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河流湖泊砷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14个省27处河流湖泊砷污染现状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河流湖泊砷污染严重,大部分水系中砷含量超过世界淡水砷背景值,最高达到1.9mg/L;水体表层底泥中砷含量范围为4.0~980.6mg/kg,44.5%的水体底泥属于中度及以上砷污染水平,矿业活动是导致砷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河流和湖泊中砷存在形态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砷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我国水系表层沉积物中的砷以残渣态为主。比较了6种水体除砷方法,认为土壤法处理云南砷污染地表水更符合廉价、高效的原位修复技术要求。认为未来应加强对沉积物中砷形态的研究,并对河流和湖泊等地表水中砷的迁移转化做出系统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2008年以来,云南阳宗海湖泊发生了砷污染,导致水体功能下降,对周边社会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阳宗海湖泊水环境、入湖河流、泉眼、周边工业源的砷监测分析以及地质环境状况的研究,弄清了阳宗海深水湖泊砷污染的水平、时空变化规律、污染来源解析,研究结果显示,其砷污染来源于阳宗海南岸地下多个上升出露泉眼。  相似文献   

3.
砷污染治理后阳宗海沉积物砷的分布与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后,大量的砷随絮凝剂沉积到沉积物中。通过测定阳宗海沉积物及其上覆水中的总砷,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砷的形态和稳定性,并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砷的污染状况,旨在评估用絮凝剂治理湖泊砷污染是否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砷含量在湖底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略有降低。沉积物中砷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地累积污染级别大部分为0级,潜在生态危害为Ⅰ级,沉积物砷污染程度相对较低,潜在生态危害风险小。各层沉积物中稳定性高的残渣态砷含量(14.12~18.38 mg/kg)及比例(93.47%~97.30%)均较高,因此,目前沉积物中砷稳定,不易溶出形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质颗粒物粒径与砷、铬含量的关系及其砷、铬的吸附特性与吸附贡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底质中砷污染十分严重,而铬污染程度较轻.在垂直方向上底质中砷的分布无明显差别,但铬的分布差异性显著.砷、铬含量随着污染底质颗粒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砷达到显著性水平.底质中砷、铬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2条贡献率曲线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为250~500 μm和710 μm~2 mm处.粒径500~710 μm处有一低谷,质量分数对铬吸附贡献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0.999.为了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组织人力物力清理河流底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黄河水体中砷的存在形式及其含量测定济南市环保科研所陈学伟,孙沁1引言颗粒物在河流、湖泊的环境质量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污染物的携带者,又可以沉降的形式成为污染物的藏身处所,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污染生物群落,或将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体。由于污染物一般都富...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通过对三岔河两支流水样、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河流水质、底质中砷污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支流水质砷浓度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且花石头河远高于天生桥河,前者是后者的6倍,其差异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花石头河水质砷浓度是丰水期高于平水期;天生桥河砷浓度是丰水期低于平水期。两支流水质砷浓度丰水期波动大,平水期则趋于平稳。在丰水期的前期,两支流底质砷的浓度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到丰水期的后期河流底质砷浓度接近于平水期底质砷的浓度。研究还表明,花石头河底质砷对水质中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天生桥河,底质砷浓度对水质砷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矿区河流沉积物是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载体。研究了某含砷矿区河段沉积物砷含量分布、赋存形态及粒径对沉积物中砷水力传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矿区河流沉积物中砷污染问题突出;沉积物颗粒大小不仅影响砷在沉积物组分中的分配与赋存形态,还会影响水环境中砷的传输。在矿区上游和中上游河段,沉积物均以粗砂、中砂组分为主,上游河段沉积物中砷含量为18.53 mg/kg,主要来源于原生矿物,以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稳定形式存在。中上游河段沉积物中砷含量达到3492 mg/kg,主要来源于采矿活动导致矿石中砷的氧化溶出和部分原生矿物,粗砂、中砂组分(73.90%)中砷以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总砷含量的83.71%和83.82%,细砂、极细砂、粉砂中砷主要以专性吸附态和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存在,分别占总砷含量的58.72%、58.51%和73.10%。在距离矿区2,4 km处的中游、下游河段沉积物砷含量仍有371,247 mg/kg,以细砂、极细砂、粉砂为主,其中专性吸附态和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是主要形态;沉积物<0.25 mm(细砂、极细砂、粉砂)组分中砷含量是粗砂组分的1.5倍,<0.25 mm细颗粒沉积物对砷的水力传输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加强废弃含砷矿区河流生态治理和水土保持,防止细泥沙入水;同时,加强下游河段沉积物生态疏浚和修复治理,防止沉积物中砷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8.
