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岛经济对我国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等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构建海岛县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变差系数及核密度估计法对中国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差异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存在缩小的趋势。(2)研究时间段内,海岛县经济发展水平从高速上升变为缓慢增长,一直呈两极分化的态势且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集中度有所提高,综合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3)由海岛县空间分异结果得出,地区间差异较大,将其分为四类梯度地区。(4)海岛县近年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海洋强国建设和陆海统筹发展背景下,海岛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旅游业作为我国海岛县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效率水平直接体现出有限海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海岛县旅游效率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差异研究是优化旅游要素投入结构及规模的重要前提。利用DEA方法对我国海岛县旅游效率指数进行测算,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海岛县旅游效率进行剖析,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出我国海岛县旅游效率的整体动态变化趋势,依据旅游分解效率对我国12个海岛县进行分类,并对各海岛县投入指标的优化目标值进行分析,以期为海岛县优化旅游资源利用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选用18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2013年河南省18个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及综合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域间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经济发展指数表现出典型的"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社会发展指数则呈现典型的"众星拱月"特征;生态环境指数呈现两个高值中心和一片"C"字形低值中心;科技创新指数的高值与经济发展指数的高值空间布局相吻合,中部、北部和西部各有一个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5.
海岛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在分析海岛产业结构高级度与合理度的基础上,对我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进行总体评价。根据海岛县经济特征,从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经济推动四个方面构建了海岛经济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12个海岛县的综合实力做了测评并排名。研究表明,普陀区、玉环县、定海区的经济综合实力最强,长岛县、南澳县的经济综合实力最差。以上结果对各海岛县(区)制定海岛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海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岛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在分析海岛产业结构高级度与合理度的基础上,对我国海岛县(区)产业结构进行总体评价。根据海岛县经济特征,从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经济推动四个方面构建了海岛经济综合实力测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12个海岛县的综合实力做了测评并排名。研究表明,普陀区、玉环县、定海区的经济综合实力最强,长岛县、南澳县的经济综合实力最差。以上结果对各海岛县(区)制定海岛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海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原理,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不含台湾地区),对中国省际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依次呈现"循环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梯形带状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最后找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结构、活力、贡献4个方面构建了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持续提升,但在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方面尚未实现统筹协调,仅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营口等少数城市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持续稳定的竞争力。(2)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有所加剧,呈现出核心—边缘和东南沿海—北部沿边的空间分异特点。(3)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演化受到地区间软、硬发展环境差异的综合影响,其中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影响民营经济的空间分异,创新活力和发展要素条件也有阶段性的影响。未来,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强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及边境偏远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2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08年和2013年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水平及效率,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匹配状况,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梯度化"分异特征,总体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时空格局。(3)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最优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多数城市群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东、中、西部城市群效率普遍偏低,但东部优于中西部。(4)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其效率空间匹配度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有效识别问题区域且依据区域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是提升两者空间匹配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提升人类福祉、协调区域间福祉水平逐渐成为人类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福祉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权法、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等方法对1990—2015年我国福祉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动态性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福祉水平呈增长态势,但级差化特征明显。(2)福祉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空间差异呈波动缩小的趋势。(3)我国福祉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西部地区具有多变的空间结构,东部和中部省区空间结构稳定。(4)我国省域福祉水平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集聚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为一定的空间依赖和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估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估,构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城镇化与物流经济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并以滇西连片特困山区的56个县为例,深入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整体空间上,滇西边境山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由中部的芒市、隆阳区、施甸县和祥云县等向外围逐渐降低,与研究区域的人口、土地和社会的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大体吻合,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状态,由西北部向东南递减。(2)公路通车里程在人口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土地城镇化受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系数为0. 0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物运输总量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显著,系数分别为0. 008和0. 007,对社会城镇化有明显的正效应;货物运输总量在经济城镇化中的回归系数为0. 017,相关性较强。(3)滇西边境山区物流经济与城镇化的空间耦合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区域差异显著,整体空间协调程度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是中国未来长效发展的重点,研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基于数字经济内涵,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为案例研究区域,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Moran′s I、GTWR模型定量测度2011—2019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差异持续扩大,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显著阶梯递增效应;(2)黄河上游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中心—外围”现象,中游地区呈现层级分化特征,下游地区地级市间发展差距有减小趋势;(3)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显著,局部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4)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均对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3—2014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时空特征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不断优化完善,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中心外围发展模式明显。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接近的城市空间集聚现象明显。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导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4—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运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分解法测算分析了美国八大海洋区域和30个沿海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04年、2005—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密度总体呈"多波峰"和"窄峰形"的特征,符合发达经济体总体发展稳定、局部分化的特点。(2)泰尔指数分解表明,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沿海八大海洋区域间的差异。(3)太平洋地区、北太平洋地区和墨西哥湾地区对区域差异增大起正向作用,五大湖地区、东南地区和沿大西洋中部地区则起负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人口迁移和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自由贸易政策等方面探讨了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代表,其旅游供需研究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供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9—2019年长三角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三角旅游供需水平整体呈微弱增长态势,旅游需求(0.179)较稳定地低于旅游供给(0.251)。(2)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与增幅具有一致性,即耦合协调水平高的城市增幅也大,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3)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集聚态势稳定增加,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位于东南沿海,“低—低”集聚区位于西北地区。(4)客源地系统所代表的旅游需求是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力为0.890;核心吸引物的影响力虽然较低(0.686),但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2018年17地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和协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和土地城镇化耦合水平较高且比较稳定;(2)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部内陆地区协调水平较低;(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丽  何伟  潘洪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9):1081-1090+1125
基于2013年、2016年、2019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工具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二阶聚类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空间格局呈现为以成都、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两极式不平衡发展格局,区域中部连绵地带是经济发展短板所在。(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3)县域经济空间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经济空间重心逐渐向东南偏移。(4)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对研究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政府作用、投资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公路路网密度对经济发展作用呈现正负差异性。(5)根据空间差异,将142个区(县)划分为政策敏感型、投资敏感型和基础设施敏感型3种经济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冬奥会助推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冰雪旅游日益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主导业态,其可持续发展对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详细梳理了北京冬奥会前后中国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方面,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时序呈“倒V型”分布特征,具有4个峰值;网络关注度周时段呈现由“尖峰尖谷”向“尖峰平谷”的特征演变。(2)空间演化方面,省域尺度上,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衰减的空间特征;区域尺度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于第2周最为显著;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集聚程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最低。(3)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教育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体育因素和地理空间距离是次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环洱海地区111个村庄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实力、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济区位熵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洱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可分为海东、海西两大区,各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村庄的空间分布差异,发达型和发展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发展条件优越的洱海沿岸和主要交通线附近。环洱海地区未来聚落优化及城镇化方向应基于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演进特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百度指数"大数据平台,运用数理建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长沙市居民游憩活动行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居民对不同景区的游憩选择偏好分异特征鲜明,各景区游憩市场需求引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演替性。(2)居民游憩选择偏好集中程度不断减弱,游憩活动行为需求和空间指向趋于多元分散化。(3)游憩偏好指数等值线分布呈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逐级递减的"圈层状"结构,游憩活动行为选择"空间极化"态势逐步弱化。(4)游憩活动行为重心位于中心城区,表现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方向迁移,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偏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