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 (1 999)》等相关资料 ,对江苏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实现江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6~2005年南岳区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岳区耕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耕地补充潜力,最后提出了南岳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生态承载力改进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耕地重金属污染引入耕地生态足迹研究中,对传统耕地生态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改进的生态承载力模型计算所得200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为0.127 hm2,比传统模型计算结果0.134 hm2小;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为0.067 hm2,比传统模型计算结果0.060 hm2大;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为0.39,比传统模型计算结果0.41小,但2种模型计算方式下耕地利用均属于弱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模型计算结果相比,改进模型所得结果能够反映江苏省耕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以及重金属污染对江苏耕地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多尺度的耕地资源精细化管理需求,解决面积占优格网化方法(Rule of Max Area,RMA)精度依赖于最佳尺度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尺度格网的耕地信息无损提取与表达方法。基于山西省芮城县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创建32m×32m、64m×64m、128m×128m、256m×256m、512m×512m 5个不同尺度的格网数据,并以32m×32m为基础格网数据集进行耕地信息无损格网化,通过Arc Engine二次开发实现了多尺度格网的耕地信息的快速提取,提出了基于格网耕地纯度指数表达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并制作了专题图。采用耕地面积误差分析方法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多尺度耕地格网数据中的耕地面积误差均小于0.1m~2,实现了无损格网表达;多尺度耕地格网数据的平均中心相差小于1m,分布方向角平均小于0.1°,表明耕地信息无损提取方法能精确提取耕地的数量信息和分布情况。对比RMA方法格网化结果,基于耕地纯度指数表达方法能定量化表征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多尺度耕地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珠三角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及耕地质量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经济良性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价有利于准确把握耕地质量现状及空间布局特征,对指导有限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综合平衡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探寻有效的评价方法已成为当前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旨在探寻一种智能化耕地质量评价方法,避免设定指标权重,同时提高评价效率。以珠三角耕地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利用质量、生态质量4个方面构建适用于该区域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设计基于GA-BP(Genetic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选择珠三角具有代表性的4 000个样本,其中3 000个作为训练样本,500个作为测试样本,500个作为检验样本,利用建立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通过仿真输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珠三角区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通过试验得出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次数明显小于BP神经网络,且均方误差的最大与最小差值也比BP网络模型的差值小0.105 1,与实际耕地质量等级更接近,用于耕地质量评价更稳定,适应度更好。耕地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珠三角区域耕地质量总体较好,其中2、3等地所占比重最大,占耕地总面积的52.94%,耕地质量等别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整体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各区域耕地质量的分布等级差别也较大。该文丰富和完善了大尺度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为实现珠三角耕地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也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和载体。近年来,在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高强度利用和长期高负荷运转使耕地得不到休养生息,耕地地力严重透支,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在剖析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战略性地提出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研究重点和目标,包括调研中国重点关注区域适于轮作休耕的耕地资源现状与区划,探讨重点关注区域耕地实施轮作休耕的技术路径、建立重点区域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体制机制等。为实现"十三五"国家农业转型发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 ,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 ;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 ,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执法 ,合理规划用地 ,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人地资源矛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是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巨大威胁。通过分析人口、社会、经济、自然和政策等5个因素与耕地变动的相互关系和驱动作用,提出了保护耕地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惠州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入手,分析其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耕地面积锐减、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壤和农作物被污染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数据,论述了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了目前有机物质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开发有机肥料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耕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限的后备资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肥力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了安徽省耕地资源质量;低的生态占用表明该省人口数量已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人地矛盾日趋突出。粮食的安全保障依赖于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加强土地管理,严格执法,合理规划用地,以科学技术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后备资源贫乏.要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必须抓好如下措施: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加大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健全土地法制法规,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201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承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三峡库首地区秭归、兴山、巴东等县人口、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力状况进行了统计,并选择库区典型乡镇移民户作为调查对象,点面结合地分析了移民安置对三峡库首地区人口、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搬迁过程中,库首地区各县乡镇总人口降低,蓄水影响到的移民户基本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未明显下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首地区低海拔区域的耕地被淹没,农村可用耕地总量减少,人地资源矛盾比较突出;在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降低情况下,秭归县粮食、柑橘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仍稳步提高,库区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移民搬迁以后,库首地区农村的居住环境、住宅条件、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均较移民前有明显改善,农户普遍评价较好,淹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有一定影响,存在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增多、农村废弃物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广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省耕地的减少趋势日益突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耕地,确保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耕地质量和耕地农业利用布局情况等三方面深入研究了广东省耕地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广东省耕地利用中存在的耕地面积减少、地力退化、农田污染等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以法治地,合理用地养地,调整农作物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 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完善耕地保养和耕地环境污染监测制度等合理利用耕地土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富  沙丽清  许建初 《生态环境》2000,9(3):223-226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西庄河山地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耕地、茶园、灌丛)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林地>茶园>耕地;磷、钾元素表现为耕地>茶园>林地>灌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耕地>茶园>灌丛>林地;盐基饱和度表现为耕地>灌丛>林地>茶园;农业耕作活动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滁州市耕地数量变化对工业化、城市化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5-2005年安徽省滁州市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对区域耕地数量变动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变动率、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呈非平稳变动,工业化对耕地数量变动率产生负效应,城市化产生正效应.同时,城市化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影响大于工业化,且影响时间更为持久.说明滁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首要原因.在当前滁州市工业化与城市化非平衡发展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综合质量,对于保护耕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耕地占有数量及利用效率、土地资源构成、村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村落布局4个方面,研究岷江上游4个典型村落农业资源利用变化特点,认为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科技进步程度、民族文化和历史因素、制度政策、市场因子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是形成村落资源利用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9.
东江流域耕地资源较为丰富,但耕地质量差.土壤肥力的耗竭已严重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博罗县龙溪镇试验点为例,阐述了东江流域中低产水稻土的有机质状况,并就稻草在水稻上中的分地试验,研究和探讨稻草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稻秆还田是防治地力衰退、更新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耕地占有数量及利用效率、土地资源构成、村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村落布局4个方面,研究岷江上游4个典型村落农业资源利用变化特点,认为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科技进步程度、民族文化和历史因素、制度政策、市场因子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是形成村落资源利用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