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上海建设用地摊大饼式扩张的直接驱动因素,探讨其演变规律,使用多元回归、路径分析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研究表明,上海外来人口增加过快导致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社会房屋建设占用了许多非建设用地,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加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转变作用,城市绿地扩张导致其他非建设用地急剧减少。研究结论表明,合理规划就业人群的居住区域,调整郊区的发展策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应,改变城市绿地的无序分布。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特征。引入扩张速度指数、扩张强度指数,研究2000—2014年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序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总量初期平缓扩张—中期快速扩张—后期平缓扩张; 9地市(州)呈现初期"辐射式"扩张、中期"阶梯圈层式"扩张;后期"跳跃式"扩张。(2)3时期9地市(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地域差异特征显著,中部初期率先扩张、东部中后期显著扩张、西部后期迅速扩张,且地域差异性日趋缩小,趋向均衡稳定的扩张态势。(3)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人口因素、经济增长是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计数据和酒(泉)嘉(峪关)地区1987—2013年5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空间关联、网格分割等方法分析了酒嘉地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集聚特征及时空格局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酒(泉)嘉(峪关)中心城区呈一体化扩张,2000年以前呈背向式扩张,2000年以后呈现出酒泉向西为主,向南为辅,嘉峪关向东为主,向西为辅的相向式扩张,预计未来3—5年两市将自然融合为一体。2酒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后中心城区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以前,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征。3建设用地扩张的热点区从孤立点逐渐轮换、跃迁、延伸、粘合,形成连片趋势发展的团状聚集结构,建设用地扩张高值簇的比重出现了先降后升再降的现象。4酒嘉中心城区扩张具有定向开发、沿交通线轴向发展、从中心向外围扩张、逐河流沿岸和绿洲盆地分布、较多占用戈壁荒草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信息熵和偏离份额模型揭示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苏南城市建设用地较苏北结构稳定,信息熵变化幅度小。2南京、无锡、盐城、淮安、宿迁补给效应较显著,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挤出效应较显著;道路广场用地、绿地补给效应显著,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特殊用地挤出效应显著。3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属增长性结构,其余地类属衰退性结构。4作为省会城市,南京是多类建设用地竞争性偏移量的高值区,苏南、苏中、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各类建设用地不具有竞争优势。5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度次之。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信息熵和偏离份额模型揭示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苏南城市建设用地较苏北结构稳定,信息熵变化幅度小。2南京、无锡、盐城、淮安、宿迁补给效应较显著,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挤出效应较显著;道路广场用地、绿地补给效应显著,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特殊用地挤出效应显著。3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属增长性结构,其余地类属衰退性结构。4作为省会城市,南京是多类建设用地竞争性偏移量的高值区,苏南、苏中、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各类建设用地不具有竞争优势。5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度次之。  相似文献   

6.
构建邻接空间权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供应结构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且中游>上游>下游。(2)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下游。(3)土地市场化与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结构虽然对本地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对周围城市具有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工矿用地和商服用地结构在距离权重模型和经济距离权重模型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抑制了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4)产业结构优化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其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而城镇化与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0—2015年为时间序列,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特征;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了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碳排放量;通过IPCC能源碳排放测算模型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现扩张态势,年均扩张率达4.06%;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2000—2015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09%;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建设用地扩张在短期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从长期分析来看这种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增加会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逐渐制约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8.
基于决策树技术的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中巴多波段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技术对济南市城市建设用地信息进行提取.在建立研究区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用地及不同类型背景地物的光谱响应特征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基于地物光谱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模型与分类知识库,然后进行图像分类,最后经过精度评价,发现该方法能有效地将城市建设用地信息提取出来并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农村工业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以浙江永康市为例,对当前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永康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用地扩张趋势明显,但同时也存在用地结构布局不甚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以及环境影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控制环境污染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存在的保护目标单一、毒理学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标准及统一的标准制定规程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加拿大联邦及其省级土壤质量指导值分级制定技术规程,梳理了加拿大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保护人体健康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提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基础研究水平、研究基于地方实际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出台统一的标准制定规程文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紧缺,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地面绿化受到了极大限制。专家指出,屋顶绿化将有效解决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成为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研究表明,防护林一旦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将提高。它不仅在防御自然灾害、防风固沙、保水固土、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减少污染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增产【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因此,建立以农田防护林体系为骨架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改善阿拉尔垦区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自50年代开始,随着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发展,就有多人进行了防护林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和观测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林带的动力效应、势力效应、水文效应等方面,并对农田防护…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及节约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耕地日趋减少,城市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用地矛盾加剧。通过对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用地的措施,指出平原地区是今后土地利用的重点;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流转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角度出发,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选择投入产出要素对辽宁省2006-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对全省及各市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变化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做出评价.研究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小幅增长态势,平均增长率为1.1%,纯技术效率呈波动性增减,表明各城市尚未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资源优化配置,规模效率普遍偏低,平均值为0.996<1,未向最优规模靠近,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增长贡献率不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信息熵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2002—2013年建设用地结构时序演变过程,识别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关键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指标、均衡度指标变化趋势为平稳—降低—升高,最后又趋于稳定,而优势度指标趋势变化与之相反。天津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因子、劳动量因子和区域产业结构因子,从而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大连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速率变化模式呈现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减少的速度最快,交通运输用地增长的速度最快;②数量变化模式呈现出草地与园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③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呈现建设用地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由西部向东部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地震时空和地震强度的破坏效应,阐述了国内外震后重建规划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有效抗御地震灾害,震后重建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重建用地选址安全,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尊重自然,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重建规划应有前瞻性,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进行;应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住宅和公共设施的抗震性能;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息熵模型分析2012—2017年安徽省及16个地市建设用地结构,并借助灰色关联理论探究了影响信息熵的内外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信息熵与均衡度均略有下降,而优势度略有上升,建设用地结构趋向稳定;(2)2017年信息熵高值区有6个城市,中熵值区有7个,低熵值区有3个;(3)安徽省建设用地信息熵与居住用地具有强关联,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关联度较低;(4)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信息熵影响较大,滁州与池州的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出发点,运用“生态优先”的理念,通过对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要素的解读,进行自然察赋的决定性分析和生态网络构建。结合现状建设因素的制约条件,首先确定在工业园区建设内不可建设的区域,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网络,明确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必须严格保留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同时,通过对建设用地的适宜度评价和多种用地适应性模型的建立,引导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发展,以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