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SFA模型,测算了我国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能源效率,利用PCA方法合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联合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引起能源效率平均降低0.041%。2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中部较强,西部次之,东部较弱。3相邻省份能源效率空间上呈正相关,相关性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城镇化与能源效率的协调问题亟待解决,应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6年省级层面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城镇化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两者的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城镇化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了12.8%,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了10.6%,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型发展格局。(2)城镇化发展起点较高地区的发展速率相对缓慢,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则经历了起点低和速度快的发展历程,物流业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城镇化与物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初级协调水平以上的省市区占比提高了约16%,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收敛效应显著,空间关联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mSBM)测度了我国1998—2016年各省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同时在考察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则相对较低;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既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又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即大部分省份处于空间集聚区内,少量省份位于空间离群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财政支出、农业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有效提升了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而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产业结构则对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SBM模型、ML指数评价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结论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总体无效,区域间的发展有差距;新型城镇化环境绩效总体走势相对平稳,没有太大波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主要因为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偏低但呈上升趋势。由此提出优化空间格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各省市间协同发展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郇恒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29-1433
以淮河流域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了北京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强度的长期和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5年北京市能源强度与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正相关,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强度呈负相关,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对能源强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前四期北京市城镇化发展抑制了能源强度下降,第五期之后促进了能源强度下降,但影响力度逐渐减弱;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能源强度下降,影响力度较平稳。降低能源强度不能单纯依靠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应提升城市化、工业化内涵和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旅游的有效助力。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水平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作为实践乡村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在其自身遵从旅游业基本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能力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度的概念,构建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OPSIS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度测算模型,并以江苏省句容市的白兔、后白两镇为案例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云南省2005—20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城镇化,第三是经济城镇化,而土地城镇化的能源效率改善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4)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和生态环境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内涵出发,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这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我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蕊  白永平  马卫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04-206,244
在充分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人口、土地、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镇化6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沿线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较明显;2有1/3的城市处于中等城镇化水平;3通过计算得到的系统内部协调性也同样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综合指标,基于突变级数模型评价了太原经济圈内部研究单元的城镇化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与ESDA模型,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太原经济圈内部城镇化水平分化大,其中太原市区、孝义市、榆次区位居高水平区,娄烦县、文水县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介孝汾"城镇群看,汾阳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与介休市、孝义市相比差距很大;从太原都市区看,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市区、榆次区城镇化水平很高,而阳曲县、清徐县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基于聚类分析与空间关联特征,结合太原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给出了提高太原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的建议:1推进太原—榆次一体化进程,发挥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辐射作用,加快清徐、阳曲的城镇化发展步伐,推动太原都市区的空间拓展。2以介休为中心,继续推进介休、孝义、汾阳三个次核心城镇群的一体化发展,将灵石县纳入"介孝汾"城镇群中,构建高层次、协同化发展的城镇群。3加强晋中地区太谷、祁县、平遥、交城、文水5县的联动发展,稳步推进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居民生活质量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协调模型得到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并利用GIS对其空间可视化,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年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平均值处于中度失调阶段,2014年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2)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高协调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省会等主要城市;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由东部沿海零散状分布演化为东部沿海自北向南完全汇合的带状分布。(3)从空间集聚性来看,H-H类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L—L类型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甘肃三省。(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消费水平、信息化水平、投资、区域经济水平对城镇化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协调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其形成了制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吉林省中部地区2005—2014年城镇化相关数据,从经济、人口、土地三个维度构建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的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县市城镇化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ESDA与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近十年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演化过程,探究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旨在为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吉中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研究末期略有扩大;2研究区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相比,城镇化水平高且空间差异较大;3城镇化发展整体关联性差,偏南和偏北区域的关联性高于中间区域;4非农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土地城镇化指标是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5城镇化低水平县市比例过大,中高水平县市比例过小,不利于吉林中部城市群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以唯一可突破省市界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变迁视角,运用改进的响应强度指数对2006—2016年成渝经济区16地市产业结构变迁的新型城镇化响应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测度了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间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按照产业结构变迁维度的组合方式可将成渝经济区16地市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R_(tl)正响应型和偏R_(ts)正响应型三类;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产业结构变迁提供了动态空间载体,响应强度的地域差异和产城耦合协调度均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但产城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并不能反映产业结构变迁的新型城镇化响应强度,据此提出未来各类型响应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8.
产业效率提升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基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以东北三省所辖36个市(区、州)为研究单元,以效率提升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目的,利用Global-Malmquist指数计量方法,结合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两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旅游业效率及空间关联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政策性资金对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规模适度投入、引入先进管理技术、构建旅游经济平稳发展环境有利于区域旅游业高效率发展。东北地区旅游业合作效率低下,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较弱,局域空间自相关集聚区域随时间演变空间位移显著,区域孤立化发展问题显著;空间格局整体趋于南部提升而北部下降趋势,生产率变化及技术进步水平区域空间差异呈增大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规模效率水平及纯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空间差异呈减小趋势。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驱动为基础、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宗旨,逐步提升生产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3—2014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时空特征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不断优化完善,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中心外围发展模式明显。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接近的城市空间集聚现象明显。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导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福建省9个设区市2004—2013年的环境效率评价指标,运用SBM模型对环境效率的静态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效率和典型区域特征,将9个设区市的环境效率划分为三个等级。在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福建省要坚持综合平均、区域协调的发展方向,在维护良好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量,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着力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提升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