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985-2015年美国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流域为研究区,以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构建了基于行为者的土地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对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建设用地和林地是流域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主要由耕地转换而来,转换比例为53.74%。(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河流与湖泊相对变化最大;未利用地速度变化最为显著,单一动态度高达1.11%;建设用地年均增长较为平缓,每年增长0.30%左右;流域北部和南部综合动态度最高,形成极核中心,并以圈层形式向外辐射降低,同时高动态度区逐渐转换为较低动态度区。(3)信息熵均衡度呈小幅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下降;土地开发利用面积基本构成为建设用地>林地>耕地与牧场>河流与湖泊>未利用地>滩涂与沼泽。(4)坦帕湾沿岸皮拉尼斯县与坦帕市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最高;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期面积高于调整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研究中的重要内 容;分析不同国家土地利用研究动态,对于识别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差异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 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比了全球和世界主 要国家土地利用研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 年的时间里,世界土地利用取得了快 速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科 学家在开展本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许多中国土地利用的研究;但是,与此相对应, 中国科学家在开展土地利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国内土地利用的研究,但是对其他国家土地利用 的研究明显相对不足。在未来土地利用的研究中,中国科学家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土地利用 问题的研究,更需要拓展国际化视野,加强全球和其他国家土地利用的研究,重点开展全球土地 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国际河流土地 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重点区域或国家的土地利用对比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期在推进我国土地 利用研究水平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国际化战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分辨率SPOT5 2.5m多光谱数据,基于RS与CIS技术对广西涠洲岛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涠洲岛土地利用主要以旱地与经济林为主,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呈现非地带性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揭示了涠洲岛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为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作为人类一切活动载体的土地,其生态环境显得愈加重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度量生态经济发展协调状况及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是基于Bicknell的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一定区域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费,为衡量土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定量工具。并从土地利用角度出发,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河北省的土地利用现状,针对河北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结构不合理、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问题,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前提下,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对土地利用要融入改善民生和生态环保的理念的要求,进而给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河北省土地利用的对策,对于河北省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LUCC的陕西渭北旱塬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渭北旱塬区1980~2018年的生态风险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快速扩张,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减少量最多,共减少了636.36km2,建设用地增加量最大,共增加了496.17km2;受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生态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和风险来源的多样化。论文根据风险来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源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受体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及其暴露于风险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土地生态风险表征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计算得出风险来源指数、自然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社会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自然风险指数、社会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论文以江苏射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射阳县城所在地社会风险指数最高,东部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指数最高,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限制建设和生态保护。县城周边以及中东部大片区域综合风险指数较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城镇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论文提出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射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改变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地生态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和风险来源的多样化。论文根据风险来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基于多源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受体的抵御和自我恢复能力及其暴露于风险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土地生态风险表征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计算得出风险来源指数、自然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社会系统损失度和恢复力、自然风险指数、社会风险指数和综合风险指数。论文以江苏射阳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射阳县城所在地社会风险指数最高,东部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自然风险指数最高,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限制建设和生态保护。县城周边以及中东部大片区域综合风险指数较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城镇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论文提出的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可为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研究结论可为射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在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下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评价。在梳理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评价模型、生态风险空间表达和不确定性分析三个方面,总结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方法的进展,阐述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管理在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统一;(2)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3)生态风险管理环节研究薄弱。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1)关注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2)重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中的作用;(3)加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管理研究;(4)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数据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0.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258,自引:10,他引:258  
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导因素也不同,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依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县市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对含有结构性映射综合得分值的评价单元进行了归并,从而实现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数值分区。利用典型区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和评价结果,以及新近权威性的县市级土地利用详查结果,探讨了相应土地利用结构区内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分析和耕地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的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的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就当前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所遇到的若干问题,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理解、土地生产力的计算、单产预测、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如何定义和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关键。以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目的的土地资源评价是进行土地生产力计算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必不可少的基础。根据统计资料预测的作物单产,不能反映出土地生产力,而使用农业生态地带法计算作物单产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含量影响区域气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土壤主要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人类的活动程度,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管理和有效推进流域的生态修复治理进程.研究利用昕水河流域1986年和2015年的2期遥感影像数据,从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2个方面,对昕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与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昕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些年来,我国在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战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学科最新成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成效和前景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新时期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山区县域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原理、方法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应当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最佳切入点之一。在探讨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原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程度分级系统及定量的划分标准,以推进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云南省为实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该省县域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程度进行了定量测算,评定了全省126个县的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度等级。结果表明,云南省目前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度(DEF)平均值只有48.01,属"不友好"级。全省约2/3的县目前在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上表现为"不友好"和"很不友好"级,其中1/5以上的县份表现为"很不友好"。尤其以滇东北中山山原区生态友好性程度为最低,各县生态友好度(DEF)值均低于40,均属"很不友好"级;滇东南喀斯特中低山区的生态友好性程度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地理学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服务价值则是目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利用研究区地形、土壤、植被数据和近10年来每年的气候、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计算了1994~2003年铜川市城郊区历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模拟了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并尝试性地运用该指数定量评价了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变化等原因的影响,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年际间变化很大,1994~2003年期间,在不考虑水域生态服务功能情况下(基于水域面积年际变化极小考虑),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在4.77×108~1.56×109元间波动;②模拟了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每年基于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低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③运用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结果表明都大于1,从1994年到2003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整体呈增加趋势,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郊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断加快,加大了土地资源管理的难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的级别和其相关的信息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建立实施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动态的获取,以便管理部门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实时掌握,有效制定土地利用规则,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监管。因此,本文分析了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研究-以盐城大丰为例.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对研究区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大丰区概况、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生态视角下沿海城市土地利用的保障对策,主要有:特色开发,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城乡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施动态监管,建立评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盐城大丰为例,分析其在土地利用中的情况和特点,并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