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基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地方师范院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特点。提出了发挥师范院校继续教育优势,学历教育与再教育协同发展;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区域产业人才综合素质;改变现有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灵活多样培训需求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新途径。实现产、教、学三赢的效果,为资源循环利用人才培养系统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的背景,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一流学科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结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对现阶段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对专业的师生规模、课程建设、人才培育等环节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点着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构建"双一流"的师资团队;创立资源循环工程应用型的科研基地中心与校企联合实习场地;优化培养方案,精选专业教材,以及"双一流"背景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等,促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立足地方、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新构建和打造课程体系,合作开办专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创建大学生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平台,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考核等方式,创建产教融合和校企联合思路下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结果表明,新思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资源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提出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建设思路及模式探索,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资源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提出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建设思路及模式探索,以达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重要的任务。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围绕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地方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政校企产学研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工艺课程设计》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专题讨论,搭建"专业实践需求(或问题)"为引导和驱动的知识思维架构,借助科研服务平台等资源,增加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以及注重过程和科学考核方式几项措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自学和研讨...  相似文献   

8.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存在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能力施展受限等问题,无法满足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有:(1)新兴专业,其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2)交叉专业,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向尚需融合凝练;(3)综合专业,其现有科研平台还不足以支撑学科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坚持行业需求导向,充分挖掘办学特色和优势,凝练培养方向、完善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平台;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做好学科前沿追踪;加强校校交流互动,提升硕士点认可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该专业课程体系为案例,通过对毕业生和专业研讨会调研,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高校资源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互联系,构建了资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探索了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和增加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商洛学院为例,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思考,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及人才需求、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改革探讨,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一二五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内涵、实施路径这两个方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对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目标。总结并分析了株洲市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成就及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引导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奖惩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积极开发“城市矿山” 全面协调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金属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出发,把城市比喻成为一座储有优良矿产资源的"城市矿山"加以开发,寻求矿物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矿山"比天然形成的真正矿山更具开发价值,关键是如何科学有序、有效地开发"城市矿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导、规划和资金投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备受瞩目的"2014资源循环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于2014年9月24日在鞍山市召开。本届高峰论坛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主办、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承办,是以资源循环、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全国性科技创新研讨交流会,同时也是2013年11月由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发起成立"资源循环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产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背景下,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循环发展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循环发展是"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形式,注重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广州在循环发展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及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3R"原则为主线广州循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产业以及生活用能节能力度有待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有待增强、具体领域废弃物再利用水平有待提升。以"3R"原则为指引广州应不断创新循环发展模式,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示范窗。  相似文献   

16.
正全球领先的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方案与成套设备综合服务商湖北力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69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目前隶属于天奇集团(股票代码:002009)。公司位于湖北宜昌,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下设6个子公司,7个服务公司,分布在天津、唐山、无锡、长沙、成都、广州、西安等地。公司有员工29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0%,专业技术研发人员占20%。公司长期专注于环保装备制造的研究、开发、制造与销售,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系统方案与成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6月13日,第六次中德循环经济与环保技术分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分论坛是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双方围绕"创新推动循环发展"这一主题,设置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废弃物中的二次资源回收产业发展"和"废水处理与回收"等3个议题。会议上,中德双方研究机构和企业分享了废弃电器电  相似文献   

18.
<正>《循环产业链——理念·模式·设计·案例》一书由著名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专家杨敬增教授倾心打造,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翟勇主任作序。本书提出了一种新型产业模式,基于物质全生命周期理论,依据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原则,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循环产业链。介绍了循环产业链的基本理念、定义和构建要点。通过工程建设与多个行业的运行实例,阐述分析了"城市矿产"、环境资源、生物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发改环资[2014]30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委),财政厅(局),环境保护厅(局),商务厅(委、局):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的总体部署,为提升我国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制定《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附件: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化工学院是长江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国家特色专业、省品牌专业等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涵盖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四个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教职工110人,建有1个国家实验室和5个省研发(工程)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和三大石油公司的科技攻关等重要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