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昆山市凌家浜河道作为原位生态修复的试验对象,综合运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技术等,改善水质。结合水生动物,平衡水体内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和数量,促进降解和转移水体中有机物质,达到河道生态系统原位修复的目的。研究表明:在有部分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修复河道,水质改善显著,水体透明度、COD、TP、TN、NHN、叶绿素a等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量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中,造成我国江河、湖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河道黑臭等现象。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水体的景观风貌,甚至危害到人体健康。针对城镇中的受污染河道,本文主要分析了其污染成因,并探讨了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公司研发的藻类生长调节剂和生态修复专利设备,对苏州友谊河城湾河段近3×104m3的水体实施微藻生态修复技术,经过40多天的治理,CODCr氨氮和总磷(TP)等指标得到有效降低,均低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的标准,水体从原来的黑臭、重度富营养化变为清澈透明,水体生态功能恢复,该技术将为苏州乃至全国更大规模的河道修复再生景观水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之出现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水生态污染问题不断出现.对于水生态污染问题而言,河道水污染较为严重,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工业污水的不合理排放等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应用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实现有效修复治理水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人工水草的应用原理及优势,并对人工水草的应用前景提出简单看法,希望能给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国外在滨岸缓冲带植被的结构、功能和管理研究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国内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文章概述了滨岸缓冲带的功能、构建原理和国内外的一些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上海青浦区华新镇境内东风港滨岸缓冲带示范工程,分析了滨岸缓冲带在河道坡岸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滨岸缓冲带具有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质量、稳定坡岸、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等功能,适合在各类岸坡的生态修复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7.
付江波  李新  周静  周维 《环境工程》2016,34(1):103-107
选取2013—2014年苏州市古城区河道8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和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苏州市古城区河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监测断面综合水质达标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苏州市古城区主河道水质在2013年5月份后明显好转,但小河道水质改善较小;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北河道水质较城南好,纵向河道水质比横向好的特点。根据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情况对比发现,层次聚类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法可以有效、准确地对城区河道水质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进步和人口的急剧扩张,河流生态系统也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河道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因此,河道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的河道整治方案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展现出显著的优势,这项技术净化效果显著,修复效率高,施工过程安全,能够有效地减少开支成本,保持河道的生态平衡。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对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展开介绍,并对当前我国河道整治项目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列举了相关实例,以期为河道整治工程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类来说,水就是生命之根本,没有水人类就根本生存不下去,所以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水都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却相对匮乏,有的地方严重缺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慢慢的变得严重,这就使得当前的情况变得更加的糟糕。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也只有将环境保护,尤其是水资源保护放在发展的首位,才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土壤生物工程在河道坡岸生态修复中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生物工程是一项采用存活植物构筑边坡结构,以实现某些工程和生态功能的工程技术.可为河道(流)坡岸的稳定和生态修复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简要地讨论了土壤生物工程的原理、基本种植技术和影响工程植物生长的因素:并给出了活枝扦插.活枝柴笼、灌丛垫以及土壤生物工程与传统结构方法和水生植物全(半)系列技术相结合的工程实例。介绍了我国第一个采用土壤生物工程修复河道坡岸的示范工程,对比了工程实施后河道坡岸5个月来的生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和示范工程表明,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方法可以稳定坡岸,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土壤生物工程方法可以在我国各类岸(边)坡的生态修复中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1.
生态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和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黑龙江大庆市2008-2020年人口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3种模型在本案例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故最终采用该预测模型,预测2010年大庆市人口数将达到284.27万人,2020年将达到325.74万人.  相似文献   

12.
改善城区水环境、完善河道生态功能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小流域河道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讨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对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道的修复效果,选取了无锡市典型的低流速城市河道亲水河,对其进行了7个月(2014年6—12月)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监测数据表明:生态修复区内的总氮、总磷、溶解态总氮、溶解态总磷、磷酸根、叶绿素a、藻蓝素、浊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组低40.8%、48.5%、39.1%、33.3%、47.7%、47.2%、48.0%、35.7%和55.8%。该修复技术对氨氮去除效果不明显。生态修复后水体的透明度显著提高。研究表明生物绳-重建生物群落联合修复技术能有效改善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道的水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分析了苏州城市河道污染特征,提出了城市河道外循环复氧生态修复技术。以苏州道官渎花园内河为例,通过物理-生物过滤前处理、外循环复氧、微生物降解、水体流态调控、演替式生态修复等核心技术创新,形成针对城市黑臭河道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水体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及广泛的应用。作为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能否成功应用,往往是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基于已往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工程实践应用的角度,文章论述了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维护管理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臭河道治理是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生态法是当前治理黑臭河道的主要技术,具有可重复、廉价,生态效益好等优势,按照技术种类又可分为植物净化与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膜法,近年来生态草技术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材料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生态草设计得以涌现,并使生态修复技术向定制化、专业化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我国现代河道治理中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其增强了运用大自然实现水质净化的治理理念,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未来发展中必然可以得到较快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其中包含许多应用技术,其基础为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本文对该技术在河道水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国内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提高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苍穹技术是由北京数码测绘公司在Arcgis基础上研发出的一款用于国土信息管理的软件。本文以新疆伽师县为研究区域,探讨苍穹技术在其中心城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中心城区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流程,以期能为此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填埋场渗滤液引发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防渗失效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污染物扩散成为保护地下水的关键。本文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场为例,假设填埋场防渗结构完全失效,渗滤液随大气降雨连续入渗直接进入地下水,以Ni作为主要污染物,利用Visual MODFLOW模拟软件建立了Ni在地下水中迁移扩散的模型,预测其在地下水中的时空迁移扩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抽/注水井,建立有效的水力截获带对地下水污染进行修复。结果表明:六抽一注井群系统,单井抽水量为350m3/d时的修复效果最佳;水力截获技术可以直接将受污染水体抽除,将污染羽控制在拟建工程内部,以达到有效保护周围地下水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