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气API及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0年6月-2012年6月中国47个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逐日监测数据,分析中国近年空气质量,并分析其与气温、露点、降水、风及温度露点差(T-T d)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空气污染西北重、东南低;空气质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春季较高且变化幅度大,夏秋季节相对较低;主要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广西地区化学污染突出。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近年API值呈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年均82.75下降至2011年的66.1。分析API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发现降水对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明显;风在沿海地区能稀释空气污染,而在西北内陆这一作用不明显;API与气温、露点均呈负相关;而与二者之差所表征的空气干燥程度呈较高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乌鲁木齐市2002-2011年之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研究了API指数的变化特征,讨论了与气象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API指数在10 a中呈下降趋势,年变化系数为-3.2。大气质量良好率在59.1%~77.4%之间变化。API指数呈显著季节差异,冬季较高,夏季最低。API指数Ⅰ级天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布占总天数的9.34%~34.82%。Ⅲ级以上天数在冬季较高,达到82.97%。月均API指数与本站气压和相对湿度呈现正相关,与风速、气温、平均水汽压和日照时数呈现负相关。而季节平均API指数与气象要素有一致的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都有显著增大。API指数与气象要素在不同污染级别下,相关性变化较大。西北气流往往带来较低的API指数,而偏东气流往往伴随着污染日。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1-2012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日报数据,从月(或季、年)平均和空气污染等级2个角度出发,研究西北5省5城市(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和乌鲁木齐)API和空气污染状况比例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5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以Ⅱ级良为主,首要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在年、季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API值有趋于同步的下降变化趋势,污染(优良)天数呈现明显的下降(上升)趋势,大气污染呈现一定的"区域化"的特征。(2)5城市API指数变化规律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从多年API年均值来看,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较高,银川和西宁相对较低,且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宁空气质量状况不稳定,而西安和银川变化相对比较平缓。5城市的年变化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总体上夏秋季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冬春季。(3)5城市谱峰区间逐渐向低浓度范围偏移且天数逐渐增加,高浓度事件逐渐减少,各城市向低浓度转变的年份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依据许昌市2006至2015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许昌市空气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许昌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许昌市空气质量并没有明显好转,环境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PM10为首要污染物,污染负荷呈上升趋势;NO2的污染负荷呈不显著上升趋势;SO2的污染负荷呈下降趋势。污染物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污染程度最严重,春季次之,夏季最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2014年成都市PM2.5污染状况及其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了PM2.5的月平均浓度演变及不同空气质量等级的天数变化,采用SPSS软件对降雨、平均相对湿度、气温、风向和平均气压与PM2.5质量浓度进行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成都市1—12月PM2.5质量浓度呈"U"形分布,污染最严重在1月,污染程度最小是8月,全年有大半以上天数,空气质量等级为"良~优"。PM2.5质量浓度与各月降雨量,月平均气温存在较高的负相关性;PM2.5质量浓度与风向、平均相对湿度为较低显著性负相关。PM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压之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康博  刘强  赵强 《地球与环境》2020,48(2):161-170
为了解关中平原城市群PM2.5时空变化规律,利用2015~2018年国家空气质量检测平台发布的PM2.5实时监测数据,并用地统计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PM2.5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PM2.5污染总体呈向好趋势,PM2.5年均超标城市由11个减少到8个,年均浓度超标率显著下降。PM2.5污染主要出现在冬季,春秋季过渡,夏季PM2.5浓度季度均值、月均值都最低,PM2.5日均值曲线与月均值曲线大致趋势一致,呈单峰"脉冲型"变化;PM2.5污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异性和集聚性特征,表现出"临汾-咸阳"为轴的高污染区面积逐渐缩小,而以平凉、天水为中心的低污染区面积逐渐扩大的空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利用华北地区常规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以及环境质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地区1981~2017年冬季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能见度趋势变化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北京及其周边少部分区域的冬季平均能见度经历了上升过程,而其它区域冬季能见度变化趋势则相反,这种反相变化特征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局地差异关系密切;能见度的低频波动变化与冬季风强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见度的高频波动特征则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局地气象要素有关,在华北中部、南部,能见度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在华北北部,能见度同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并不显著,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以2001~2010年我国42个城市逐日空气污染指数、主要污染因子、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10 a我国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大气受燃煤影响较为严重,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因子,空气质量状况以优、良和轻微污染居多;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从年际变化看,空气质量表现出逐年好转趋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由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变差的趋势.对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局地污染和西北地区沙尘传输造成的自然降尘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物有制约关系,空气污染指数与降水量、风速、逆温线性相关;地形的空间差异影响着气象条件的分布,进而对空气质量的空间变化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年-2014年安阳市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采用Daniel趋势校验法对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确定主要污染物,探讨影响空气质量变化的因素,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综合治理措施.结果表明2005年-2014年安阳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60,属轻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10,其次为SO2,冬季污染较重,呈现尘污染与煤烟型污染特征;大气污染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西北工业区污染较重;总体上,综合污染指数、SO2、PM10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NO2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数据,对乌鲁木齐市2016年空气质量变化做趋势分析。