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河长"模式是指由"官方河长"和"民间河长"共同致力于流域治理的工作机制。本文从流域治理公众参与制度化实践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双河长"模式在湘江流域治理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了"双河长"模式的实施机制与内在关系,认为"民间河长制"是对"河长制"的重要补充,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双河长"模式对流域治理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益阳市河坝镇政府创新乡镇流域管理模式实施"河长制"为例,探究其实施效用。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法制保障不足,"河长问责"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河道治理保洁长效机制,各责任单位联动不足;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缺位,未能实现全民管水治水。提出建议:建立河长制工作考核奖罚制度,严格考核问责;提升动态监测监管水平,开展治理管护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公众参与河长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河长制是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辖区某条河流河长,履行治理与保护责任的一种行政管理形式,这项制度的建立为推动辖区河流环境综合管理及水质改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河长制制度建立10年来的实践经验,指出该项制度还存在流域治理统筹协调性较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如何深化河长制制度,将河长"制"付诸于河长"治",文章认为应重视系统决策,增强河长制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一河一策,增强河流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体制机制,为精准施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推行河长制以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河长制实施方案制定、配套制度建设中有一些创新设想.推进人大常委会监督河长制实施的地方立法、鼓励和保障村级河长和民间河长参与河长制的实施、规划河长制实施的考核督查机制、确立河湖统一的整体性生态保护理念在河长制实施中的指导地位,是广东省落实河长制的主要特色,具有创新法律制度、助力法律实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2017,(9)
正要确保河长制能够落地生根,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强化考核问责,完善严厉的考核机制,让河长感到"压力山大",主动积极推动辖区内河流整治工作,避免河长制形式大于实质。广东江河湖库众多,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任务永远是广东的重中之重。广东各地如何落实河长责任考核机制,因地制宜施  相似文献   

6.
河长制是我国在河湖管理和污染治理工作上提出的一种创新制度。本文追根溯源,阐述了历史上"河长"的发展及职能;通过分析现阶段水环境问题和河长功能的变化,强调了河长制出现的必然性;对比古代与当今、全国与江苏河长的任务和职能,分析了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河长功能的丰富与强化;最后对河长制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河长功能实现的多渠道保障,以期为我国河长制的推行及水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首创的河长制在水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后,迅速地在全国各省(区、市)扩散开来。本文基于时间、空间与层级三个维度对河长制在省(区、市)间扩散的进程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河长制的扩散进程符合创新扩散理论的一般规律;但河长制的扩散也具有与其他政策扩散所不同的独特效应:时间维度上头尾两端的集中效应明显;空间维度上呈现两条扩散轨迹和轴向效应,层级维度上呈现出全国与区域二元领导的格局。随着扩散模式从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转变,扩散机制从诱致到强制、从学习到学习与模仿、从竞争逐渐向多主体参与的互惠互利的社会化方向发展。扩散机制的转变,根源在于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变。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的全面落实需完善各级政府的工作制度,健全跨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以及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最终实现流域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8.
河长制自创立以来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其是一项可行的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制度.但与此同时,河长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制度的推行法制保障不足、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不足以及与现行水管理制度存在冲突等.湖南省河长制正处于全面推行中,其诸如升级版的一些做法值得肯定,但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并进行法制化构建才是保证河长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法制化构建主要包括制定有关河长制的地方法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健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河长制为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为河长制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具体路径.河长制和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相同,各有侧重,是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提出在河长制背景下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尊重治水的客观规律,强调流域的系统性;落实《水十条》的水质改善目标要求,通过工程措施、优化调度等管理措施将污染物排放尽可能做小,将河湖生态流量(水位)尽可能做大;针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识别的优先控制单元,各地应逐一编制单元达标方案;客观认以和把握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相互关系,发挥河长制协调性好、执行力强的特点,加速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16,(11)
正"河长制"是广州市治理河涌污染,明晰治污责任主体,确保治污实效的一个重要制度,截至目前,广州市187条黑臭河涌共604名河长全部到位,首批共398块河长公示牌耸立在广州各条河涌旁。"河长电话无人接""电话本人接听率极低"……这是以往广州"街坊"致电公示牌上"河长"投诉河涌污染时的真实写照,市民纷纷给"河长"一个大大的"差评"。近日,为解决这一投诉难题,这批公示牌又统一加上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二维码,它到底有何内里乾坤,对规范投诉处理程序,发动社会共治能起到哪些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11.
地方传真     
《环境工作通讯》2009,(7):70-71
江苏全面推行流域治理“双河长制” 江苏省积极探索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率先在太湖流域建立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的“河长制”,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落到实处。2008年,为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江苏省决定在太湖流域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15条主要入湖河流已全面实行“双河长制”。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将河长约谈制写入地方法规,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创新设立"三个清单"制度,引入科技手段探索"智慧河长"……江门通过在立法、组织、机制、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了全民治河的强大合力,全市河流的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以2016年《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为界线,我国河长制发展经历了从地方试点探索到中央顶层设计两个阶段.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存在诸多法律依据与制度支撑,是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的具体落实、环保问责制的典型体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底线限制的实质拓展以及水资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从环境法角度审视,河长制也存在一些制度内生困境,应相应构建法律保障机制:河长制存在职非法定的困境,应构建长效法律机制;河长制与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抵牾之处,应构建二者协调机制体系;河长制考核问责制存在异化风险,应相应体系化设计考核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河长制"为中国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对策。"河长制"起源于地方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而进行的"应急式"的制度创新。2007年夏季,太湖爆发了大面积的蓝藻事件,引起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无锡市在2007年8月率先推行了"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绿色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常见形式,并且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但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并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文章从公众参与的概念入手,以经济学,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及法学理论来分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若干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旨在调节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但生态关系密切的地区间利益关系,这是当前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有效手段。《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是首份专门针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分阶段递进式工作目标、补偿基准和补偿标准确定以及补偿协议签署等重要内容,明确了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对强化流域上下游"同保共治"的协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环境保护领域一个名词--"河长"开始流行.这一"职务"肇始于2007年下半年江苏省无锡市开始实行的"河长制",也就是由当地政府及部门的党政一把手负责特定河流的治理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后来在一些地方又相继发展出了"江长"、"湖长"、"库长","路长"等.  相似文献   

18.
《环境》2017,(7)
<正>自去年底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广东版河长制如今有了实施蓝图。《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近日正式印发。《方案》明确,到2017年年底,全省境内江河湖库全面推行河长制;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这个《方案》的新意在于:第一,广东将中央《意见》中提出的"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拓展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这是在四级体系上的细化与延伸。同时提出了"建  相似文献   

19.
要闻     
<正>为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1—2月分别开展渤海入海排污口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采取"试点先行与全面铺开相结合"方式,计划利用2年时间完成"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项任务。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有序推进A确立可复制推广的排污口排查整治责任机制通过试点工作,建立了排污口"交办给政府、落实到河长"的排查整治责任机制,先后制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期中国流域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水污染控制,公众参与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动员多方力量来调和多重利益团体的矛盾、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克服政府单方决策的缺陷。但目前中国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未能有效发挥上述公众参与的优势,极需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机制。基于政府、公众、企业之间的互约‘关系,提出了成立流域水污染控制协调小组,组织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力量开展协商、引导支持公众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逐步完善协调、监督、管理、激励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的互约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优化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