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杨丽 《污染防治技术》2009,22(4):67-68,119
阐述了治理有机废气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吸附-精馏提纯有机废气的回收技术,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显示了该技术的优越性,提出在工业行业中,推广应用活性炭吸附-精馏提纯的回收技术,是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降低废气的污染物排放,实现有机废气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小型工业窑炉生产过程中排放NOx的现状,并针对NOx的治理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简述了湿法和干法净化NOx的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讨论了NOx排放特性和NOx废气中NO2/NOx比例的问题。提出了影响NOx治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吸收剂、吸附剂、催化剂和设备的部分应用参数,并结合工程实例指出工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了多项采用湿法和干法净化NOx的工程应用项目,丰富了中小工业窑炉NOx废气的治理的实践经验,为中小工业窑炉排放NOx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小型工业窑炉生产过程中排放NOx的现状,并针对NOx的治理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简述了湿法和干法净化NOx的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讨论了NOx排放特性和NOx废气中NO2/NOx比例的问题。提出了影响NOx治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吸收剂、吸附剂、催化剂和设备的部分应用参数,并结合工程实例指出工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了多项采用湿法和干法净化NOx的工程应用项目,丰富了中小工业窑炉NOx废气的治理的实践经验,为中小工业窑炉排放NOx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我国目前炭黑工业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状况及特点。近十年来,我国炭黑工业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选择合理的工艺过程,采用袋滤器高效净化炭黑烟气,成功地开发了炭黑工业气体余热的回收及利用。为此,我国炭黑工业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实现了炭黑微粒和可燃气态污染物的高效净化,炭黑工业气体余热绝大部分得到了回收及利用,余热利用率达60%以上。我国炭黑工业一跃成为低能耗、有效能高效利用,大气污染物高效净化的清洁生产的化工厂,和生产热力及电力的能源部门。  相似文献   

5.
含氟烟气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本文就铝电解、磷肥工业产生的含氟烟气的一般治理方法进行了综述,各企业应因地制宜,选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简单、可有效控制污染的含氟烟气净化工艺.  相似文献   

6.
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是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排放重点监管行业。原料药生产过程中VOCs排放具有排放节点多、成份复杂等特点。在阐述典型原料药生产过程中VOCs产生环节的基础上,分析了制药企业VOCs治理普遍面临的治理技术缺乏针对性、无组织废气收集不足、企业废气自行监测能力不足等难点问题,并对制药企业VOCs治理提出了加强有机废气成分溯源监测和规范废气收集等前瞻性建议,以期为提高该行业的VOCs治理效果并促进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防火及阻燃材料的质量检验是检验产品防火性能、有效预防火灾的保障,在其检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烟气,该类废气通常未经处理或经简单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为研究该类废气的排放状况,分析了该类废气的成份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VOCs废气处理的常用治理工艺,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经验,针对性的提出了该类废气的综合治理工艺,为该类废气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组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开展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弃物中有价资源的回收、固体废弃物合成环境功能材料、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环保部公益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组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开展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弃物中有价资源的回收、固体废弃物合成环境功能材料、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环保部公益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  相似文献   

10.
预焙阳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气严重污染环境并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沥青烟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四种,即吸收法、燃烧法、静电捕集法及吸附法。前三种方法处理费用高、应用范围窄,并有二次污染等问题。吸附法工艺简单、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在综合评述吸附法治理沥青烟研究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吸附法治理沥青烟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1)易吸附/脱附沥青烟的高效滤料开发;(2)吸附及再生装置与工艺的开发改进。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究组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开展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弃物中有价资源的回收、固体废弃物合成环境功能材料、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环保部公益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日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科院重大装  相似文献   

12.
电子束烟气净化技术由于能够同时脱除烟气中的SO2 和NOx 而得到世界各国环保界的重视。传统的电子束烟气净化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存在能耗高、副产品黏结严重、工作可靠性低等问题。新型电子束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在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在较小的辐照剂量下获得更为理想的烟气净化效果 ,提高了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是一项工业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13.
硫化氢废气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合评述了硫化氢废气的各类净化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硫化氢废气的净化有吸收法、吸附法、氧化法、分解法和生物法。本文对超级克劳斯法和分解法研究进展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4.
硫化氢废气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合评述了硫化氢废气的各类净化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硫化氢废气的净化有吸收法、吸附法、氧化法、分解法和生物法。本文对超级克劳斯法和分解法研究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介绍电子束烟气净化技术的特点 ,对传统电子束法与深度氧化法的反应原理、工艺流程进行了比较及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 ,电子束深度氧化烟气净化技术能耗低、可靠性高 ,是一种具有广阔工业应用前景的环保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废气治理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等离子体 催化协同净化技术具有能耗低、投资少、处理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备受人们的关注。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的转化、氮氧化合物的脱除、汽车尾气净化等不同废气治理的角度 ,概括了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了该项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深度氧化烟气净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电子束烟气净化技术的特点,对传统电子束法与深度氧化法的反应原理、工艺流程进行了比较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子束深度氧化烟气净化技术能耗低、可靠性高,是一种具有广阔工业应用前景的环保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废气治理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技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净化技术具有能耗低、投资少、处理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备受人们的关注。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转化、氮氧化合物的脱除、汽车尾气净化等不同废气治理的角度,概括了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该项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餐饮业外排烹调油烟气的危害及净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快速发展的餐饮业外排的油烟气污染日趋严重,其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所含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油烟气形态及组成的特殊性使其净化处理较困难,国内外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相继作出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对中国而言,仍然缺乏实用高效的油烟气净化技术.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6—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工业废气排放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联立方程探究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力度、技术进步程度等污染控制变量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影响,以及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各区域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所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阶段的原因。结果表明:(1)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呈"倒N"型;且东部已进入经济增长抑制工业废气排放时期,而中部、西部和全国尚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的阶段。(2)联立方程表明,产业结构、贸易开放程度、技术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促使各区域所处阶段差异的主要原因。(3)联立方程中部分要素对各区域的影响机制类似,且污染方程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甚微。产出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各区域污染排放与人均GDP均呈弱正相关关系,说明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且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