利用乌鲁木齐市2016年同期气象要素,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气象要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PM_(2.5)、PM_(10)、SO_2、NO_2、CO的浓度全年变化趋势与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O_3的浓度变化趋势与AQI变化趋势完全相反;2)PM_(2.5)浓度与CO、气压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风速、气温和水气压与PM_(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了2007年-2012年山西省1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资料对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API指数累年平均值最大,长治市和忻州市最小;就年际变化而言,6年来,太原市API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他城市在2011年-201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空气质量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较好,冬季较差;各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以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太原市为例,探讨了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空气质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空气质量水平是以空气质量指数(API)来表征的,API的时空变化可以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过程。文章以苏州市2002~2007年各月API值为研究对象,将其构成一组时间序列,采用时间序列理论中的小波分析原理和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原理对这组API序列进行趋势的辨识和数值预测,结果表明(1)苏州市近年来的空气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并将稳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上;(2)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2,2,2)在拟合该地区API值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效果较好,能够较好的预测苏州市月空气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收集PM_(2.5)实时监控网提供的2015年春季宝鸡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实时数据,分析宝鸡市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的日均值和月均值浓度变化特征以及各污染物的负荷系数。结果表明: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月平均浓度3—5月呈下降趋势,但整体的空气质量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宝鸡市大气颗粒物呈区域性污染,各监测点之间的差距较小,而污染气体SO_2和NO_2具有点状污染特征;4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中,PM_(2.5)和PM_(10)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以上,但SO_2和NO_2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4市2007—2009年空气污染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国家环境保护部和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提供的2007—2009年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的分析,对2007—2009年陕西省4市(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指标和空气污染指数的月、年平均值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及横向、纵向比较。给出了4市近3a污染情况的统计数据及污染指数曲线图等,并从多方面分析造成其规律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广州市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广州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污染水平、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广州市PM10平均浓度为0.077mg/m^3,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得益于空气污染控制取得的成效,近5年来PM10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受气候因素影响,PM10污染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节较高,夏季节浓度较低;在空间分布上PM10污染呈现区域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湘江衡阳段水质污染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湘江衡阳段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松柏断面呈重金属污染且污染最为严重,枣子坪和站门前断面氮磷污染严重。运用单因子评价指数法计算出主要污染指标9年的污染指数,分析各污染指标的时间变化规律,并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变化的显著性,得出:9年来总磷、铅显著下降,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汞污染有弱下降趋势,砷污染呈不明显上升,镉有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气象因子对北京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小时观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一次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前后空气质量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气象因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大气污染呈"缓慢积累、快速清除"的时间变化特点,其中积累过程可持续多天,而清除过程只需数个小时。大气本底站点和城市站点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但本底站点的浓度峰值和污染程度明显低于城市站点。在污染积累阶段,风速明显偏小,初始风向为西南风,此后逐渐转为东北风,相对湿度逐渐增加,日最大混合层厚度则有所下降;而在污染快速清除阶段,气象要素的变化则相反,风速明显增大,风向多为西北风,相对湿度显著下降,日最大混合层厚度有明显抬升。检验了污染过程前后风速、相对湿度与PM2.5质量浓度间的相关关系,其中风速与PM2.5质量浓度呈指数相关,R2达到0.621 6,相对湿度与PM2.5质量浓度呈线性相关,R2达到0.809 7,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在大气污染过程中气象因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推动京津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采用2003—2012年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市API日报数据、气象数据、PM10、SO2、NO2年均浓度值,对比分析其大气污染特征、首要污染物及变化趋势。进一步结合已有环保政策及各市污染排放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及NOx排放量探讨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结果表明:近十年空气质量为天津(优于)>石家庄(优于)>北京,且API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规律(夏季低;春、冬季高),在显著性水平p<0.05时,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与API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Daniel趋势分析表明2003—2012年北京(PM10、SO2、NO2)、天津(PM10、SO2、NO2)、石家庄(PM10)三市空气质量指标呈好转趋势;石家庄市SO2、NO2年均浓度值有所下降,但趋势不明显;近十年北京、天津、石家庄首要污染物是PM10,实质上是PM2.5;今后控制SO2排放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大天然气及清洁能源对煤炭替代、提高能源效率,而不同城市控制NOx排放的工作重点不同,北京市重点在于治理交通污染源;天津、石家庄重点在于加大工业脱硝力度。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安徽省80站1955~2005年逐日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及合肥市能见度资料,采用t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日照时数年、季节、月的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美10年减少88.3h;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都存在明显的突变,且都变少。安徽省日照时数大致呈纬向分布,分布形式为北高南低;除淮北市外,其它各站的日照时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淮北的西部和江淮之间中部地区。能见度、大气水汽压、降水量、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与能见度的下降、大气水汽压的增加、年降水量和年雨日数的增加关系密切,而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减少无关。  相似文献   

20.
2006~2012年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06~2012年监测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SO2、NO2、O3和PM10浓度的年、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产生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7年来,珠三角地区SO2、NO2和PM10浓度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61.7%、17.4%和24.3%,O3浓度呈上升趋势,增幅为12.5%,总体而言,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湿季(4~9月)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干季(10月至翌年3月),各污染物浓度的月变化均呈双峰型,SO2、NO2和PM10峰值浓度出现在12月和3月,O3峰值浓度出现在10月和5月;SO2、NO2和PM10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广佛地区,O3浓度在外围郊区呈现高值,各部分地区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不一致,中部经济核心区一次污染物浓度下降趋势更为显著.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和政府治理是驱动一次污染逐年好转的主要因素,而政府对VOCs排放控制相对薄弱,VOCs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二次污染(尤其是O3污染)加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