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有水质管理体制按照行政区实施管理,不是按流域设置水质管理机构。本文以湖南省湘江流域和美国加州洛杉矶流域为例,对中美两个流域的水质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湘江流域"统分管理"体制限制了各级环保部门职能的发挥,按行政区划管理的模式导致流域分割,外部性问题凸显。建议建立流域水质管理机构,实施由省环保厅水质局和其所辖支流流域水质局组成的直线型水质管理模式;实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邱秋 《环境保护》2021,49(3):30-35
《长江保护法》立足国情,超越既有立法中的"部门"与"地方"结构,在保留既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多重流域统筹协调,推动了我国流域管理体制从"条块分割"到"统筹协调"的重大变革.《长江保护法》以国家和地方流域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长江流域横向管理关系,以综合管理"统筹协调"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和法律管理空间,以规范...  相似文献   

3.
流域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运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流域水环境资源要素相关性,功能多样性、复合性、依存性入手,推出流域管理应是要素一体化、功能一体化、水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同化的管理。从地方政府的两难处境入手,引入利益分析,得出设立流域管理机关和区域管理机构的双轨制流域管理体制。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和民主科学管理的理念出发,得出双轨制流域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有多元决策、权力制衡、经济调控、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等益处。  相似文献   

4.
从流域管理立法、流域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设置、流域管理规划、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比较了我国与国外流域管理的现状,旨在总结国外有益经验,促进我国流域管理和环保工作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流域管理机构:国际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建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流域管理是国际上比较普遍采用的水资源管理方法。我国2002年的水法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流域管理的法律地位。出于区域开发要求或水资源压力而成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可选择水资源理事会、流域委员会和流域管理局的形式,其职能可能包括数据收集和处理、规划、资源和环境管理、运行与维护、监督等职能。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下,特别是不同的水资源问题下,流域管理机构设置仍然有较大的差别。即使如此,高效的流域管理机构必须职能清晰。我国流域间差异大,流域水资源问题多样,在区域管理较强的传统下,流域管理机构需要协调与区域管理的关系,清晰职能,进行内部机构改革,以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权利和责任统一、高效的流域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6.
有效实施长江流域管理的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进入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的主要污染物负菏情况,长江口6个国控监测断面的数据、长江水体水质,阐述了缺乏全流域的联合行动和有效的流域管理机制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已经影响和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效的流域管理框架构思。  相似文献   

