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基于更细分类的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滇中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趋同演进。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两两城市间的趋同化程度都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昆明的产业结构与滇中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结构最为类似,属于综合发展型,玉溪、楚雄和曲靖则属于传统农业与矿产资源型结构,并且玉溪正向综合发展型转变;从滇中城市群产业的地域分工来看,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加强,第三产业中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下降。总体上,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较高且处于上升状态,虽然城市间产业分工还不明显,但已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2.
基于更细分类的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滇中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趋同演进。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两两城市间的趋同化程度都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昆明的产业结构与滇中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结构最为类似,属于综合发展型,玉溪、楚雄和曲靖则属于传统农业与矿产资源型结构,并且玉溪正向综合发展型转变;从滇中城市群产业的地域分工来看,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加强,第三产业中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的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下降。总体上,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较高且处于上升状态,虽然城市间产业分工还不明显,但已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3.
区域产业规划应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角度谋划地区发展方向,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依据现状分析—问题阐释—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采用区位熵指数、城市产业专业化指数和职能专业化指数等方法,从省、市两个视角系统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工特征、城市专业化水平和职能专业化水平,提出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影响城市区位的优劣。将资源与环境作为关键因子引入到干旱区城市区位研究中,采用"状态指数"法、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和区位熵分析河西走廊城市区位状况。结果表明:河西五市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区位多项指标处于危机和预警状态,张掖市相对最优;城市间交通区位差别较大且对内、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不协调,嘉峪关市交通区位最好,交通可达性指数是金昌市的1.8倍;公共设施发展不均衡,具有区位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张掖市和酒泉市。根据区位因子优劣的分析结果,为河西走廊城市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计量经济与C-D生产函数等方法对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城市用地最佳规模进行测算,应用偏离量对2003—2014年河西走廊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考虑生态服务价值的情况下,河西走廊城市用地规模合理程度明显低于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的合理程度;城市用地实际规模均高于城市用地最佳规模。当前河西地区普遍存在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重视程度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应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通过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依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明确其工业转型重点突破口,即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和环境保护强化。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六盘水市RMIF分析框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的资源产业、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功能演化等各阶段多维度进行了研究与评价,以明晰六盘水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基础、条件与方向,借鉴并整合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提出六盘水市工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并对该思路下"内生增长+内生发展+外生发展"的三大转型升级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以六盘水市为例,对新常态下西部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分析了白银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历史与现状,以期为白银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对策依据。白银市产业结构的特征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非自然历史性;产业结构总体落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发展不协调;三次产业结构整体转换能力弱;产业结构单一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高度错位;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工业结构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波动性大。  相似文献   

8.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河南省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度于2017年均达到高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上不断增长。(2)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从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东中西地区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趋势;单个城市间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石油城市>冶金城市>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呈正相关,针对如何提高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丹  鲁永恒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192-195,198
从探究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出发,对国内外有关资源型城市中技术、制度与产业演化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问题源于对技术和制度的抑制,以及产业结构的锁定,突破现状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议针对资源型城市全生命周期特征进行三者间正反馈效应等协同演化机制及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实践和决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产业视角构建以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为主的指标体系,对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滇中城市群的发育与成长是一条以核心城市为轴心、其他节点城市为扇面,呈放射状的不均衡发展之路;核心城市昆明第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成熟而稳定,其他节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下,明确各自分工,协调发展;以昆明为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业中心,其他城市为特色、优势行业和农业外围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滇中城市群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视角构建以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为主的指标体系,对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滇中城市群的发育与成长是一条以核心城市为轴心、其他节点城市为扇面,呈放射状的不均衡发展之路;核心城市昆明第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成熟而稳定,其他节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下,明确各自分工,协调发展;以昆明为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业中心,其他城市为特色、优势行业和农业外围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滇中城市群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是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维度之一。以长沙市文化创意企业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利用核密度法、空间自相关法、Ripley’s K(d)函数、区位商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与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出"一核一圈多点"的分布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基于行业分异视角的多尺度空间集聚差异显著,创意设计、体育休闲、文化传媒、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尺度较大,工艺美术和文化软件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的尺度较小;③基于街道层面的专业化功能区块特征差异明显,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呈现多种行业类型的集聚特征,而城市边缘区域的街道专业化区块功能较为单一;④中心性、可达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因素、人才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文化创意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4.
以资源型城市濮阳县为例,利用1990-2011年统计数据研究县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测算了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濮阳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第一、三产业产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第二产业的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单位产出效率低,认为提高第二产业产出效率,扩大第三产业在地区总产出中的比重能引导县域经济的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1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包括“区位—资源—经济—社会—生态”5个约束层的综合发展潜力;采用系统聚类法对约束层潜力进行聚类,将城市划分为创新型、接续型和生态型3种类型,并提出分类发展指引。结果发现:(1)鞍山市综合发展潜力最高(67.97),北票市最低(40.12)。(2)区位、矿产资源禀赋、人口和经济变化是发展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3)创新型城市仍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持续培育创新型高素质创新人才。(4)接续型城市未来要采用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重视矿区生态环境修复。(5)生态型城市未来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  相似文献   

16.
林业产业集聚有利于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林业发展离不开对林业产业集聚的研究。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显著,通过区位商、莫兰指数测度,各省林业产业集聚表现出空间相关性特征。依据我国30个省份2005—2016年林业产业统计资料,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和临近地区的已有林业产业基础对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显著,劳动力资源条件同样显著,自然资源因素不显著,而交通基础设施因素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将SDM模型与OLS、FE、SAR、SEM等模型的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基于SDM模型的结论更加可信,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川陕渝作为我国"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分工合作与空间联系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省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相对发展率、产业梯度系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及经济联系引力模型测度了川陕渝三省市的经济发展实况。结果表明,陕西、重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三省市产业发展各有特色,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呈"川—陕—渝"的产业梯度分布态势;区域产业同构化程度较高;川渝经济联系强度最大,川陕经济联系强度高于陕渝。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工业分工合作、增强省域空间联系,以期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2001—2016年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和高级度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定性描述了三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产业高级度和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总体经历了一次转型,产业结构高级度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SO_2排放量、NO_x排放量、SO_2年均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则与其均呈负相关关系;(3)全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与产业结构变动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一致性,且要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南京市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作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城市圈之一,又是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在面临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一方面必须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另一方面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前人的研究,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并结合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在各个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相似性的情况,在武汉城市圈面临迎接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双重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选取张掖市为研究对象,从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协调度三个方面对西北干旱区绿洲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4年,张掖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有所优化,但就业结构演变滞后于产业结构,未来应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生态工业,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嫁接,实现张掖市的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