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灾害学》2021,(3)
防灾避难场所布局存在着场地规模不足、与居民分布不相协调,各区域人均规模差别较大等问题,在避难人口测算时主要根据常住人口,使测算人口与实际需要避难人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为保证居民均等避难,提出防灾避难场所规模测算的"时间—空间—规模三维空间面板模型"。在规模测算时,根据人口时空变化规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人口规模测算,同时依据建筑综合抗灾能力和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对各区域不同时段避难人数及不同等级避难场所测算,保证各区域避难场地满足居民需求。"三维空间面板模型"构建不仅为天津市中心城区这种在各行政区均衡数量布局避难场所的城市提供布局优化基础,也为其它城市避难场所布局优化提供避难疏散人口及避难场地规模测算新方法,实现各区域居民避难规模均等性,满足所有居民避难疏散需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洪江  唐川  韩用顺 《灾害学》2006,21(3):10-14
基于WEBGIS的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系统是实现泥石流非工程减灾的重要措施,依托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城市泥石流数字减灾WEBGIS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对城市泥石流的减灾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系统包括城市环境信息、城市经济信息、泥石流基础信息、泥石流灾害评价、泥石流综合防灾规划、相关论文著作及软件与数据下载七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基础信息管理、灾害评价、防灾规划和信息服务等泥石流数字防灾减灾功能,系统依托ARCIMS、JAVA、ARCXML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并在云南东川城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实现了系统本阶段设计目标,表明WebGIS在城市泥石流防减灾方面广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火灾事故不断增多,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体系按其权重进行叠加,得出城市的现状火灾风险等级区划图。根据风险评价现状确定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并对规划后的火灾风险状况进行了预测,得出规划后的火灾风险等级,从而为消防和规划部门减少和预防城市火灾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穗平  杨帆  田健 《灾害学》2023,(2):134-140+162
选取天津高密度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Modis遥感影像的气溶胶反演,构建空气污染“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的评价框架,解析承污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规律。结果表明:暴露度分布整体呈现由中心到外围“圈层递减”的空间格局,高暴露度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内六区”;敏感性主要集中在南开、河西、和平三个区域,时空分布格局整体呈现“中心聚集,四区分散”的分布特征。适应性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及较高值区分布较为集聚,主要集中在和平、南开、河西、河东等核心区域;低值区分布在北辰、东丽、津南、西青等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研究区的承污脆弱性具有空间分异现象,表现出从中心到外围“低-中-低”的分布特征;暴露度等级、敏感性、适应性分别与人口密度及城市路网密度、老年人口及女性人口密度、医疗服务及社会教育经济资源拥有度有关。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不同脆弱情景,针对性提出调整土地结构、确定生态安全距离、控制开发强度、优化绿化系统、调配公共配置、增设应急场所等韧性策略,旨在为空气污染韧性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贝叶斯随机评价方法的小城镇灾害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评价小城镇灾害易损性所处的状态,进而为制定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小城镇灾害易损性随机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小城镇灾害易损性单个指标属于某个评价级别的概率,由最大似然分类原则确定单个易损性指标的评价级别,进而采用最大加权概率原则推求其综合评价级别。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并与模糊评估方法、可拓物元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简单、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GIS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是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大庆市城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工程地质的特征,建立了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工程地质空间特征的管理,分析及操作。通过Bayes决策方法,研究了空间地质特征的相关性,提出了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方法,该方法能提高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的层次,有助于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方法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防灾韧性的时空演化,基于2010—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防灾韧性评估结果,应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收敛检验法以及Dagum基尼系数法,对不同时期京津冀城市群防灾韧性水平时空动态演进分布格局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0—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防灾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间的防灾韧性水平差距也逐渐增大,河北省的防灾韧性水平较低且增长较缓慢,与北京市和天津市有较大差距;区域整体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特征,不存在显著的集聚与收敛特征,未来还需不断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6,(3)
以新疆艾比湖流域典型区域为研究区,利用1998、2011和2013年3个时期的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指数,构建景观脆弱度指数,并把研究区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脆弱区5个脆弱度等级。使用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景观脆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异规律以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3年,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是未利用地和耕地,其主要特征为耕地景观面积显著增加,其他景观面积减少;2在研究期间内,研究区的景观脆弱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并且其等级的空间变化较为显著;3尝试使用桑基图来表达脆弱度等级之间的相互转换,结果可知脆弱度等级之间转换频繁,且转换速率均较高;41998-201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Moran’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呈上升的趋势;景观脆弱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和显著性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艾比湖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20,(3)
