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等软件对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2年系统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且系统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动态演化,可见系统相互影响带动作用增强,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旅游经济、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江西省2005—2014年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稳步提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的态势;近年来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耦合协调类别经历了由极度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的转化历程,虽然耦合协调度所有改善,但协调等级处于较低水平。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省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定量评价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函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在1995—2011年均呈现出阶段上升的特征,耦合协调类型从极度失调状态逐步跃升到优质协调状态,增长方式由旅游经济滞后型转变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型,表明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耦合互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环境经济耦合协同模型,对苏州市近年来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0年,苏州市环境经济协调度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且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耦合过程表明,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耦合关联性。对苏州市经济系统序参量与环境系统序参量演化速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带动环境的发展,目前苏州市经济与环境之间处于高度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7.
以吉林省延边州红旗村为案例研究地,构建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4—2018年的指标数据计算了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红旗村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存在耦合关系,处于中等强度耦合阶段;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连年上升趋势,但后者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前者;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低度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并向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8.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实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和信息化6个方面综合测度安徽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进一步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均等化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总体不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皖北、皖中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较高,皖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而言,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和区域经济耦合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HL与LL区。基于双变量ESDA分析结果,为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对辽宁沿海经济带2005-2011年三者耦合协调度演变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GM(1,1)模型预测短期内研究区三者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7年内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是大连市和锦州市耦合协调度却不断下降;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三年内,除锦州市和大连市外,其他城市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好转,逐渐摆脱不协调态势,向协调发展过渡.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业高速背景下,探究所辖子区域旅游经济演化情况及联系强度,对指导区域旅游发展布局有实践意义。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贵州省旅游经济联系结构日趋合理,打破了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单一增长极,出现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新的增长极。(2)核心城市持续增多,区域旅游发展由单极化向多级化演变,核心城市逐渐从贵阳市逐渐扩展至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3)整体旅游经济网络逐渐由松散关系向紧密关系迈进。核心城市呈现出“三足鼎立、五强矗立、七区联合”的演进趋势。边缘城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涉旅项目投入,逐渐消解其边缘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衡量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及变化特征,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24个主要旅游城市1999年和2009年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略有上升,旅游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②目前,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勉强协调发展和中度失调发展状态;③旅游经济与协调发展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对协调发展水平贡献较大,是制约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总结了各市(州)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缓慢,成都、阿坝州、宜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心。②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呈东南低、北部高的空间格局。③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是影响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在剖析边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与区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边疆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影响关系以及协调层次,揭示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物流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提升有益于发展能效释放,进而激发区域内市场需求,提振边疆经济发展;(2)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物流业发展需求、物流业运行绩效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具有正向带动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边疆区的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及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性、定量分析了1998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把17个地市分为东部和西部,对东西部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原因。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同时正视地域差异,发挥区域优势。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对西部地区逐步实行适度倾斜政策,东西结合,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旅游行为的家庭结构分异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结构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了解家庭结构与旅游行为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长沙市居民为例,从旅游消费指标和旅游偏好指标两方面比较分析了不同家庭结构群体的旅游行为特征,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群体在出游时段和交通方式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不大;在出游次数、现实旅游花费和年旅游意向花费方面差异明显;在旅游支出比重、出游空间、出游动机、旅游目的地偏好、信息渠道、出游方式等方面呈现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时序方面:2011—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度在0.964 5~0.987 0之间,为高水平耦合作用阶段。耦合协调度在0.558 8~0.675 9之间,为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2)空间分异方面:2011—2016年,耦合度呈梯次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小,各市耦合度缓慢下降。2011—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呈西北—东南地区降低、西南—东北地区增加的交叉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作为一种存在省级行政壁垒的空间组织单元,对其进行空间经济效率研究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和进一步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效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分析哈长城市群近十年的空间经济效率特征。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愈加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对效率影响效果最明显,相互作用指数持续增加,但空间经济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印证了行政壁垒对空间经济效率提升的阻碍作用;在总体空间经济效率下降的大趋势下,空间结构对劳动生产率这一单一指标的提高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基础上,选取指标体系构建社会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综合指数,建立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和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消耗的响应函数,以确定和识别辽宁省近十二年来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利用的协调关系需进一步加强。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与耕地数量之间的动态效应日趋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绿洲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武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998-2007年武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系统协调程度不高,协调发展度指数总体趋势上升;土地利用与经济耦合系统经历了由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向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的演进.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干旱区土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互联网数据,依据6个关键要素将住宅进行符合我国现状的类型划分,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对大连市内4区1980年至今新建住宅形态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特点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大连各住宅区分为分散小区、单一性封闭小区、混合小区和商住一体住宅4种类型,比例依次为单一性封闭小区(44%)、分散小区(25%)、混合小区(23%)和商住一体住宅(8%)。(2)随着年代的推进,分散小区逐年减少,单一性封闭小区于21世纪初陡增现象,混合小区模式逐渐兴起,商住一体住宅数量保持稳定。(3)分散小区多集中于老城区,呈片状分布;单一性封闭小区分布最广,呈面状分布;混合小区分布较均匀;商住一体住宅集聚性最显著,呈条带状分布。(4)大连市住宅分布特点主要与城市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地形地貌密切相关。(5)仅以历年新增小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他时间点的时空对比研究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