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品牌个性理论,从供需双视角切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着力探究了安徽省滁州市投射品牌个性与感知品牌个性的异同,并据此进行了品牌定位。结果表明:①滁州市投射品牌个性可归纳出4个主题,分别为文化历史、环境氛围、人文精神、待客之道。②滁州市感知品牌个性包括4个维度,即闲雅、和谐、亲和、创新。其中,闲雅维度的权重最大,其次为和谐维度,游客对亲和与创新维度的感知较低。③滁州市投射品牌个性与感知品牌个性一致程度较高,官方营销与游客感知高度契合,但同时也存在失调,各有侧重。根据研究结果,尝试提出滁州市旅游品牌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2.
共享平台区别于其他平台的特征是市场中的个体用户可自行选择成为供给者或需求者。对用户行为和需求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双边市场扩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情感倾向可以反映用户的态度和行为,而感知价值偏好是判断用户对共享平台关注重点的依据。在共享平台用户评论文本挖掘的基础上,检验用户的情感倾向和感知价值各维度的相关性,并根据各感知因素的权重分别计算出供给者市场和需求者市场不同情感倾向用户群体的感知价值偏好。结果发现:不同情感倾向用户群体的感知价值偏好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还体现在需求者市场和供给者市场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3.
人类是水资源使用的主体,通过对人的节水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的节水意识和行为,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构建"认知—意识—情境—行为"的理论框架模型并提出16项假设,认为人的节水意识会受水资源知识、风险感知、个体特征等内部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时人的节水意识在转化为节水行为时还会受到群体压力、个体实施成本、资源政策等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针对假设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福建省和河北省两个区域进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6项假设中有12项假设成立,居民的节水行为会同时受到内部认知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品牌情感的两个维度——"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纳入旅游目的地品牌情感模型,并将自我构念作为调节变量,以大学生为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真有之情、应有之情、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品牌情感具有"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两个维度,且真有之情的影响作用大于应有之情;(2)自我构念会调节品牌情感(真有之情/应有之情)和目的地态度之间的关系,外显的(品牌)情感差异和内隐的自我(构念)差异具有一致性。因此,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要根据游客自我构念类型进行市场细分、培育差异化品牌、激发游客的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地品牌个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品牌化已经成为目的地营销者手中的一种有力工具。为了检验目的地品牌个性能否帮助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进行有效的品牌差异化定位,采用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问卷,通过对来自全国的22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无锡荡口镇和华西村的目的地品牌个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两个目的地在多个个性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荡口镇目的地品牌个性由原汁原味、淳朴实惠、乡土风情、安定淡泊、现代感和休闲6个维度构成,华西村则由卓越、务实、真诚和豪迈4个维度构成。结果显示,目的地品牌个性能帮助乡村旅游地进行差异化定位和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郊农民正处于信息传递快、来源复杂、变化较快的创业情境中,但拥有相似的创业环境、个人经历与资源禀赋的城郊农民个体在创业行为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复杂的认知情境中,城郊农民的创业认同和风险容忍度在他们的创业行为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证实:情境认知与城郊农民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业认同度在情境认知与城郊农民创业行为倾向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农民个体的风险容忍度对上述中介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并分析了农民创业者的情境认知与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网红景区重庆市万盛奥陶纪景区为例,通过在景区官网、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和马蜂窝旅游网中搜集网络图片和文本,对其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从图片内容上看,景区最重视游乐设施的形象宣传,忽视旅游纪念品的宣传,缺失"购"元素。②从图片数量上看,景区和游客都最重视游乐项目,景区忽视人文景观,游客对此仍会关注;景区对食物宣传较多,但成效微弱。③从官方文本上看,景区重点打造"悬崖景区"形象,重视网络营销。④从游记和点评看,游客通常结伴到景区游玩,对高空项目感到惊险刺激,对排队印象深刻,忽视对食物的体验,部分游客游玩后实际感知体验未达到预期。⑤对比景区的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形象大体吻合,但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旅游民宿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精准扶贫中地位凸显,了解和研究游客对民宿的感知状况对旅游民宿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制约着乡村经济的提升。以湖北恩施州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角度,运用IPA分析法,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IPA因子分析和各维度感知重要性与满意度排序差异比较发现:恩施旅游民宿体验指标实际满意度普遍低于重要程度,且存在明显感知差异;安全与性价比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问题,民宿的氛围是游客满意度最低的内容;恩施旅游民宿目前亟需提升的因素包括民宿周围的环境状况、民宿主人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民宿"家"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方言差异对个体环保行为的影响主要依据是文化认同理论,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群体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知,涵盖了对特定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语言的深刻认同感。该理论指出,文化认同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也影响着他们对他人、社会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方言距离对流动人口环保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方言距离总体上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环保行为,且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发现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方言距离降低私域环保行为要比公域环保行为更明显,且方言距离降低短期居住者和听说普通话能力较低者的环保行为也更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较高的环境污染认知、环境重要性认知以及地区环境规制水平均能显著缓解方言距离对环保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碳普惠机制与森林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理清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对森林碳汇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并融合生态文明思想内核,选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515份社会公众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愿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是理性和道德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纯理性或纯道德驱动行为;(2)行为态度、感知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对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感知规范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因此公众环境道德素养是影响其森林碳汇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社会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表征变量的具体作用表现不同:感知规范中,公众个体道德规范对其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最大;行为态度中,公众森林碳汇生态、政治效益认知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中,森林碳汇信息量、森林碳汇价格等都是影响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因素,但影响程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行为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客旅游行为转变的重要方向,对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以秦岭地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游客视角出发,研究气候变化对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各观测变量对生态旅游行为影响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气温显著上升是游客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感知对生态旅游行为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通过生态旅游认知、态度和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系数大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夜间旅游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收集马蜂窝旅游网上2016—2020年的重庆中心城区地理标记照片,运用DBSCAN算法、时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探究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轨迹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与国内外游客总量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气候条件和节假日是影响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的重要因素。