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诗元 《环境教育》2022,(12):51-53
<正>侗族等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和挖掘,要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应在科学论证其合理的生态文明意识基础上,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其环境教育和传承功能。景观基因具有重要的环境教育功能。景观基因是我国地理学者,根据国际生物科学累积的成果、在结合我国聚落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学术前沿概念。景观基因是识别区域文化特征的钥匙,确定一个聚落或一定区域聚落景观的基因,遵循内在成因唯一性、外在景观唯一性、某种局部关键要素唯一性、类似景观要素总体优势性等四大原则[1]。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利用Auto CAD和Depthmap运算形态变量解读了张谷英村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内在社会文化逻辑,为聚落空间形态优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组织效果看,张谷英村形成"串联"状整合度核心,组织框架不成熟、交通承载力差;(2)从空间形态智能水平看,空间形态物质性和功能性结构具有良好的智能性水平,核心轴线可使感知主体形成对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理解;(3)从空间形态社会属性看,村落的自然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龙形"结构遭到破坏,"双核"核心发生位移。(4)从空间组织优化看,应积极活化景观基因,合理规划空间组织,建立圈层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利用Auto CAD和Depthmap运算形态变量解读了张谷英村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内在社会文化逻辑,为聚落空间形态优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1)从空间形态组织效果看,张谷英村形成"串联"状整合度核心,组织框架不成熟、交通承载力差;(2)从空间形态智能水平看,空间形态物质性和功能性结构具有良好的智能性水平,核心轴线可使感知主体形成对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理解;(3)从空间形态社会属性看,村落的自然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龙形"结构遭到破坏,"双核"核心发生位移。(4)从空间组织优化看,应积极活化景观基因,合理规划空间组织,建立圈层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居住利用、商业利用、游憩利用、文教利用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利用度总体处于一般水平,且内部利用状态差异明显;(2)四项准则层的利用状态有较大差异,居住利用度商业利用度游憩利用度文教利用度;(3)12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住宅建筑比和住宅人口比利用度较高,而文教活动人员比、已利用传统文化种类比等3项指标则利用度较低;(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利用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计算函数的可行性,能较好地描述传统村落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5.
采取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苏州市陆巷村多维空间的生产和多元主体认同倾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陆巷村的物理空间中,资本有助于促进景观空间和服务空间的形成,社会空间呈现出社区联结弱化和开发主体繁杂化的特点,文化空间出现功能多样化的复合型文化空间;针对陆巷村的空间生产,开发者、部分游客和参与旅游开发的居民表现出结构主义认同倾向,部分游客和未参与旅游开发的居民表现出人本主义认同倾向。有效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协调多元主体间的社会关系,是提高陆巷村旅游开发活力和保持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传统村落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构建了游客视角的人居环境要素认知体系,并对游客的人居环境要素认知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影响游客认知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游客对兰溪村人居环境要素认知整体水平较低,个体认知的差异较大;(2)游客对兰溪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认知度最高,对社会文化环境认知水平最低;(3)影响游客人居环境要素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出游次数,而渠道种类、教育程度、文化动机等影响因素对游客人居环境要素认知水平影响不大,这与兰溪村当前的旅游现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以往学者少有结合云南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准确的参考及服务,以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模型,如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呈现凝聚型分布,村落分布较集中、不均衡,主要分布于“三核一带”;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于高程值1 200~2 400 m,地貌为山地地区,坡度小于10°,气温为10~20℃,降雨量为700~1 400 mm,距离河流水系1 km的地区;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不由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来决定的,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和茶马古道对传统村落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横断山区南涧县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中小型聚落为主,斑块面积相差悬殊。2聚落分布与气候因素关系最为密切。3东北—西南走向的"热点区"至"冷点区"形成高值、次高值、次低值、低值的逐渐过渡特征,总体为集群分布。4中部与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空间分布稀疏,形状破碎不规则;西南部地区聚落规模小,空间分布密集,破碎度小。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村落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人居危机,其人居环境脆弱性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对湖南省江永县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度为微脆弱,总体人居环境基本理想。②自然生态系统对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影响最小,其中气候适宜度是高脆弱度指标因子。③支撑设施系统对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影响最大,其中自来水覆盖率、公共服务设施完整度、未建设设施率是高脆弱度指标因子。④自然条件、经济变动、新村建设、旅游开发是影响上甘棠村人居环境脆弱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一个包含34个指标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永州市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可分为强潜力型、中等潜力型和弱潜力型三个层次。(2)强潜力型村落有干岩头村、谈文溪村、宝镜村、元家庙村、楼田村、蔗塘村和井头湾村等6个村;中等潜力型村落上甘棠村、龙溪村、河山岩村、横塘村、塘基上村等13个村;弱潜力型村落有小坪村、陈朝村、水东村和虎溪村等4个村。