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资源日益紧缺以及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状,安徽省生态承载力正面临巨大压力。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集对分析法(SPA)诊断2008—2017年生态承载力状况,采用最大联系度原则确定安徽省各子系统和综合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等级。结果表明:2008—2017年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经历由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的过程。其中,响应子系统水平的增长对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压力子系统是制约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SR模型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定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安全等级;构建灰色预测模型测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以湖北省为例,评价其2013—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预测其2018—2022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论表明2013—2017年综合指数由下降转为上升趋势;预测2018—2022年湖北省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达到Ⅳ级。基于分析,提出大力加强环境监管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节约型社会等建议来改善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采用惩罚型变权模型将预警指标静态权重进行处理,得到预警指标的动态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进而确定生态安全的警度等级。对合肥市2005—201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警,结果发现:整个研究期内,合肥市的生态安全警度等级除2016年处于Ⅱ级(轻警)外,其余年份均处于Ⅲ级(中警),综合生态安全指数从0.492增加到0.649。  相似文献   

4.
构造基于经济-环境-社会(EES)概念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进行赋权,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淮南市作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淮南市2010年、2013年和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均为"一般安全"等级。研究可知:环境脆弱性一直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淮南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要致力于环境系统的绿色健康,从而提升土地生态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5.
选取山东省各地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由相对落后向相对发达演变,2016年绝大部分地市达到相对发达状态,但局部时序演变波动不稳定;②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分异特征;③2010—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耦合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较大;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时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
以"结构力-发展力-恢复力"为基础,根据"自然-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将34个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划分为9个二级指标,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分析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及其各子系统的生态安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重庆市的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及天津市的社会子系统的安全等级属于较不安全外,各城市的其它子系统都属于临界安全范围;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中,京津沪3个直辖市的城市生态安全状态属于临界安全等级,而重庆市的城市生态安全属于较不安全等级。4个直辖市的综合生态安全等级特征值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相似文献   

7.
通过WPI模型综合评价了区域水资源安全情况,以2006~2016年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R(资源状况)、A(供水途径)、C(利用能力)、U(使用效率)和E(环境影响)5个方面,共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信息熵理论计算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和不同子系统的安全值得分情况,指出水资源安全值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趋势系数为2.833/a,供水途径(A)和利用能力(C)子系统水资源安全值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资源状况(R)和环境影响(E)子系统水资源安全值在2006~2016年间呈现出了较大的波动趋势,资源状况(R)整体上是处于中等和劣等水平,拉低了近几年的水资源安全值,因此资源状况是影响当地水资源安全情况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山地城市城乡结合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安全稳定是山地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收集2004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的各种数据,通过三角模型对重庆市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等级一直处于不安全等级,但波动小,风险处于稳定状态;非经济社会风险指数不断降低,从2004年的0.82降低到2015年的0.74,生态环境风险指数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0到2015年的0.29,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状况未能改善,主要是因为非自然资源风险指数没有下降。通过分析研究山地城市城乡结合区土地利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前发现并解决巴南区土地利用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兰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出兰州市2007—2012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值,并分析其生态安全发展趋势。兰州市生态安全动态评判结果为:2007年为恶化的不安全系统,2008年、2009年、2011年为可改善的不安全系统,2010年为不安全系统,2012年为安全系统,表明兰州市整体环境在逐步改善,但由于生态基础薄弱、人口对资源压力较大,兰州市整体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针对兰州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蒙古2008—2017年经济生态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内蒙古经济与生态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内蒙古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总体而言,2008—2017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2012年以前发展水平较低,2012年以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2008—2011年,耦合协调等级处于失调衰退类,2012年开始,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提高较快,进入了勉强耦合协调发展阶段;2016年开始,耦合协调度达到0.7以上,进入良好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依据PSR框架模型,结合河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呈现先下降后回升态势,安全等级处于Ⅳ~Ⅴ级,安全状态从风险下降到恶化态;2003年是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从2003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最后分析了影响河南省生态安全的主要胁迫因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天水市2000—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协调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天水市城镇化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而生态指标指数波动上升,2010年之后有下降趋势。②2000年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等级为严重失调,2001—2009年为良好协调,2010年协调发展度指数下降至0.77,为中级协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水市1995—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06年天水市土地状况处于敏感状态,2007年、2009年为较安全状态,2013—2015年为较安全状态,2010—2012年处于敏感状态,2008年为敏感状态。从各因子层来看,城市化水平驱动力、农药和地膜使用压力、第三产业影响及工业废水排放响应对天水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作用较大,城市生态环境及工业废水的污染是土地质量存在危险的重要原因。天水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为较安全状态,土地质量状况良好;政府应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环境的压力,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计算了2005—2011年焦作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2005—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3、0.38、0.45、0.45、0.56、0.58和0.64,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不安全、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状态。虽然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S—R(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压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响应子系统三方面构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对2000--2008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08年湖南省综合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态安全等级多年来一直处于“临界安全”。②人口密度大、人均GDP低和不合理的化肥农药施用是湖南省土地资源压力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耕地面积少和农田水利设施差是状态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是响应子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地生态安全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信息熵等数学方法,计算了2006年研究区各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池州市、安庆市、宣城市、巢湖市和滁州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Ⅳ级(良好);合肥市和马鞍山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Ⅲ级(一般);铜陵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Ⅱ级(较差).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调度,以安徽省为例,运用熵值法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2001-2010年两者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0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敏感级,两者之间协调发展度不断增强,但如不控制影响土地生态安全危险因素,将会威胁两系统协调发展度.针对其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能值—生态足迹是运用能值转换率和区域能值密度建立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加精确地反映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探讨了2005—2010年大连市动态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得出,2005—2010年大连能值—生态承载力均低于能值—生态足迹,处于生态赤字状态。6年间生态赤字由2005年的1.51hm2增加到了2010年的2.59hm2,且在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足迹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避免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引入正态云模型.以淮河经济带安徽段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8年相关数据,结合熵权法和正态云模型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利用ArcGIS对研究结果进行可视化,并基于大数据视角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2010-2018...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国家环保部发布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增转移支付县域名单,休宁县作为安徽省新增两县之一,与绩溪县共同跻身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新增转移支付县域名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区域,对维护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