②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规模逐年递增,游客量方面,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夜间旅游旺季为4月、5月、10月,热门时间段为18—20时,20时达到峰值。③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旅游AOI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格局,倾向高级别景区(点)、城市商业街区、重要交通节点、山脊线、水岸线和重要文化空间。④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行为轨迹以单节点轨迹为主,部分为区域内轨迹和区域间轨迹,单节点轨迹倾向知名度高的夜间旅游节点,区域内轨迹呈现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区域间路径轨迹以“A→B”式为主。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01,(6)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调节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培养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健全人格。人格有两种含义。人们平常所说的“我以人格担保”或“某人没有人格”,是指道德品质而言,这是伦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一生的漫长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它包括心理的个性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也包括心理的个性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念、信念和人生观等稳定的心理特点。也可以说是个人的个性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人格的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别。有的人具有成熟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强,经受得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面对意外事件和激烈的精神刺激,不会采取变态的逃避或消极的反应行为。凡人格不成熟或不健全者,通常表现是心理脆弱、行为幼稚、情绪波动。碰到困难、挫折和打击便经受不了,哪怕是一般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刺激,如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训斥、同学的冷漠等,都会使他们失去正常的态度和行为,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或冲动伤人,或自我伤害等意外事件。此外,还有一些则属于变态心理范畴,他们有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行为特征。例如以行为怪僻、奇异为特点的偏执型人格、分裂型人格;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的反社会型人格、癔症型人格;以情绪紧张、行为退缩为特点的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等。  相似文献   

14.
以"共谋假说"和"效率假说"两大经典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星级酒店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相关性,对我国星级酒店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5—2014年,我国星级酒店一直呈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市场集中程度较低;经营效率波动较大,且多处于低效率水平,整体经济绩效不佳。根据"共谋假说"和"效率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假说均不适用于当前我国星级酒店的发展,酒店的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其经营效率,而与其市场结构无显著统计关系。这与其星级酒店近十年来迅猛的规模扩张、产权结构变化、多元业态竞争等因素不无关系。提出,星级酒店应注重提升酒店内部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塑造品牌个性等措施来促进其绩效水平的提高;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高效率酒店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泰宁游客和居民进行环保意识问卷调查。从数据总体频率发现被调查者对自然的敬畏程度不容乐观,并且主动保护环境比简单被动接受环保意识宣传的意愿低得多。运用SPSS17.0对游客和居民的环保行为发生频率差异分别进行x^2独立性检验,结果发现,游客和居民的个人特征与环保意识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对游客环保意识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家庭结构、每年去自然区域旅游的次数和月收入,而对居民环保意识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应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加强对中老年居民的环保意识教育;鼓励游客每年多去自然区域旅游,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从而由被动环境保护者转化为主动环境保护者。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亲环境行为及其背后的形成机理备受关注。为全面了解亲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基于对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梳理,并以1999—2023年“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54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亲环境行为领域的内涵界定、发展阶段、测量维度和形成机理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研究发现:(1)环境责任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和环保行为概念存在相似性,都聚焦于个体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体大多围绕游客和农户展开;(2)近20年来的国内亲环境行为的发展分为探索发展、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成熟发展4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方向存在差异;(3)亲环境行为结构维度多分为单维结构和多维结构,测试方式以自我报告法为主,理论框架主要围绕TPB理论、NAM理论和VBN理论展开,且不同理论之间的二次整合也愈加成熟;(4)亲环境行为主要受个体特征、内在认知、情感因素和外部情景特征等影响,但不同的行为主体,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丰富亲环境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指导亲环境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知—信—行”模式,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机理模型,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差异性检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在关键因素上的差异,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探讨性别、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意愿影响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认知会通过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形成一个传导机制间接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②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而主观规范无显著影响;③调研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水平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高职院校>一般院校>重点高校;④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女生更容易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而男生更容易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⑤设施与服务体系先进或落后,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垃圾分类意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亲环境行为及推进高校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