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果关系判定包括环境暴露与环境损害间因果关系判定和环境污染物从源到受体的暴露路径的建立与验证两个部分.因果关系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点和难点,因果关系的判定对环境损害案例的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结合印染企业水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实践基础上,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因果关系判定方法进行了探讨,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方法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果关系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关键环节. 为了应对我国日益增加的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事件和诉讼需求,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方法研究十分必要. 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主要是通过构建污染源到受体的途径,来确定污染源与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基于该原则,结合土壤地下水调查评估实践,构建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因果关系判定的技术框架,包括源和受体中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污染物在污染源与受体之间传输载体和介质的识别、传输污染物的载体的运动方向和污染物浓度梯度方向的确定、污染物在源和受体之间迁移途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分析4个步骤. 同源性利用指纹图谱、多元统计、同位素等方法进行分析,载体和介质基于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等手段识别,载体和污染物迁移方向判断以及迁移途径连续性和完整性分析通过空间模拟等技术实现. 将所构建的技术框架和方法在某企业与下游池塘污染事件案例中进行应用,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源(企业)和受损资源(池塘水体)中污染物主要为Zn,具有同源性;通过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识别出污染物传输的载体和介质为土壤和地下水;运用取样分析和空间模拟方法判断载体的运动方向为污染源向载体的方向,但地下水Zn污染羽在该方向上不连续;进一步结合影像分析、地质条件分析、人员访谈等,证实迁移途径不连续的原因为存在优势通道,最终判定污染源(企业)与下游池塘污染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 案例应用也证实了该研究所提出的技术框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难以从生态环境恢复的角度进行计算,因此大气污染环境损害量化可以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本文基于虚拟治理成本法,对大气污染环境损害量化的流程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针对大气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的确定,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和时效性,根据污染当量原理对众多大气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并以泉州市为例,对单位治理成本归一化过程和计算过程展开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杨朝霞  刘轩  高翔 《环境保护》2016,(16):61-65
同高度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说等的举证责任正置思维不同,《环境侵权解释》不仅确认了以举证责任倒置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反向推定规则,还规定了原告关于排污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初步证明责任。针对关联性的证明,原告可从时间先后的关联性、空间距离的关联性、环境接触的关联性、致害物质的关联性、生态作用的关联性、疫学原理的关联性和概率统计的关联性等方面入手。运用这一原理对中国垃圾焚烧致病第一案进行检视,发现该案原告实际上已完成关于关联性的初步证明责任,而被告却未能完成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最终证明责任,理应推定因果关系成立,判原告胜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事件频发,为了应对我国大气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损害赔偿问题,开展大气污染事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基线是确认环境损害的基础,基线确定作为环境损害评估的关键技术环节和重要前提,是我国开展大气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原环保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结合大气污染事件的特点,对4种基线确定方法在大气污染损害评估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较为详尽的分析,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基线确定的原则,推荐确认方法使用的优先顺序:历史数据法区域对照法参照标准法利用模型法,对开展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联性"与"因果关系"证明规则并非等同。"关联性"是指污染行为与损害间存在某种联系,是一种弱相关性。"因果关系"指损害是由污染行为引起的,是一种强相关性。一些地方司法实践将二者混淆,这是近年来环境诉讼被侵权人证明负担加重导致举证不能最终败诉的主因。一些法官的惯性思维及上级法院指导不力等原因导致"关联性"证明规则被虚置,环境案件审判中过度依赖鉴定,限制了"关联性"证明规则作用的发挥。为使"关联性"证明规则充分发挥实践价值,应当从理念内化、制度保障及实施监督三方面破除阻碍,将环境正义理念内化为法官利益衡平的指引,通过环境司法专门化制度保障"关联性"证明规则的适用,利用审判监督制度规范"关联性"证明规则的适用,以防止不当裁判,维护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环境事故不同于普通环境污染事故,它具有迅速扩散、危害严重和污染物不明等特点,在瞬时或者短时间内向环境排放大量污染物质,造成巨大人身和财产损失.研究以株洲市“5·6废酸倾倒环境污染案”为例,就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工作展开了分析.在损害评估鉴定工作中,从污染物性质、事件发生时间和污染路径进行了分析认定;就倾倒强酸废水量进行了事故反演分析,并对时间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污染损害鉴定结论科学可靠,提出了环境污染事件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亟需技术规范加以支撑。《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的编制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环境损害评估现状的基础上,对总纲的编制思路与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环境基线的确定和因果关系鉴定是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难点和重点,并就此对总纲中相应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9.
