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利用Auto CAD和Depthmap运算形态变量解读了张谷英村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内在社会文化逻辑,为聚落空间形态优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组织效果看,张谷英村形成"串联"状整合度核心,组织框架不成熟、交通承载力差;(2)从空间形态智能水平看,空间形态物质性和功能性结构具有良好的智能性水平,核心轴线可使感知主体形成对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理解;(3)从空间形态社会属性看,村落的自然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龙形"结构遭到破坏,"双核"核心发生位移。(4)从空间组织优化看,应积极活化景观基因,合理规划空间组织,建立圈层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关中城市群46个城镇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在多源交通流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格局与网络结构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整体上呈现西安—宝鸡"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上"扇形、放射状"空间联系结构较发育;(2)关中城市群网络发育水平较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东部城镇对城市群网络的影响力强于西部城镇;(3)关中城市群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镇具备对网络的支配作用和"掮客效应",边缘城镇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关中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地形条件差异、交通路网建设、城镇发展水平、行政边界壁垒4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核密度、空间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云贵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空间分布密度和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与类型,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显示:(1)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结构分别为“两核一带多点”和“北疏、南密、中空”;(2)两者的总体空间错位特征明显,各州市在空间错位的程度、强度和类型上均具有差异性;(3)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都受到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上,非遗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结合吉林省的案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引力模型、Kernel密度分析方法,从城市化地域综合发展水平、城市间相互作用网络、城市集聚区空间组织形态三个尺度探讨吉林省城市化地域格局问题。研究表明:①整个吉林省城市化空间呈现出较强的单极化发育特点。②受经济地域空间发育水平影响,中部地区城市化的空间发育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育水平较低和职能结构单一的城市,其城市化空间发育水平较低。③吉林省城镇体系集群化发育特征明显,形成了"一群三组群"的地域空间组织格局,省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和传统村落数量和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分布呈现"民族聚集"的特征,形成了明显的传统村落民族聚集区。对聚集区23个县从资源条件、经济水平、社会民生、交通支撑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聚集区各项资源和基础条件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明显,农业资源效率较低、经济水平不高、财政支撑有限、社会保障不足、交通条件滞后,该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6.
应用AHP-熵值法,结合主客观赋权测度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选用区位熵和区位Gini系数测度空间差异化水平,基于定量测度分析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合理布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投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少数省份,空间呈线性分布,但近年产业发展提升水平显著,产业发展演化趋势向好;(2)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较低,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不存在体育产业空间技术外溢;(3)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可依据"点—轴"开发理论,着重向产业基础环境优异、社会资本雄厚的区域倾斜,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联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理解人居环境内涵和旅游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从旅游发展阶段来看,张谷英村目前处于旅游参与阶段,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居民对旅游发展多持赞成态度;2从居民感知视角来看,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住环境、总体影响的正面因子感知强烈且具有一致性,对负面因子感知较弱且具有显著差异性;3从居民感知差异来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出生—居住地都是造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湘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适宜性生态策略,以张谷英村为例,在总结当地自然条件特点,介绍村落概况,并阐释适宜性生态策略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及整理分析相关图表与数据,从选址与规划、营造技术、地方材料与构造三个方面初步阐明了此策略的应用状况。张谷英村所体现的传统民居适宜性生态策略对湘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及推进"两型社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间联系的空间障碍不断被新的交通、通讯技术手段克服,各种流在城市与区域空间高速流动,形成了紧密的关联网络,流空间应运而生。其中,客流凭借其良好的表征能力成为刻画区域网络格局的常用手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不对称性等指标对川渝城市群陆路客运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川渝陆路客流网络总体呈现出显著的"T"字型结构;(2)重庆市陆运客流网络的辐射范围与其行政区划范围不一致;(3)泸州市未来在成渝合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觑;(4)铁路客流网络发育与公路客流网络相比欠发达;(5)公路客流网络与工业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铁路客流网络与经济总量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理解人居环境内涵和旅游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从旅游发展阶段来看,张谷英村目前处于旅游参与阶段,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居民对旅游发展多持赞成态度;2从居民感知视角来看,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住环境、总体影响的正面因子感知强烈且具有一致性,对负面因子感知较弱且具有显著差异性;3从居民感知差异来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出生—居住地都是造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63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浙江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凝聚型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②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存在明显的阶梯状差异,县域分布"冷点"与"热点"突出。