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环境保护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监督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3.
生态省建设——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态省建设概述1.1从生态角度看吉林省从东到西自然形成了明显的东部森林、东中部低山丘陵、中部平原和西部草原湿地4个生态区。东部长白山原始森林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和物种基因库,由于采育失调,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东中部低山丘陵,水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发,部分植被遭到破坏,局部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松嫩平原黑土地,土质肥沃,由于长期连作、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面源污染严重;西部科尔沁草原草原辽阔,湿地面积较大,由于过度放牧,“三化”日趋严重。虽然吉林省的资源和环境相对较好的状况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可同其他省份比较,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4.
计算了1985—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近25年来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期间又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1985—2002年的缓慢增长阶段和2002—201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对碳排放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短期正向冲击效应有增加趋势,长期冲击效应出现减弱趋势,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产权区域博弈、生态无界与环境属地管理、生态对区域发展反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协调机制:政府间组织机构协调与保障机制、环境主流化部门协调机制与公司式生态补偿机制、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调控和集约发展与科技支撑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化与多维化考核评估机制、教育引导和多元参与的社会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基础与政策机遇,探究了文化创意产业促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机制。研究发现:1东北老工业基地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场域氛围,且国家与地方政策都鲜明支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2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适宜的接续产业,全面振兴资源型城市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好的示范价值和广袤的前景,成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近十年规划实践的热点;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溢出效应,必须慎重处理产业建筑遗产利用与地方性保育、东北民间艺术与艺人的群集生境和城市草根创意市集培育、政策区域绩效优化或一体化实践等。  相似文献   

7.
8.
东北三省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的重点工业基地,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有企业的出路在何方?这一现实难题向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口号的提出为发展东北工业提供了新的契机,东北人正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东北经济的再次腾飞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从总体特征和脱钩关系角度对我国1990—2013年能源碳排放与GD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碳排放与GDP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1997—1998年我国能源碳排放与GDP处于"绝对脱钩"状态,2003—2004年处于"未脱钩"状态,其他年份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次,根据自组织理论中的哈肯模型建立能源碳排放与GDP的演化模型,对能源碳排放与GDP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源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5.18%;2015—2020年我国能源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为3.17%,同时GDP年均增长6.44%,我国能源碳排放与GDP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第三,构建势函数来模拟能源碳排放与GDP系统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序参量和控制参数,表明能源碳排放是序参量,它主导着GDP的发展变化和系统的演化过程;控制参数的变化也会引起势函数的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调整与演化。  相似文献   

10.
一、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模型工业生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工业生产过程所排出的各种污染物对化学环境、物理环境以及生物环境大影响是显著的。而工业发展造成的水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增大、交通运输量增大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不良变化等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首先测算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近十几年来的碳排放量,并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产值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测算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变化,分析了工业行业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最后文章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2.
老工业基地沈阳、淄博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的现状比较,及对淄博市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协调人地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入手,利用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成本论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背景下,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建设的战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吉林省的环境现状,总结了吉林省存在着结构性污染突出、污染治理水平低、综合利用程度差、清洁工业利用少、水体污染比较重等5个方面问题,提出了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如何深化环保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计算云南省工业各行业1999—2012年的能源强度均值,对能源强度均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云南省工业行业依据能源强度大小分成五大类,求出能源视角下云南省工业在考察期内各期结构变化速度、结构偏离度和结构高级化,并进行解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云南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能源视角下的工业结构变化速度,结构偏离度和结构高级化程度呈负相关,其中结构高级化、结构偏离度与云南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认为云南省工业发展应在可持续下侧重较低能源强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为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现区域低碳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诸如低碳社区试点、低碳城镇试点等城市建筑群的低碳示范试点。设置节能减碳目标、出台政策举措和评价试点成效的前提是对碳排放的定量评估。城市建筑群碳排放核算模型综合借鉴了IPCC方法学、《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GPC)、WRI《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1.0、2.0)》和国家发改委《公共建筑运营单位(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等碳核算方法学,基于城市建筑群碳排放高度集聚、来源复杂、边界模糊等特征,对相关方法学进行了适用性修正,并通过某高教园区碳核算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建筑群碳排放模型可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核算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为规划制定、目标设置、政策出台和成效评估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7.
2.数据的来源及变量间相关性的检验 (1)数据的来源及可靠性在北京市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二年的各类工业产值的数据和本文选择的五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工业)的数据中,工业结构的数据大都来自统计部门的资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数据测算碳排放总量,借助弹性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利用等维灰色递补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逐年增长,约70%的碳排放来自于工业部门;原煤和电力碳排放量占总量1/2左右;江浙、湖南与四川分别成为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中心;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先后经历:较理想的弱脱钩状态恶化为增长连结甚至扩张的负脱钩状态,逐渐改善为增长连结或弱脱钩状态,再进一步改善为弱脱钩或强脱钩状态;③2016—2026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及GDP均持续增长,导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弱脱钩状态,而排放与能源消费呈现出增长连结状态,该状态与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尚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现区域低碳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诸如低碳社区试点、低碳城镇试点等城市建筑群的低碳示范试点。设置节能减碳目标、出台政策举措和评价试点成效的前提是对碳排放的定量评估。城市建筑群碳排放核算模型综合借鉴了IPCC方法学、《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GPC)、WRI《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1.0、2.0)》和国家发改委《公共建筑运营单位(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等碳核算方法学,基于城市建筑群碳排放高度集聚、来源复杂、边界模糊等特征,对相关方法学进行了适用性修正,并通过某高教园区碳核算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建筑群碳排放模型可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核算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为规划制定、目标设置、政策出台和成效评估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计算了秦皇岛市工业行业2005-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秦皇岛市工业效益偏低,重工业比例偏大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碳排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产业链,改善能源结构等是秦皇岛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