业产业的基础上,根据主导产业理论和主导产业的特征,建立了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应用Gray评价方法,对23个主要工业行业进行研究,确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工业共5个工业行业为安徽省工业主导产业,并对工业主导产业的培育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强  庞容  代富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634-637,592,6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是衡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构建了能较全面反映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两大指标系统,并采用协调度的计算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协调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从协调性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近10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环境协调性较高的区域呈聚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选取2006—2015年"一带一路"入境旅游经济数据作为衡量"一带一路"(中国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指标,运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首位度指数、EG指数、Zipf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局部(子区域)—个体(省域)的角度研究了"一带一路"(中国段)入境旅游空间差异性与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①"一带一路"非均衡状态与协调倾向并存,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协调并存;②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成熟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呈正相关,即入境旅游发展越成熟的区域,省域间入境旅游发展越协调;③高高型区域、高低波动型区域、低低型区域三大区域入境旅游空间集聚类型差异明显;④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成熟度与区域空间显著相关的省域数量呈负相关,即低低型区域空间显著相关的省域数量多于高低波动型区域和高高型区域。  相似文献   

8.
应用AHP-熵值法,结合主客观赋权测度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选用区位熵和区位Gini系数测度空间差异化水平,基于定量测度分析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合理布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投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少数省份,空间呈线性分布,但近年产业发展提升水平显著,产业发展演化趋势向好;(2)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较低,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不存在体育产业空间技术外溢;(3)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可依据"点—轴"开发理论,着重向产业基础环境优异、社会资本雄厚的区域倾斜,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联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园区产业链的结构将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学和产业链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根据其产业发展定位和开发区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总体结构,并根据现代纺织服装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这四个主导产业对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具体设计,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从而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一方面与国际学术动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的出现有关.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分类、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培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等方面.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加强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产业布局实践.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关联网络演化的分析与比较研究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与升级的重要依据,能为经济发展的现象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提供一定的解释。以我国西北五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构造了西北地区整体及西北五省的产业关联网络,计算了特征途径长度、聚类系数、网络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等相关指标,绘制了可视化网络结构拓扑图,根据计算结果对西北五省整体及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及关联网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及西北五省产业关联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中心性较高的为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变化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发展的趋势,网络均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个别产业在网络中居于稳定的核心地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构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理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技术、产业与环境间耦合关系进行定量辨识。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市场成交额、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率最高。(2)京津冀在TIE系统的综合水平具有明显的优良等级关系,呈现北京好于天津好于河北状态。(3)北京市TIE系统耦合与协调度都达到优秀水平,天津与河北目前均处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滞后于生态环境的转型发展阶段,两地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生态环境的支持效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探索黄河流域人口—土地—产业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区域城乡发展提供分区引导。以县域为单元,针对黄河流域城乡转型发展,构建人口、土地、产业三要素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轨迹分析法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黄河流域339个县域的城乡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耦合协调格局,并探索城乡转型的影响因素,根据城乡转型发展的轨迹进行功能分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人口、土地、产业城乡转型水平初期偏低,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系统逐渐向高级有序化方向演化;(2)2020年,大部分县域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阶段,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3)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生产水平等因素是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4)按照城乡转型轨迹,黄河流域县域可划分为核心转型区、潜在转型区和限制转型区。未来,应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特征,分别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是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大系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规划作为整个区域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已成为区域经济最优增长的关键。一、我国产业规划概况(一)产业规划的回顾我国的产业规划经历了从传统的方式逐渐发展为系统工程方法的过程。传统的产业规划,主要是直观的、定性的和静态的研究。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规划很难实现规划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农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对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我国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及相关研究不成熟、土壤污染治理资金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场环境混乱无序及土壤修复基准不明晰等。建议应建立完善的责任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基准。  相似文献   

18.
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工业企业环境安全事故又称为自然灾害诱发的技术事故(Natech).我国是工业大国,重化工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Natech风险不容忽视.开展Natech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研究,有助于我国Natech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防范和降低区域Natech风险.目前,我国Natech风险基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支撑我国Natech风险防控实践.本文从Natech风险发生机制、风险评估、风险感知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风险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Natech风险研究现状,初步梳理了Natech风险的基本理论,并对我国未来Natech风险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我国Natech风险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199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的基础上,运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定量分析重心迁移的推力,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行分解,探讨不同区域对海洋经济重心迁移贡献的原因。结果表明:1996—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重心先后经历了向东北、西南两个方向迁移的阶段; 1996—2007年,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广西和海南; 2007—2015年,广东、辽宁、河北、广西、山东和浙江是海洋经济重心移动的引擎省份; 1996—2015年,劳动力对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最小,资本和技术因子交替成为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