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价揭示了其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害性影响,对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生态风险受到多源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为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安全理念,以西部干旱区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从自然景观格局、碳排放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3个维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分析了多维视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风险大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包鄂榆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主要以中低风险区为主;研究区碳排放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且碳排放生态风险严峻区域与研究区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分别为0.489 3和0.519 1,各城市经济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榆林,社会生态风险强度值依次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榆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展开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析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市辖区为单元,建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使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展开测算和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研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高水平利用,但是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明显,但受到“虹吸效应”影响,周边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冀中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②研究区内,低效率城市在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冗余问题,其中固定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冗余问题最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③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医疗水平、城市教育水平、城市经济地位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城市交通道路、人口密度则具有负向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DPSIR模型构建雾霾治理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京津冀城市群2004—2016年间雾霾治理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4—2016年间,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雾霾治理效果显著,其余11个城市的雾霾治理水平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2004—2016年间,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治理指数总体呈现"N"型上升趋势;在2004年和2016年对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治理绩效产生较大作用的主要是状态维度、压力维度和响应维度;在2004—2016年间样本城市各维度雾霾治理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SBM和GML指数研究方法,利用京津冀13个城市的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2006—2016年大气环境效率,结合全局莫兰指数考察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效率总体不高,呈下降趋势,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大气环境效率表现突出。②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小幅下滑,技术落后是其主要原因。③大气环境效率的空间格局表现出由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低—高集聚区迁移的趋势。④经济水平、开放程度和新能源普及率对大气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大气环境效率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对2005、2010、2015和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各城市发展质量普遍提升,空间格局由“京—津双核心”向“京—津—石弱三核心”转变,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其他方面发展不协调;(2)空间相关关系反映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水平相对较低,且京津冀南部与中东部发展差距较大。由此提出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子系统协调、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及同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度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结合城市经济发展不一致指数,探究城市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差距大,高等级创新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北京市"虹吸效应"显著,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科创能力在本省内较高。②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不均,城市间联系较弱,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岛、洞"现象明显。据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区域间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进程加快,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得到飞速的提升,但是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公共配套、社会民生4个维度构建生态宜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2010~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水平.结果显示2010~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正逐渐成为城市间联系的重要方式,我国的高速铁路也逐步由线路发展成网络。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高速铁路物理网络和出行网络,计算网络的平均度、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路径、中心性、网络密度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高铁物理网络密度均较小,出行网络密度大,高铁出行网络呈现一定的小世界性;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物理网络和出行网络节点中心化程度差异较大,而长三角的高铁网络结构则较为均衡。城市群高速铁路网络的深入研究方法和结果对其他区域的铁路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800hm2,生态足迹供给仅为0.4415hm2,出现了2.1915hm2的生态赤字。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其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针对此,提出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组合权重模型、Dagum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20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失衡现象;(2)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城市群高韧性区域由点到面、由中部至南北部进行蔓延,总体呈现“北京—天津双核驱动,中北强南弱”的韧性格局;(3)区域差异来源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区域间不均衡现象突出而区域内发展较为均衡,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建立"经济水平—交流服务—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框架,以宜荆荆恩城市群为例,并与相似区域城市群对比,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BP神经网络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次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时空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宜荆荆恩城市群综合发展能力指标总体协调发展不均衡。(2)与苏锡常都市圈相比,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且处于波动状态。(3)在动态模拟方面,宜荆荆恩城市群2020—2025年协同水平差距将持续增大,其协同发展水平在南北方向呈倒"U"型,东西方向呈"两边低,中间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济、能源、交通结构三大领域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异同点,探究了结构性特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的空气质量最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差,空气污染程度自南向北呈现阶梯状上升态势;能源规模和结构、工业规模和结构、交通规模和结构同步呈现自南向北逐步偏化石燃料、偏重工业、偏公路运输的结构性特征,与空气污染的阶梯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从时间来看,空气污染呈现历史性发展和累积特征;从空间来看,重工业规模大、比重高,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汽车保有量和船舶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高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大气污染重于珠三角的内在结构性主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分区施策和结构调整两方面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我国新晋的国家级城市群,具有差异性发展明显和一体化整合空间充足的特点,能够将三省之力合成一股,是判断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否担当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龙腰"战略的关键。因此,切实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改善建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生态、旅游、教育、就业和住房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根据国际大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历程进行经验总结,提出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是解决区域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雾霾污染的城市联动和交互作用是雾霾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标准偏差椭圆方法,分析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和空间重心转移轨迹,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均对京津冀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本文从构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区域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群雾霾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包括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的3个子系统、30个指标的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各系统得分及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展开京津冀三省市的实证研究,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对得分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滇中城市经济群作为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结合研究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建立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整合的生态工业体系,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是当前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运用变异系数的距离协调度方法,定量分析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从南四湖流域的自身特点与现状出发,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产业生态发展主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四湖流域自身特点,从管理机制、财政政策、价格税收、技术创新、投资取向、政绩考核等多角度出发,构建了南四湖流域的产业生态政策体系,并从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流域产业布局规划的协调制度、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法律法规制度、增强生态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流域的政府信息共享与公开机制、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执法机构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进行分区,并对四大生态文明建设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指出我国生态文明模式创建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地区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群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可达性角度出发,以现阶段与2030年目标年的湖南城市群铁路交通网为基础,选取湖南城市群8城市间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前后湖南城市群城际可达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际可达性水平明显提升的同时,各城市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