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碳减排成为控制气候变暖的基本措施。选取2002-2014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及能源价格、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13种主要影响因子的数据,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法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在负相关指标中,能源价格、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显著,贡献度分别为0.377和1.065;在正相关指标中,人均消费能源、生活能源消费、人口增长对碳排放总量的解释作用最为明显,贡献度分别为1.152、1.144、1.129,科研水平对抑制碳排放贡献度较弱。通过上述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找到控制碳排放的政策着力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铝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探索铝工业的节能减排路径有助于我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存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设置了15种情景,研究了我国铝工业1990~2100年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探索不同路径下的节能减排潜力.我国铝在用存量将在2040~2050年达到峰值(4.6...  相似文献   

3.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 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 663.77×104 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 327.10×104 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 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6-2017年山西省118个县域碳排放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2006-2012年山西省县域碳排放量增长迅速,高碳排放区逐渐扩大;2012年之后各区县碳排放量较为稳定,且稳中有降。空间上,山西省县域碳排放呈中间高、东西低的分布格局;县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等性和集聚性,表现为逐渐下降的特征;在局部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依赖格局,大部分碳排放高(低)的县域相邻,且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和大同市城区存在“高碳锁定”效应。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对山西省县域均为正向影响,且产业结构的影响逐年上升;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影响较小,且对大部分区县具有负向影响。因此,分析山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各因素对不同县域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可为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省2005年-2012年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利用GM(1,1)模型预测了2013年-2025年的碳排放,并结合江苏省省情设定了两种碳减排情景.研究表明:2005年-2012年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一直呈增长趋势;2006 年-2009年碳排放强度一直上升,而2009年-2012年则呈下降趋势.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3年-2025年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而情景分析得出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的2015年和2025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都将会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6.
作为重点高耗能产业之一,盐化产业节能减排对地区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化产业的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以及减排压力分析是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对自贡盐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该产业对自贡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方法估计出自贡市盐化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运用Tapio脱钩指标计算自贡经济增长与盐化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在分析自贡盐化产业能耗、排放及节能减排现状的基础上,与国家(省、市和行业)先进指标值进行比较,结合自贡市盐化工业"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耗指标要求,探讨自贡盐化产业减排的压力。提出自贡市盐化产业节能减排重点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提速来完成。  相似文献   

7.
玻璃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为分析占玻璃行业30%以上产量的日用玻璃行业的碳排放特征,本文基于排放系数法对2015—2020年行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措施. 结果表明: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碳排放量由2015年的2 617.04×104 t逐步降至2020年的2 149.95×104 t,且随着行业技术进步、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不断下降;从排放构成看,行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及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其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8.75%~92.27%,原料碳酸盐分解产生的过程排放相对较少,占比为7.73%~11.25%. 研究显示,降低日用玻璃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向,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原料结构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宋晓聪  杜帅  邓陈宁  谢明辉  沈鹏  赵慈  陈忱  刘晓宇 《环境科学》2023,44(12):6630-6642
钢铁行业是中国碳密集度最高的工业行业之一,为分析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碳减排潜力,从生命周期角度构建碳排放核算模型,以2020年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通过优化废钢使用量、化石燃料燃烧量、电力碳足迹因子以及清洁运输比例4项变量,对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作预测评估,同时使用敏感性分析确定影响钢铁生命周期碳减排因素的关键程度.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约24.04亿t,其中原料获取和加工生产阶段是钢铁行业碳排放的关键环节,占钢铁行业生命周期CO2排放总量的98%以上.从CO2排放源类别分析,化石燃料节约和外购电力清洁化是钢铁行业降碳的重中之重.到2025年,通过推广低碳技术、优化电力结构、增加废钢炼钢量、提高清洁方式运输比例,分别可使钢铁行业实现20%、 6%、 5%和1%的碳减排潜力.化石燃料燃烧量对钢铁行业生命周期CO2排放的影响最显著,电力碳足迹因子和废钢炼钢使用量次之.关于钢铁行业节能低碳技术,短期内以推广轧钢工序与高炉炼铁工序低碳技术为主,未来随着电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GHG Protocol、IPCC 2006等国际通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全面分析上海市集成电路制造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通过与台湾同类行业的排放水平及控制路径进行对比,针对上海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减排建议。