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2.
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2015年江苏省县市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引入空间自相关探究了江苏省县市经济综合效率的空间集聚演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2015年县市经济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存在明显的"南—中—北"空间结构,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规模效率水平较高。(2)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与全国TFP变化基本相同;县市TFP变化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的变化,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小。(3)综合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L-L和H-H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H-H集聚区有明显的跨江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3.
借助DEA-Malquist方法,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2011—2015年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总体旅游效率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提出区域旅游效率优化目标。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的城市较少,研究区资源配置和利用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旅游效率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较大,而规模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主要的限制因素;(2)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效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偏低的分布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规模效率是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3)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投入普遍存在要素冗余现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方式提升区域和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4.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17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稳定在高度有效,但是县域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征。②山东省限制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增长的态势,且技术进步的影响明显高于技术效率的影响。③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呈低效率区域逐步由北向中部转移,高效率区域由西向东转移的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67个县(市、区)2003—2012年的农业投入产出5个主要指标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县域农业全要素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县域差异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县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与县域间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均呈现出逐步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全要素水资源效率研究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利用DEA-Tobit模型测算了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市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各地市的节水减排潜力与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结果发现:(1)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平均值由2005年的0.457波动上升至2017年的0.775,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各地市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差异较大,呈现出由中部地区逐渐向边缘地区提升的趋势;(3)各地市节水减排潜力差距显著,沈阳与锦州应作为节水减排的重点区域;(4)农业种植结构、用水强度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市场化水平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法,诊断我国287个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生态化发展依赖工业化规模扩张与总量增长,导致产业环境系统资源配置低效;(2)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极不协调,仍有众多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3)产业系统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生态环境系统分布较均衡,与产业系统发展存在"内在互补";(4)产业生态化水平基本形成"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核心集中于中部地区,但呈现由东向西逐次递减的空间格局;(5)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区域分工与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差异以及区域间环境管理力度差异是产业生态化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沿海地区环境发展压力着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当前沿海地区环境资源状态,构建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3年11个沿海地区省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沿海地区的环境协调度指标。结果表明:环境保护水平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湿地面积、资源利用率和政府投入对环境保护的程度有重要影响,沿海地区环境保护程度与PSR模型的协调度呈正相关,并提出今后应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实证角度,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7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技术效率偏低是影响蓝色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空间上看,蓝色经济区各城市间效率水平差异逐渐减小,环渤海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提高,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群现象;综合分析显示,蓝色经济区各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趋同效应,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带动效应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结合传统随机前沿模型(SFA)、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A),将截面数据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推广应用到面板数据,新的空间随机前沿模型在获取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可得到各自的前沿生产函数。结果表明:(1)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仍是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中部和西部劳动力流失问题严峻;(3)我国经济增长与高污染、高能耗并行;(4)对新技术利用不佳仍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巨大障碍;(5)中部和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在现有研究中往往被低估;(6)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各地的差异较大,说明我国还存在较强的技术扩散壁垒。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提升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在理论上推导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和旅游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2001—2014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通过区位熵指数和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我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TFP状况;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不高,TFP虽为正向增长但较为缓慢,技术效率为负增长,体现了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特征;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有正向影响效应,旅游业TFP的提高在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的传导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但TFP的推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2)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3)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5)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AHP-熵值法,结合主客观赋权测度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选用区位熵和区位Gini系数测度空间差异化水平,基于定量测度分析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合理布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投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少数省份,空间呈线性分布,但近年产业发展提升水平显著,产业发展演化趋势向好;(2)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较低,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不存在体育产业空间技术外溢;(3)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可依据"点—轴"开发理论,着重向产业基础环境优异、社会资本雄厚的区域倾斜,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联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15.
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考虑“水—土—能—碳”关联,使用全局共同前沿下三阶段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2000—2021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进、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现实情况下粮食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1.007,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东北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明显高于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后发现,外部因素较大程度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整体存在着34.98%的潜力未得到释放,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分别存在43.14%、24.01%和39.96%的提升潜力;粮食主产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存在收敛,三大地区收敛性存在差异,其中东北地区各项收敛程度最大。各地结合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方向和潜力进行调整的同时,通过降低各地区间的外部环境差异是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3—2013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BC模型测算水资源相对效率,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设区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静态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3年福建省水资源年平均利用效率几乎没有变化;在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平均可削减率分别为10.26%、9.61%;TFP指数呈倒"S"型,但区域差异明显,沿海地区水资源相对效率高于内陆地区,年均增长率小于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保障。本文采用2004—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总体规制、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总体规制对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工业废气规制、工业废水规制和工业固体废物规制的研究结果存在同一规律,而光污染规制起抑制作用。总体规制对邻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形,具体规制的影响各不相同,工业废气规制与总体规制的结果类似,而工业废水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工业固体废物规制和光污染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环境规制和效率提升并不矛盾。在制定环境政策时,需考虑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实际产业情况。  相似文献   

19.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11—2020年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大湾区东岸>大湾区北岸>大湾区西岸的空间分异特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011—2015年以体育产业滞后为主,2016—2020年以旅游产业滞后为主;体育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但总体耦合协调度等级不高,基本上处于中轻度失调阶段和过渡阶段;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核心,由内到外圈层逐渐递减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上述研究,从区域政策协同、空间布局协同、产业分工协同、交流平台协同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疆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结合G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1—2018年新疆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线性影响和科技创新门槛效应。结果表明:①新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明显,受绿色技术变化退步影响。②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口和出口贸易均能发挥绿色技术溢出作用,对北疆地区的影响作用较大。③贸易开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进口贸易的科技创新门槛效应更显著,跨越科技创新门槛的地州市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