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海外新闻媒体报道,匈牙利化工专家塞凯伊*陶马什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研究出将塑料垃圾转化为工业原料并进行再利用的新技术,从而改变了以往将这些垃圾随便丢弃或进行焚烧的做法。 据称,此项技术目前在世界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使用该项技术,科学家们能将塑料垃圾加工成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实验表明,这种合成材料同沥青按比例混合后可以用于道路施工以及其它方面。 (海新)  相似文献   

2.
正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多辆满载建筑垃圾的绿色运输车穿梭忙碌,将装载的建筑垃圾投入处置设施。昌平区首个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日前正式投产。该项目将对区域内疏解腾退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所形成的再生产品将用于打造再生自然主题公园。沙河镇副镇长宋岩介绍,到2020年,沙河镇疏解腾退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在法律法规上给予再生产业扶持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条件,民众理念更新是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基础,建立有利于跟踪管理的再生产业链是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关键.提出的对策旨在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原因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建筑垃圾的回收率约为87%.从2004年德国建筑垃圾的再次利用动向来看,政府参与是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制订详细的法规政策,制定明确的使用标准,为建筑垃圾再次利用打下基础.并且通过对建筑垃圾高收费和再生建材的低价格,保障再生建材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国内首次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处理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开发研究项目”,于2000年12月15日在成都通过国家验收。专家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其工艺组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据统计,一个城镇人口每年约产生440公斤的垃圾,而且生活垃圾的产出量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   “九五”期间,在开展进行“21世纪议程实施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适用新技术研究”中,国家科技部将“城镇生活垃圾和资源化开发研究”列入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下达由四川省广汉市政府、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广汉三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   经5年联合攻关,首次创立以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内容的垃圾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技术的理论框架,并建造了适合我国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生产线。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垃圾初分选的难题,并通过制成有机复合肥、回收加工等分类处理的综合利用,使生活垃圾的减容量达到了90%以上,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一半以上,将过去垃圾处理的纯耗资型真正转变为了效益型。此生产线已通过科技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环保最佳实用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其成套设备被审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现已在秦皇岛、石家庄、三亚等地市推广应用。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成功实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计划署、世界银行、美国、英国、德国和泰国等国家的相关部门先后派员来四川广汉参观考察和洽谈技术合作,加拿大天智集团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将此项目作为该公司在中国西部开发中的首选项目,并作为风险资金投入5800万元人民币介入此项目在中国和亚洲地区进行推广运用。 (朱会伦)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经企业自愿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现将符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三批)予以公告。附件:符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三批)  相似文献   

7.
摘要:随着广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垃圾的排出量也在快速增长,如何应对和处理建筑垃圾所带来的“垃圾围城”困境,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是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论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指出了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广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筑垃圾占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0%,目前存量和增量大,资源化率不足,而建筑垃圾再利用价值较高,资源化利用是必由之路。综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现状,关注源头产生、过程处置及再生利用全过程。分析部分省份现有建筑垃圾产业发展模式,为建筑垃圾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垃圾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是今后建筑垃圾处理的必经之路。在对国内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回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案例进行调查整理,总结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一般过程;并在对目前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研究后,介绍了一种先进实用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方法;最后对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三代垃圾处理技术——神雾生活垃圾热解技术已实现商业运营,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活垃圾及有机固废处理找到了一条绿色、经济、高效之路。"2016年1月22日,在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与北京神雾集团联合举办的全球第三代垃圾处理技术——神雾垃圾热解新技术推介会上,神雾集团董事长吴道洪博士发布了这一消息。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及中国节能协会领导出席了推介会。  相似文献   

11.
正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是建筑垃圾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为做好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促进绿色建造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济南市建筑垃圾产生和处置现状,结合相关政策法规及建筑垃圾处置发展趋势,指出了济南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济南市建筑垃圾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地震灾区损毁资源及建筑垃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对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借鉴国外有关建筑垃圾处置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即通过对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现场转化为可供灾后重建所用的建筑材料,变废为用,既可节约垃圾堆放占地,减少露天堆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又能为灾后重建提供紧缺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拉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造升级以及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拉萨市区建筑垃圾产量亦与日俱增,成分日益复杂,拉萨市区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问题已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走访咨询等方法,对西藏拉萨市区建筑垃圾产量、主要组分、市区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拉萨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措施和建议。为拉萨市区乃至西藏其他城镇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建筑垃圾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集对分析方法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利用、再生原料利用、基础填料利用和填埋4种方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对4种处理方式环境影响优劣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利用的环境影响最低,最能体现建筑垃圾的资源价值,为建筑垃圾处理方式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提供了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循环利用现状、政策目标、管理框架、政策工具的角度,剖析英国建筑垃圾政策管理模式,进而提出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及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均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分析城乡建筑垃圾处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法律法规、同步推进城乡建筑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健康发展、完善城乡建筑垃圾暂存场及填埋场建设等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对建筑垃圾分类及再生利用技术进行分析,建议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强化全社会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环保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建筑垃圾严重"超载"现象已成为城市"顽疾",其产量巨大但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当前亟须创新建筑垃圾管理体制,将其纳入"城市矿产"体系加以资源化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创造经济价值。左定超说,建筑废弃物和工程开挖弃土等建筑垃圾产量日增,在国内一些地方大有建筑垃圾"围城"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我国建筑垃圾产生源、产生特点和分类标准的分析,研究了提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的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首先,明确了源头分类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工地和居民生活区两个产生源的分类管理模式;其次,为提升建筑垃圾收运效率,按照产生源头不同提出了相适应的收集、运输模式;最后,根据建筑垃圾的成分、物化性质等特点,提出了分类处理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