研究表明:上海市集成电路制造业由工艺过程中全氟化物使用所引起的直接排放与晶圆产量呈正相关,并呈现递增趋势,至2010年,工艺过程排放量占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0%以上;由电力消费所引起的间接排放则较为稳定,受产品产量影响较小,且近年来开展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已产生明显的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应,2010年电力碳排放在2008年的基础上下降8%,总体来看,2008-2010年,每年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300400万tCO2之间,排放强度保持稳定,至2015年排放量可能翻倍,而行业减排步伐落后于台湾等发达地区,应尽早制定宏观减排目标,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好交通碳排放对实现我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交通部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析模型,在分析交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到2020年交通碳排放趋势,基于情景对比总结了交通部门减排路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根据STIRPAT理论,建立了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980—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递增,碳强度不断递减;城乡人口扩张、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加促进了能源消费,成为中国碳排放的核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改进LMDI模型,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解成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能源活动相关和非能源活动相关的10种效应,以此分析1995-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的驱动力,探索其温室气体减排途径。结果表明:(1)1995-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了29%,排放强度呈阶段性变化;(2)就效应而言,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减排的最大动力(贡献率最高可达83%),而生活部门能源强度上升是主要阻力(贡献率最低可达-20%);(3)工业在各个时间段对减排的影响均为最大,从累积效应看,第一产业对减排的贡献最大。总体而言,福建省应把提高生产部门特别是工业的能源效率作为减排的重要途径,把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作为减排的长期战略同时加大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十.五"末期数据为基础,参照"十一.五"期间数据来分析丹东市当前的减排形势,有针对性地找出可行性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2000年Landsat 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 (CBERS-2) 遥感图像为基本的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湿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山东省湿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2000-2004年间,山东省湖泊、水库坑塘、河渠、海涂和沼泽面积分别增加了312.81hm2、39 329.19hm2、9 998.25hm2、15 083.88hm2和567.90hm2,滩地与水田面积分别减少了15 571.43hm2和1 395.60hm2.降水量的变化、黄河入海水量的多少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山东省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碳排放强度、以及山西省在全国的碳排放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的碳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的低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沈杨 《环境保护》2016,(18):66-68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有助于宁波实现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目标,基于我国旅游业统计口径的碳排放测度方法,通过旅游交通、旅游活动及旅游住宿三个方面初步测算出宁波市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情况,评估了宁波市旅游业碳排放形势,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宁波旅游业碳减排相关对策,包括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公民低碳旅游理念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本文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实证测度了2004—2019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效率差异、时空演变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后,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均值降至0.230,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效率高值区集中于再生型与成熟型城市,分布较为分散;低值区则主要为成长型与衰退型城市,并于东北、中部等地区呈现集聚性特征。(3)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其中,组间差异贡献率最高,但呈现下降趋势;再生型和成熟型城市组内差异相对稳定,成长型和衰退型城市组内差异逐渐扩大。(4)人口密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规模企业数量差异会显著扩大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差异,而且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异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依据资源型城市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减排方案;二是增加低碳创新投入,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三是推广绿色消费方式,加强居民端减排。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行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个全过程型、1个表观高碳型和11个传导型;2)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行业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3)行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变动引起的减排幅度为12.43%,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碳排放上升幅度在70%~90%左右;生产排放系数下调10%的减排效果为8.76%,下调15%带来的可能减排效果为13.14%。通过行业减排目标控制的减排政策效果不太显著,但随着政策目标的严格程度上升有所改善。研究结论有利于中国差异化行业减排对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79-2017年数据,对中国中长期碳排放规律和减排对策进行了综合讨论,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存在碳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2012年开始进入"碳拐点"前期阶段,"碳拐点"预计在2026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约为120亿tCO2e。(2)HP滤波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碳排放存在1979-1996年、1997-2011年2个长周期和2012年启动的不完整周期。(3)Tapio脱钩弹性分析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经历了"弱脱钩-扩张连结-弱脱钩"的变化历程,目前正处于弱脱钩向强脱钩过渡的转变期。(4)LMDI分解分析表明,当前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助长性因素是经济增长效应,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主要抑制性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影响相对较小,但其负贡献增长速度较快。(5)"碳拐点"前期减排机制优化方向应着眼于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工业过程碳排放控制、进出口贸易优化以及更好地运用市场化减排机制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许绩辉  王克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7):3412-3424
基于LEAP构建自下而上的中国民航业能源系统模型,设置冻结、现有政策、力度、替代和革命五组情景,深入分析民航业的驱动因子和发展趋势,探讨中国民航业中长期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结果显示,预计2060年左右人均乘机次数翻两番,突破2人次,冻结情景下2060年会带来高达6.9亿t的碳排放.力度情景下,民航业碳排放有望在2044年左右达峰,峰值水平控制在3亿t左右,40年累积减排近50%,仅需增加约1万亿人民币的成本.稳步推进机队更新换代,加快基础设施提升和运营操作改进,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是民航业必须依赖的减排手段,分别能带来44.1%、29.5%和26.4%的减排量.因此,民航业要尽早制定行业"双碳"目标和实施路径计划,中短期统筹推进空域改革、空中交通管理和航司精细化管理,大力支持国产大飞机的发展,长期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全产业链商业化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