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刑法修正案(八)》对生态环境犯罪法益的立法转向,有条件地承认了环境资源即是刑法所值得保护的利益.生态环境犯罪法益理论侧重法益恢复与轻缓刑罚的思想与恢复性司法的利益平衡、犯罪人再社会化具有目标一致性,因而相互契合.恢复性司法应用于生态环境犯罪的探索正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适用方式法律依据不足、适用...  相似文献   

2.
正治污用重典从环境保护立法及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倡导危害环境行为的"犯罪化"和"刑罚化",强化刑事司法措施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我国1997年《刑法》设立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但规定了"致使公私财产遭受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但是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面临环境立法滞后,环境法庭设置与管辖不相适应,环境司法专门化目前只局限于审判的专门化,缺乏良好的司法环境等困境。基于我国部分省市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现状,通过环境立法、环境法庭管辖等制度的完善,提出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中审判专门化及构建环保警察制度、环保检察处等相关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林广海  辜恩臻 《绿叶》2011,(8):80-86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在法治社会中如何通过司法保障公共环境权利已广为人们所关注,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环境司法的发展与现有的环境状况仍不相称。法律规定和应有制度的缺失,使得环境公益诉讼从实体到程序的正当性均受到质疑。面对困境,需要从立法、观念、技术到制度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在立法上为环境诉讼提供正当性依据与源泉,在观念上让环境权利得到张扬,并规范损失评估、完善配套制度,为环境诉讼提供技术和执法支持。确保环境司法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惩治环境犯罪,我国《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中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但现有单位环境犯罪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主体范围不确定、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刑事责任实现方式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确定"双罚制"中的责任人员,提高司法效率;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减少主观方面认定的困难;增加单位资格刑设置,完善非刑罚措施等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促进单位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环境犯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的刑事犯罪,由于环境犯罪自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因此《刑法》无论是在定罪还是在量刑方面都作了一些不同于普通形事犯罪的特殊规定,极易造成司法实践中适用的错误,本文对其和普通刑事犯罪从认定和处罚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引起司法适用时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环境司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环境法目前正被大大小小的、不可预见的环境诉讼向前推进。基于案件来源、污染物种类、侵权类型以及胜诉率等研究方向,对163份环境污染司法判决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环境污染案件数量与经济发展总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水污染是环境司法审判中的首要污染物;而对财产权的侵犯仍是提起环境侵权诉讼的主要原因;另外司法鉴定与胜诉率之间没有相关性。环境司法审判"特性"对于加强环境执法、完善环境立法、督促环境守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呈现出刑事立法对于预防与从严惩处犯罪理念的贯彻,在回应风险社会诉求的同时,立法价值观、犯罪观、刑罚观层面客观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引发了学界对于刑罚介入边界的激烈争论。本文基于648份污染环境罪判决书,利用回归分析对污染环境罪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缓刑在内的多个判决结果与影响因素间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污染环境罪刑罚存在刑罚力度整体轻缓,金钱类环境责任序位混乱,将环境修复作为量刑情节考量指引效果较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通过宽严相济纾解刑罚适用“轻刑化”之困,并重新区分以危险犯和实害犯为基准的刑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规范化建立积极的司法导向,并以此重构罚金刑体系。从而达到犯罪控制与生态恢复双重目的,为污染环境罪刑罚研究添砖加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犯罪刑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污染环境罪司法适用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后,污染环境罪适用已经一年有余,然而一些争议问题仍未厘清,尤其是主观罪过形态以及严格责任问题,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将污染环境罪认定为过失犯罪不存在理论上的不恰切,相反更符合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同时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没有适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刑法》第338条以污染环境罪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现行环境犯罪体系存在环境立法观念偏颇、法益保护范围过窄以及刑罚力度不足三方面的缺陷。在我国环境问题依旧严重的今天,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刑法环境犯罪体系的重构已经势在必行,应当以刑法的规范观念为指导,以污染环境罪为基础建立我国体系化的环境刑法,同时根据社会危害性配置更加严厉的刑罚。  相似文献   

12.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将散见于各种祛律中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纳入刑法典的体系之中。这~举措开创了环境刑事立法的新纪元。本文拟就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节的意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犯罪构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与其他类罪的区别等问题展开讨论。一、在刑法典中增设“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节的意义在刑法典中增设某一在能有个小节,这一看似乎常的举动。对于环境刑事立法而言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在于为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立…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为保护自然环境而专门立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加上美国又是一个在立法和司法上实行联邦和州双轨制的国家,其自然环境保护法规之多,涉及面之广泛堪称世界之首。自然环境保护在美国环境立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环境犯罪立法的现代化是指环境立法在新形势下发展、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为环境犯罪立法提供了新的目标,同时,环境犯罪立法在环境犯罪的概念、主观与客观形态上都应体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环境犯罪立法的现代化是指环境立法在新形势下发展、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为环境犯罪立法提供了新的目标,同时,环境犯罪立法在环境犯罪的概念、主观与客观形态上都应体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立法体系需要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不仅仅是遵循传统的环境立法模式的问题,更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部适合当今具体形势的环境基本法应当至少具备综合性、参与性和司法可诉性的特点。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第一是整体(系统)环境观指导下的综合环境立法,第二是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第三是推动环境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7.
尹建国  梅旭成 《绿叶》2012,(12):68-75
环境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和紧张关系,为调和这种矛盾冲突,有必要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我国既有环境信息相关立法并对相关制度予以构建与完善:一是严格限制国家秘密的范围,防止国家秘密的恣意扩张解释;二是扩大环境信息申请主体范围,缩减有关申请理由的限制性规定;三是畅通环境信息公开的救济途径,尤其强化司法救济的功能效力;四是加快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统一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8.
民事司法手段的局限性限制了司法手段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事司法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兴盛为环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途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专业性、便捷性、可接近性决定了行政处理在环境纠纷解决中的独特作用和适用空间。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立法经验和灵活多样的纠纷解决途径的基础上,从环境纠纷行政处理专门立法、纠纷解决机构设置、纠纷解决方式、行政处理的纠纷范围、行政处理救济的程序保障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犯罪的主体不仅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而且包括国家,国家作为环境犯罪主体限于国际环境犯罪领域。环境犯罪的主体形象经历了由理性人到经验人再到生态人的变迁。生态人形象既尊重人,又尊重自然,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承认环境的价值。风险需要、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分别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共同揭示环境犯罪的风险主体特征。环境犯罪主体应承担与复杂特殊的环境犯罪相适应的刑事责任方式,环境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设置与司法适用应综合考量主体类型、法益类型、环境能否修复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环境法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我国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和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