针对采用当前方法对单位密集城区灾害避难所规划存在选址模型精准度低、规划合理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的厦门市单位密集城区灾害避难所规划方法,在韧性城市理念的基础上结合p-中值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构建多目标选址模型,从环境因素、经济性、可达性、效率性、安全性和公平性出发,选取规划灾害避难所的评价指标。同时结合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和直觉模糊AHP方法,通过非隶属度降低偏差,采用最优方案与各个避难所之间存在的关联度进行排序,选择最优的灾害避难所规划方案,实现厦门市单位密集城区灾害避难所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破坏性特征,特大地震发生后单个城市面临的困难往往超过其自身的应对能力,需要从更广域的范围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首先根据区域地震环境、地震影响相关性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给出了区域性防灾组团的划设原则,其次按照“城市常态中心性”和“地震灾害风险”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城市抗震防灾中心性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和最大引力联结线等提出了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的定量化方法,最后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区域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和防灾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公园绿地面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人研究城市绿化和避震疏散场所的都很多,但都是把两者分开来研究。本文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研究避震疏散场所的基础上,以尹之潜、李荷提出的震害预测方法和谢礼立归纳的房屋遭遇地震时的破坏情况为基础,以人的需求为本,结合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分别对城市建成区、发展建设区和规划新城区避震疏散公园绿地指标进行研究。按本文提出的避震疏散公园绿地指标规划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既能满足城市避震疏散的目的,又能提高城市绿化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有的单位密集城区现状使得城市防灾避灾能力大大减弱。结合重庆沙坪坝单位密集城区防灾绿地系统规划,从分析单位密集城区现状、确定防灾分区、利用单位内部条件进行防灾绿地布局到城市救援疏散通道的梳理,探讨了单位密集城区防灾绿地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VR-GIS技术在小城镇洪水淹没模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研究洪水灾害是个研究热点,但小城镇在防洪减灾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VR(虚拟现实技术)-GIS技术在小城镇洪水淹没模拟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解决了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洪水淹没范围的确定,以及洪水淹没实时动态演示等问题。该技术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所开发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中得以实现。实践证明: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速度快、成本低,适合中国小城镇的信息化现状。利用淹没范围的近似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洪水淹没范围,有利于防洪减灾的迅速决策,且偏于安全。小城镇洪水灾害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可以实时动态地演示小城镇遭受洪灾实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地震次生火灾虽是1种相对罕见的城市灾害,然其巨大的破坏力却逐渐引起广大城市防灾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有效防止和抵御地震次生火灾,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仿真系统,用于辅助防灾工作者预测和评价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蔓延、扑救和破坏过程。该仿真系统由4个部件构架而成,包括空间数据库、模型库、仿真中心和结果输出。空间数据库组织和收集城市中与地震次生火灾密切相关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仿真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源;模型库是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包括了地震次生火灾过程中3个关键阶段的模型,即震后起火模型、城市火灾蔓延模型和震后消防扑救模型;仿真中心是仿真系统的运行中心,实现数据和模型之间的集成,并提供完整的仿真方案进行模拟,并以表格、图件和报表的形式输出各种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可为防灾工作者的防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各类损失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泥石流的致灾机理和泥石流灾害下建筑的破坏特征不仅是正确评价泥石流灾害风险的基础,也是科学构建泥石流下房屋建筑易损性模型的依据。基于文献查阅、新闻资料和现场调研,首先对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阐述,其次梳理了近年来发生泥石流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特征,最后结合泥石流的动力学特性和建筑结构情况剖析了建筑结构的受损机理。基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与泥石流强度的时空耦合变化特征,对泥石流强度表征方式给出方向性建议;基于建筑的受损机理,参考地震作用下建筑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初步提出了泥石流下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方式,旨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社会经济“易灾性”综合评价实践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金晓冬  罗云 《灾害学》1993,8(4):1-5
本文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结合某一城市,对其社会经济“易灾性”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其结果可为灾害损失预测,防灾费用投放规划,防灾工程评价等防灾决策领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陕西略阳城区地质背景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将影响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综合质量的要素概括为动力地质作用、斜坡稳定性、岩土体地基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等5大类。为尽可能实现多因素的影响和评价因子的量化,将评价因子划分为3级;根据评价因子与人类活动特征的相互影响关系,将评价因子划分为3类,即敏感因子、重要因子和一般因子,建立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质量评价标准。在GIS支持下,建立了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评价因子数据库。利用GIS空间栅格叠加分析功能。采用3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略阳城区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编制了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现状综合评价图。  相似文献   

19.
以"汶川地震"极端事件为时间分段点,基于ArcGIS网格法定量分析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空间分布的分形分维特征,得出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在震前和震后均具有分形特征。研究表明,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点的空间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结构,无特征尺度。基于分形理论的汶川地震重灾区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滑坡的敏感性、危险性及滑坡风险预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保证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提出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水平评价的计算模型。通过选取15个影响应急管理水平的因素,分析其相互影响性,提出了权重的计算模型。以震害指数的概念为纽带,提出了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划分标准。结合平均震害指数形式,提出平均优劣度的概念。最后,结合专家问卷,给出了上城区的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能力等级为良好,以及提升相应等级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