在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常态化背景下,联防联控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区域性大气污染的主要解决措施和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山西省运城市大气污染物监测站点监测到的大气数据,分析了2021年运城市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分析运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清单计算出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指标和排放量,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其防控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同行今后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年均大气扩散因子预测建设项目大气污染和气载污染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浓度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可以客观的评价项目厂址选择的合理性.本文具体分析了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将其结果有效地应用于建设项目待建厂址的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雁 《环境保护》2003,(5):32-34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根据大气污染物每增高1单位所产生的健康损失,对市区人群暴露于大气污染后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性评价。分析了青岛市区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在不同的健康效应终点上,经数学模型计算,确证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并得出一定的定量结果;采用修正人力资本法,对大气污染所致健康损害进行了经济损失-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伴随着城镇化持续深入发展、能源大规模开采与工业生产活动的持续加剧,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导致大气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对人类自身及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主要叙述大气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议尽快把大气污染控制目标从减少污染物排放转变为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同时基于共同发展、区域联防联控之原则,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浙江发酵制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分析了浙江省发酵制药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识别出了发酵制药行业使用的主要有机溶剂,其中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和乙醇是该行业使用频率最高的4种有机溶剂,并得到了行业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成分谱。评估了发酵制药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并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从发酵制药企业内部污染防治、完善行业环境监管的角度提出了发酵制药行业污染防治的基本对策和制订地方发酵制药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污染影响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了解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济南市2014-2018年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主要污染物浓度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了济南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并对济南市6种主要污染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空气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季节上则表现出冬季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采暖期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非采暖期的特点;从日变化看,上下班高峰段是污染最严重时段。在空间维度上,城市外围污染较为严重,市区污染相对较轻。在污染物成分上,PM10逐渐成为颗粒物污染的主体。通过济南市污染物浓度预测结果,分析未来3年内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进一步提出合理优化的污染治理方案来改善济南市大气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5.
评估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有助于防治大气污染。基于空气质量和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空气质量和气象数据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指标——"参考浓度",即同等排放水平、参考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以SO_2为例,通过比较我国主要城市SO_2监测浓度、参考浓度与排放水平的相关性,验证了该排放水平指标的有效性;将该排放水平指标应用于我国不同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脆弱性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PM2.5排放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大气污染物参考浓度相比监测浓度可以更好地反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该评估方法可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因果关系判定是污染源与损害受体之间建立联系的关键技术环节,对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证据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相关技术导则,结合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实践,通过指标的筛选、污染源排查、污染贡献分析、同源性分析、迁移路径识别、不确定性分析等技术环节建立了一套多因一果案件中因果关系判定的一般性程序方法,并对其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将所构建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某涉水污染物排放案件,证实了该研究所提出的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对人类生活环境、生产和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危害的现象.目前已知的大气污染物有100多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目前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型污染为主.要针对目前的大气现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控制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消除或减轻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8.
环境损害具有间接性、复合性和隐蔽性等特征。环境损害的这些特征,增加了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断和具体损失评估的难度。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制度设计层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瑕疵,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建设、规范司法鉴定的启动与内容、完善环境损害鉴定部门间协同机制、强化环境损害鉴定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制定等措施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丁霖  余文梦  竺效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6):1519-1526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有助于生态环境损害的价值化评价与损害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损害修复与赔偿的重要依据. 然而,现有法律与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机制. 为厘清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启动的驱动因素,以完善启动机制,在梳理现行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949个环境民事司法案例数据,探讨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驱动因素,继而对启动机制的完善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启动主体较广泛,原告方主体类型、被告方主体类型、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审理法院级别等因素对损害鉴定评估启动具有显著影响;国家公权机关启动的鉴定结果认可度高于社会组织和私人主体,诉前鉴定的诉讼成本较低. 基于此,提出通过明确诉前以生态环境行政机关启动为主、诉中由法院决定是否启动的顺位规则,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环境保护》2008,(10):30-33
对"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进行鉴定并形成鉴定证据,这不仅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是证据科学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环境污染因果关系鉴定证据是在尊重、肯定现行法律主要是诉讼法的前提下,以现行法律中关于环境污染因果关系鉴定证据的规定为依据,吸收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该类鉴定的鉴定主体,证据形成过程、证据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