(3)从整体发展和分类发展两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理解人居环境内涵和旅游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从旅游发展阶段来看,张谷英村目前处于旅游参与阶段,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居民对旅游发展多持赞成态度;2从居民感知视角来看,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住环境、总体影响的正面因子感知强烈且具有一致性,对负面因子感知较弱且具有显著差异性;3从居民感知差异来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出生—居住地都是造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理解人居环境内涵和旅游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从旅游发展阶段来看,张谷英村目前处于旅游参与阶段,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居民对旅游发展多持赞成态度;2从居民感知视角来看,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住环境、总体影响的正面因子感知强烈且具有一致性,对负面因子感知较弱且具有显著差异性;3从居民感知差异来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出生—居住地都是造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多民族聚居村落郑家庄为例,从农户微观主体视角出发,采用3S和PRA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该区域全覆盖式调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家庄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郑家庄多民族共生性较强,农户居住空间在亲缘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互嵌"特征,各民族"互嵌—共生"分布特征明显。②整体上,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较高,满意度的社会环境住宅内空间住宅外空间,和谐共生关系得到很好体现。③局部上,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其他4个民族藏族白族汉族,各民族满意度虽然存在差异,但民族共生关系逐步加强。④个体上,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差异明显,受访人员性别、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就业方式等因素是影响农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永州市勾蓝瑶寨为案例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活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提高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活态性,有利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活化,其中显性物质遗产活化效果尤为显著。(2)从物质遗产层面来看,旅游开发对村落空间格局肌理与人文历史环境的活化最为显著;单就传统建筑遗产而言,公共建筑的活化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民居。(3)旅游开发对村落非物质遗产的活化作用有限,对传统民俗和传统技艺的活化效果较好,但对传统行为文化的活化有明显的负面影响。(4)旅游开发使村落由封闭性空间转变为开放性空间,但由于村内就业岗位的有限性、旅游收入的波动性和城市虹吸性影响,人口外流态势难以得到实质性扭转,人口活化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受旅游要素驱动,传统村落乡村特性出现主动或被动地解构、重构,乡村性作为表征该类村落存在的核心要义,其强化、弱化会加速村落振兴、衰亡。为此亟需对其展开综合探究,积极引导其良性延续、传承,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可持续。本文以湖南省西部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共同体理论,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4个层面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性共同体重塑理论框架,以此推动各乡村性要素系统重塑。结果表明:(1)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乡村要素在乡土空间孕育衍生,随着村落发展不断变革衍化又反馈于乡村性建设,其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支撑,文化是核心,社会是基底,共同推动村落开发和乡村性保护传承。(2)因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旅游资本介入程度不一,该类地区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要素对乡村性重塑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均不同,致使乡村性表征及演化过程差异显著。(3)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标杆衡量乡村性发展程度,结合区域特性这一核心竞争力,从现状问题、保护对策和建设目标等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实践过程,形成传统村落乡村性保护传承和旅游可持续的一般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1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省市域层面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凝聚型,但省域、市域尺度层面上则呈相对集聚的不均衡分布,省域层面上传统村落主要集中于皖南—浙西,市域层面上则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浙江省的丽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②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重点村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以安徽省33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算值、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探讨了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色产业。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主要呈集聚状态,西多东少、北密南疏,空间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表明,安徽省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存在冷热点。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实际上是政策主导下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倾向、地理因素、资源禀赋、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和核心城市。根据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新业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GIS查询统计与Voronoi图CV值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点状目标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值)方法来分析点状目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有9个市、县为随机分布,其余市、县为集群分布,但总体上为集群分布。最近邻指数和CV值通过级差变换后,发现其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负值,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江辉 《青海环境》2023,(2):82-85+104
为解决分散村落的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地理位置、农村人口的居住情况进行了调查。参考分散型生活污水小型净化槽处理设备研发与工程示范的科技成果,论证在本区域农村污水处理的工艺上,采用小型净化槽+小型生态处理池的一体化设施处理产生的生活污水是可行的,该工艺系统运行平稳,处理费用较低,操作方便,对处理分散村落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具有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统聚落景观具有低碳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利用价值和其他潜在价值等。以湖南上甘棠村为例,基于问卷调查和CVM方法对其传统聚落低碳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以2011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为总人口样本,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支付意愿率,上甘棠村传统聚落景观低碳总价值为108.89亿元,其中低碳景观存在价值为37.89亿元、低碳景观遗产价值为27.98亿元、低碳景观利用价值为30.16亿元、其他潜在低碳价值为12.85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