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在世界及我国发生多次海上溢油事故,在处理海上溢油事故过程中,学习、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和经验。但是对海上冰区溢油应急处置研究较少,而我国北方海域在冰区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较高。冰区溢油的扩散与漂移和一般海上溢油有着众多不同之处,从而影响溢油的有效围控与回收。冰区溢油处于海面上的原油受水温的影响多为固态,扩散较为缓慢。溢油的漂移与冰区的特征有着重要关系。在浮冰区域,溢油会随浮冰一起漂移而不会与浮冰区域相分离,在大面积块状厚冰区域,溢油进入冰层下部后,扩散与漂移较为复杂,不利于溢油的围控与回收。 相似文献
2.
3.
埕岛油田事故性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上石油生产过程中,事故性溢油属一种潜在的偶然事件。海上一旦发生事故性溢油,必然对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埕岛油田而言,致海上事故性溢油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因素、未知地层情况突变及人员的误操作。1海上油田事故性溢油的风险分析海上油田溢油事故主要为井喷、输油管线破裂、油轮破裂及碰撞搁浅或沉没、海上流程失控、爆炸等。一旦发生溢油,大量的原油会漂浮在海面上,对海洋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1.1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埕岛海区属风暴潮的多发区,造成风暴潮灾害主要原因是风暴潮增水。海冰也严重地影响该区。渤海每年… 相似文献
4.
FPD法主要是根据各种油品中所含硫化物“指纹”特征为鉴别指标,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当遇到多种相类似油品难以鉴别时,采用FPD与FID两种检测器相结合的气相色谱鉴别方法,可大大提高油品鉴别的可靠性。该法优点是:样品需要量少、分析速度快、“指纹”技术可靠、样品不需预处理等。 相似文献
5.
模拟原油海洋溢油的状况,对油水快速分离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不同油水比、不同温度、不同破乳剂加入量及存在Ca2+、Mg2+离子的情况,进行了系列油水快速分离试验,并测定了ZB破乳剂作用下乳化液的界面张力。试验结果表明:原油溢油形成的乳状液比较稳定,油水分离比较困难,F系列的聚醚型对其达不到分离效果,对F系列破乳剂交联合成得到的Z系列破乳剂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在油水比(v∶v)为1∶1,温度为60℃,破乳剂浓度为80mg/L,40~60 min可以达到分离效果,且不会造成海水的二次污染。界面张力的变化有效地解释了破乳剂存在最佳加入量,Ca2+、Mg2+离子对非离子聚醚类破乳剂的影响很小。可以将此类破乳剂广泛有效地应用在海洋溢油处理上。 相似文献
6.
近来,大连化工事故、康菲漏油等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而中国的海上石油开发与勘探活动主要在渤海和南海,其中渤海由于海上石油勘探活动频繁,海上采油平台和生产油井众多,受溢油污染较为严重。据海洋局统计,渤海现有输油管道溢油概率约为每年0.1次;渤海石油平台由于火灾 相似文献
7.
贾胜 《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13(12):33-34
中国石化胜利海上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海域。随着油田海上原油勘探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海上溢油风险也逐年加大,同时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石油作业船舶防污染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与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筛选和分析了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源,初步建立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集和隶属度,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类设施溢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合SINTEF井喷/井涌数据库和DNV海上平台溢油概率模型,建立了渤海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概率模型。通过对渤西某一生产平台溢油风险等级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平台评分为41.6,溢油风险等级中等偏低,溢油风险概率模型按平台数量和油处理量分别为F=5.7×10-5Q-0.3和F=4.0×10-4Q-0.988。该评价方法可判断海上石油平台溢油风险等级和溢油风险概率,可为海上石油平台溢油事故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溢油分散剂及其乳化原油对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 h半致死效应浓度(96 h-EC50)为指标,比较测定了3种溢油分散剂(oil spill dispersant,OSD)、原油的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以及OSD乳化作用下原油的水溶性成分(dispersed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DWAF)对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所测试3种OSD中,RSA-11型和ZHY-2型的毒性明显低于RSS-6型的毒性;而RSA-11型OSD的毒性高于组成该OSD单一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呈现明显的协同作用;同时,OSD与原油共存时的DWAF的毒性既高于OSD单独存在时,也高于原油单独存在时WAF的毒性,表明溢油时加入OSD会增强原油对海洋微藻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风化过程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本文详尽地介绍了石油进入海洋环境后受风、浪、流、光照、环境条件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于风化作用都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过程是溢油的蒸发过程,溶解过程,乳化过程,吸附沉淀过程,光氧经和生物降解过程。溢油的蒸发速率与环境温度、风速、光照、溢油的面积以及溢油本身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蒸发速率大约是溶解速率的60倍。乳化过程与风浪、涡动和湍流等因素有关。吸附沉淀过 相似文献
15.
The formation of water-in-crude oil emulsions occurs when crude oils are spired into sea. The water-in-crude oil emulsions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properties of the spilled crude oils and in turn influence the choices made relating to oil spill countermeasures. The water-in-crude oil emulsion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various techniques in this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scanning d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 of water droplets in the emulsions is also presented. It is a powerful tool in emulsion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我国海洋环境油井管的防腐实践,为类似油气田开发提供技术参考。指出了我国海上油气井的环境与腐蚀状况,针对腐蚀环境特征,分仅含二氧化碳井下环境、含硫井下环境及热采井高温环境进行防腐技术总结。海洋环境油井气井内、外腐蚀均较严重,外腐蚀主要为海洋环境大气腐蚀,内腐蚀失效的原因多为CO2引发的腐蚀,此外因作业需要,井筒内流体性质的变化也加剧了内腐蚀失效。针对单独CO2腐蚀环境,建立了海上特色的防腐图版,并提出三种低成本防腐策略;针对H2S腐蚀环境,开展了不同材质的腐蚀规律研究与服役寿命预测;针对热采井高温腐蚀环境,开展了氧含量、高温腐蚀与热应力叠加强度变化研究。研究认为,海洋环境油气井外腐蚀可采取涂敷、牺牲阳极、阴极保护,井下CO2腐蚀可以采用防腐选材图版选择合适材质,为降低成本可以采用组合管柱防腐,含H2S环境可采用碳钢或低铬钢,以降低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和应力腐蚀(SCC)风险,热采井宜控制含氧量及热强度衰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洋石油平台腐蚀现状,确保导管架处于阴极保护状态。方法对近3年导管架阴极保护监测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讨论,根据不同位置的电位电流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各个观测点位的腐蚀状态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数据研究表明,该系统电位电流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翔实可靠,所收集到的导管架节点电极电位均在保护范围内。就现阶段而言,导管架牺牲阳极输出电流基本趋于稳定。结论该平台阴极保护监测设备运行良好,所测点位均处于阴极保护状态,且基本达到完全极化,对该海域新建平台防腐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QIAO Bi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1,13(2):252-256
IntroductionOilisakindofnecessaryenergyandresourceinpresenthumanproductionanddailylife.Butassoonasoilspillingatthesea,itwillbecomeadisastersourcepollutingenvironmentanddestroyingecology.Relatedtomanyoilspillfateprocesses,oilspillmodelisakindofcomprehen…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researching and formulating “The Oil Spill Contingency Plan of south Chinese Sea”,this paper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structure,functions and main contents of marine oil spill contingency planning,programs the organizing and commanding system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and advances the planning and researching method to coordinate comprehensively and to design practically the detailed emergency response steps until to formulate the ease operating programs for the plan implementation(PPI) and the PPI to apply high-techniques supporting emergency administrations and respon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