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扶持农业及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总结了我国农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分析了现阶段农地整理权属调整中存在的公众参与、技术方法、组织管理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18(1):46-46
<正>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传统农业种植经验,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利用自然过程,以最少的投入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能使自然资源得到正常的更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推广配套“稻-鸭-油”模式应用技术,实行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投入,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都得到改善,取得了明显的三大效益。  相似文献   

4.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指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是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农膜、秸秆和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环境也正日趋恶化。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农业减排势在必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几种典型(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的污染及其对农田土壤造成的危害,同时针对化肥污染和农业污染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2010—2016年全国92家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农业企业研发活动的中间产出效率和最终产出效率,分别考察金融环境和区域性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上市企业研发活动存在显著非效率,金融环境的改善将提升研发效率,且对最终效率的影响大于对中间效率的影响;区域间农业企业研发中间效率差异缩小,但最终效率差异扩大,物质资本对最终产出效率的影响显著性大于人力资本对中间产出效率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对农药、化肥和农膜三大农资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和农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农资产品的应用是不可能摈弃的。但其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或消弱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三峡库区涪陵区南沱镇和丰都县高家镇的6个村212户农户为例,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农户兼业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户非农兼业程度越深,其农村生态状况越差,但农户兼业程度并不是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好坏的唯一决定因素。2化肥使用强度、农业产值、农药使用强度、人均纯收入、农业投资额、农用薄膜使用强度等6个指标是农户兼业影响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好坏的决定性指标。3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兼业农户的农村生态环境状态越差;经济越落后的区域,兼业农户的农村生态环境状态越好。因此,针对不同农户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兼业选择对兼业农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增加农业投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研究表明,防护林一旦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将提高。它不仅在防御自然灾害、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减少污染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增产【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因此,建立以农田防护林体系为骨架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改善阿拉尔垦区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自50年代开始,随着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发展,就有多人进行了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和观测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林带的动力效应、势力效应、水文效应等方面,并对农田防护…  相似文献   

10.
《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后魏贾思勰著,是我国最早最完整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农业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名著。其中有许多宝贵经验,在今天仍可借鉴,尤其在农业指导思想方面更值得探讨和学习。六十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在高投入的“石油农业”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大农业由于高能耗,高投入所造成的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对环境、粮食污染等弊端。我国农业发展虽未经历资本主义大农业阶段,但是由于一度决策上失误,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亚于发达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起了很大变化,农林牧副渔均有长足进步,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也正在发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确保现有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了比较现实的选择。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全,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城镇居民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农产品的需求及补偿意愿,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及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居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一手资料,运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居民对环境友好型农田生态环境的需求强烈,高达73.08%的受访居民对农田生态环境有正的补偿意愿;且居民对环境友好农田生态环境的补偿意愿与化肥农药施用的限制标准呈正相关关系,补偿额度在3000-8000元·hm^-2之间。(2)城镇居民对化肥农药施用在不同限制标准的环境友好型农产品有显著的需求缩好,且愿意支付一定的溢价去购买;当化肥农药施用量在不同限制标准下,受访居民支付的溢价率均为70%以上,溢价均值在0.76-1.82元·kg^-1之间,价格溢出波动幅度为19.20%~46.20%。(3)城镇居民对环境友好农田生态环境的补偿意愿及农产品消费需求意愿主要受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等因素的硅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施用化肥时存在化肥的过量施用、化肥的错误选用以及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不合理施肥引发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根据作物性质选择合适肥料,测定土壤性质,根据土壤性质选择合适的肥料,采取科学的方法施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人力、物质两大资本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差异,采用我国31个省份2001—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对两大资本的产出弹性。结果表明:人力、物质两大资本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人力资本作用更大。在差异性方面,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地区受物质资本影响显著;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高水平的地区两大资本对农业经济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人力资本作用更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低水平的地区两大资本对农业经济作用不显著,农业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5.
化肥施用与土壤退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当的化肥施用将导致土壤发生各种形式的退化,严重威胁着农业的持续发展。治理土壤退化需要采取各种综合性对策和措施,如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平衡施肥、合理科学有效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研制新型化肥和增加高效化肥用量、调整化肥流向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改善土壤肥力现状,同时防止发生新的土壤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化肥是中国农业生产中最基础的物质投入要素,而化肥的过施滥施则是造成和加重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户作为化肥施用行为的主体,引导其科学施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353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依托社会嵌入理论,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农户减施化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户减施化肥意愿不强;农户减施化肥意愿不仅受到经济利益因素的驱动,还受到社会背景特征、农户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支持、农户认知及社会关系等社会嵌入因素对农户减施化肥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政府应加强对科学施肥行为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构建科学施肥的社会嵌入环境,提高农户关于减施化肥方面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关系在科学施肥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石河子垦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现状问题: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板结化肥力下降、土壤侵蚀与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欠优功能弱和农业环境污染加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2010—2014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值,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农业生产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永利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82-1085
利用兵团农业1953—200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了兵团农业的总量生产函数,并据此计算了兵团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增长率,采用HP滤波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变。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前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为剧烈,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较低。而改革开放后,兵团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获得了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农业自然资源破坏及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等严重地污染农业环境,生态平衡失调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生态农村”,已成为环境管理和科研的重要课题。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生态农场”的经验,探索性地拟订了建设“生态农村”十一条试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