③时序演化上,从唐代以前至清代,浙江省传统村落分布范围逐步由中西部向全省其他地区扩散,分布核心区逐渐由中西部向南部转移;方向演化上,传统村落的东西向分布趋势逐步减弱,南北向分布趋势逐步增强,分布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④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和GIS分析方法进行了城市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心性空间扩展体现了以昆明市为中心向外围延伸的多方向性,综合因子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云南省当前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呈现"一核多极"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核心—环核心—外围"城市圈层结构;从城市群组角度看,呈现"核心—外围"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对进一步认识云南省城市中心性和优化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受旅游要素驱动,传统村落乡村特性出现主动或被动地解构、重构,乡村性作为表征该类村落存在的核心要义,其强化、弱化会加速村落振兴、衰亡。为此亟需对其展开综合探究,积极引导其良性延续、传承,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可持续。本文以湖南省西部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共同体理论,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4个层面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性共同体重塑理论框架,以此推动各乡村性要素系统重塑。结果表明:(1)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乡村要素在乡土空间孕育衍生,随着村落发展不断变革衍化又反馈于乡村性建设,其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支撑,文化是核心,社会是基底,共同推动村落开发和乡村性保护传承。(2)因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旅游资本介入程度不一,该类地区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要素对乡村性重塑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均不同,致使乡村性表征及演化过程差异显著。(3)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标杆衡量乡村性发展程度,结合区域特性这一核心竞争力,从现状问题、保护对策和建设目标等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实践过程,形成传统村落乡村性保护传承和旅游可持续的一般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了湖南省14个市域的整体可达性和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湖南省86.44%的传统村落中有分布在距行政中心100km范围内,91.98%的区域传统村落可达性在60min之内,传统村落集中布局在近距离段,整体可达性较好。2空间可达性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和村落指向性。3湖南省市域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差异较大,湘西和湘南两个区域可达性较差,时间成本与其他区域相差5—10min。在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为有关部门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选择"旅游获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满意度、对旅游机构的信任、影响旅游的权力、邻里条件、地方感、旅游创业效能、社会资本、旅游支持度"等10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旅游支持度模型,并以甘南夏河县拉卜楞镇、碌曲县郎木寺镇为案例区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甘南高原地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甘南高原地区社区居民的民族差异、职业差异和社区差异对旅游支持度形成影响;(2)不同社区与核心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政策获益水平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TOPSIS模型测度综合指数,结合修正后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及非均衡分布特征。(2)空间关联结构由“单节点发展模式”演化为“点轴发展模式”,空间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显著。(3)整体网络特征向网状化、稠密化、纵深化发展;个体网络特征显示,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为核心扩散点,网络向均衡化和片区化发展,且形成了“由东向西扩展,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特征。(4)时空距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差异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多要素综合变化视角构建哈大巨型城市带空间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90—2013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空间极化度进行综合测度,进一步探讨其演变过程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3年哈大巨型城市带空间极化度(SPI)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呈现出"先快速提升、后波动缓慢提升"的演变特征;(2)分要素空间极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口要素极化度(SP1)总体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物质要素(SP2)、资本要素(SP3)和科技要素(SP5)的空间极化度呈稳步提升态势,而信息要素(SP4)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3)人口要素(SP1)、物质要素(SP2)和资本要素(SP3)的快速空间集聚是SPI提升的主要内部作用因子,而城市化发展、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及其引发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发展建设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是城市带要素空间极化度提升的主要外部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系统评估沿线国家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状态,识别典型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对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集成了脆弱性与恢复力的概念内涵,构建了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哈萨克斯坦各州的综合脆弱性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哈萨克斯坦综合脆弱性总体上处于中度水平,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各要素脆弱性均处于中高位,东部整体脆弱性相对较低,中部则呈现多样性特征;(2)要素间关系复杂,脆弱性降低的瓶颈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使用和保障、社会系统保障等方面;(3)系统提升哈萨克斯坦环境社会系统的韧性,需要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合作条件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河北省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运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分析和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对省内城市旅游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进行了探究,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呈核心极化,大城市突出;(2)国内旅游规模分布呈扁平化,中小城市发育较好;(3)高级别景区资源丰度、区位条件和星级宾馆建设造成入境旅游的空间极化;(4)本地市场崛起与城市旅游联合开发,推动国内旅游扁平化;(5)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入境旅游核心极化不断削弱,国内旅游扁平化不断加强,朝均衡发展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