7.
在流域层面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是近十几年来研究水资源管理文献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我国的法律中也早已引入了流域管理作为一项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因为流域管理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管理体制,其中不仅有纵向层面上的权力分级,也有横向层面的权限分化,所以流域管理的研究必须和明确划定行政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这样的一个体制当中,必然要有一个对整个流域负责的流域管理机构.中国仅重要的大流域就有7个,不同的流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因此,笔者选择了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长江--作为个案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北美五大湖JSP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河湖流域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先文  李周 《环境保护》2020,48(10):70-74
美国和加拿大为有效管理五大湖流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北美五大湖渔业管理协同战略计划(A Joint Strategic Plan for Management of Great Lakes Fisheries, JSP)就是其中的一个。JSP通过构筑扁平开放多中心流域管理网络、推进整合性战略、建立适应性动态管理机制和破解"集体行动困境"机制,合作共管渔业、生态等各项湖区事务,协同把零散工作整合到渔业管理中去,有效实现了五大湖流域管理目标。JSP模式对我国河湖流域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居民联动作用;破解"碎片化"瓶颈,实施整体性管理模式;建立流域管理共同体,推行适应性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式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至关重要,制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对长江流域各省市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进行比较,从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流域水资源及其管理现状,辨析出其主要矛盾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矛盾。按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分级分部门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系统内部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利部门管理职能的交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受本级政府行政领导而仅在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指导的制度,以及地方发展经济的压力,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两者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若干建议,以确保中线调水的成功和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青鹏 《环境》2023,(1):75-77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九龙治水”的难题。通过统一领导与统筹协调,不断深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然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长江流域各地方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中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的协作如何开展、保障的具体规定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由此导致治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贯彻落实整体性治理理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高位阶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加强司法协作,以此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制度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从制度角度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现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认为:水资源问题的制度原因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部门间水资源供需矛盾紧张;区域管理体制导致上下游地区间水资源冲突频繁;忽视和挤占环境用水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不透明的补贴方式扭曲价格信号和影响水资源需求;区域内分散的管理体制加剧了流域水资源问题。因此,从制度上解决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需要推行流域水、土地、森林资源统一管理,制定《石羊河流域管理条例》,改革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建立透明的补贴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鉴了国际主要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模式,以美国为例分析了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在设计国家公园体制时,平衡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时所需要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从合理界定国家公园概念、明确分类标准,统一管理的权力配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推动国家公园体制法制化,社会共治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通常被认为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长江流域作为典型的湿润-半湿润区,干湿交替明显,干旱事件时空分布特征较为复杂.为了深入认识和理解长江流域气象干旱现状及其特征,探究干旱事件发生规律,采用长江流域1951-2015年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帕尔默干旱指数,运用Mann-Kendall检验、EEMD(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集合经验模分解)、REOF(rotatio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森斜率估算等分析方法,探讨长江流域干旱面积时间变化特征、干湿情景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1-2015年,长江流域发生季节性干旱的面积整体呈扩大趋势,2000年后该趋势有所减缓.流域内呈现6个明显的干湿空间分布型,2000年后流域的东南部呈变旱态势,整体而言,流域内"南涝北旱"特征十分明显.未来,长江流域整体有变湿的趋势,西北部更旱,东北部变湿,南部以及东南部PDSI上升趋势明显,有发生旱涝急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17,(4)
<正>流域共治就要通盘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携手兄弟城市,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目前,广东的系统治水、挂图作战模式已经成为广东省治水的主要经验。今年是"水十条"实施的第三个年头,如何让河更清、水更碧成为全国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跨界河流要实现流域共治"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难以起到跨行政区域的统筹协调作用,跨行政区的流域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到位。"全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流域的数据感知和评价、制度保障、管理支撑、科技创新驱动、工程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借鉴国外流域治理经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应通过构建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高效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格局,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果表明,结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特征和调研分析,提出通过强化长江大保护法律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建立合理有效的治理评价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科研研发模式,并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发挥大数据的智能化和应用价值,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治理中的应用;既注重流域层面的系统治理又兼顾区域层面的差异化治理,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研究显示,强化制度建设、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利用大数据智能化促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治理效益的提升,是突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瓶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执法协作作为我国流域的重要执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流域整体保护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克服流域环境治理“集体非理性”的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规定了流域相关地方须建立执法协作机制。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地方执法协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执法协作的法律依据不足、内生动力不强、责任界定不清、监督约束不够等困难。为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地方执法协作需要在流域整体主义视角下,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属地化管理的壁垒,健全执法协作配套法律规定、建立执法协作的激励和信息共享机制、明晰执法协作主体的责任归属、完善执法协作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长江流域地跨多个气候区,地势西高东低,跨中国地形三级阶梯,气候类型多样,水陆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流域内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同时,流域内的人类开发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间差异显著。面对长江流域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如何有效进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河流湖泊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现状,以日本琵琶湖、欧洲莱茵河、英国泰晤士河流域综合整治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我国治理河流湖泊水环境需要5个方面开展工作: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坚决控制污染源;加大对环保事业的资金投入;政府经济政策向环保倾斜;把市场经济引入流域治理等。  相似文献   

20.
落实黄河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有效应对资源性缺水掣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界定节约集约利用在水资源领域的基本内涵,结合对现行水资源立法的考察与检视,探究发现阻碍黄河水资源实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实困境主要有:未建立流域性节约用水理念与缺乏集约化理念、缺少开展节约集约利用的统筹性管理机构、缺少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立法顶层设计等。对此,有必要采取确立流域整体理念、理顺流域管理体制等方式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