通过总结大沙河砷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与监测工作,指出砷污染事故发生后,应迅速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机构,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采取正确的水体污染处理技术方法和实施方案,同时开展相关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河流底泥及作物的应急监测,为处理措施的制定提供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监测数据,可有效地控制砷污染的进一步扩散,达到降低砷污染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悬移质在河流的砷以及重金属转化迁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因此,研究悬移质吸附的影响因素,对确定河流中砷以及重金属污染状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分别从温度、含沙量、水体、pH值、悬移质中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对悬移质中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部分的验证了前人对悬移质吸附影响因素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砷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引起的砷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砷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砷的毒性与其存在形态紧密相关。砷污染的治理方法较多,有物理吸附、离子交换、化学反应等,但治理效果较差,效率低下。近年来抗砷微生物的提出,为降低或移除砷的毒性提供了更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思路。为进一步探讨抗砷微生物在砷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前景,该文就生态环境中的砷污染现状、抗砷微生物的分类与转化机制、抗砷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中国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现状,并为水体重金属的治理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对地表水体重金属来源、中国各地区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状况、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风险及趋势分析和防治对策这五个方面进行综述.道路雨水径流的无处理排放易造成地表水体重金属的污染;中国许多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体都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不同地区污染来源不同,外源污染物输入是重要因素;致癌物镉、铬和砷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要远远大于非致癌物.  相似文献   

12.
阳宗海是我国云南省第三大高原湖泊,2008年6月发现被砷污染,水质从Ⅱ类下降到劣Ⅴ类.由于阳宗海面积有31km2,蓄水量6.04亿m3,不可能实施传统除砷絮凝法中的预氧化及调p H值等操作,试验研究了直接对阳宗海砷污染湖水雾化喷洒Fe Cl3溶液除砷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对于p H 8.6的50 L湖水,Fe Cl3用量为1.62~3.20 mg·L-1即可达到95.1%~96.7%的除砷率.在除砷反应中,湖水的p H值稳定不变,湖中鱼类的生存不受影响,且反应生成的沉淀物在954 d后于湖水中仍稳定存在,检测不出砷.在现场1万m3和25万m3湖水中的扩大试验也取得了良好的除砷效果,为大型湖泊水体减污治理提供了典型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13.
浅谈砷污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冶炼,煤炭燃烧过程中向环境排出大量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介绍了砷的污染来源,转移过程和对人体危害的机理,提醒人们注意砷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燃煤砷污染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外煤燃烧过程中砷的污染及其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概括了煤燃烧过程中砷的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分析煤中砷的赋存状态、燃烧过程的转化形态、固砷剂对煤中砷的作用和砷在飞灰中的富集状况,讨论燃前洗煤、燃煤固砷、烟气除尘技术减少煤中砷污染排放的研究现状及可行性;根据洁净煤技术应用现状讨论了动力配煤技术在高砷煤砷污染防治中的积极意义。指出加强对煤中砷的释放、控制理论及实用技术的研究,减少砷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土壤和沉积物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含量(283.5 mg/kg)远高于非工矿区,主要受影响区分布在刁江及大环江流域。为了控制环境风险,建议开展主要水系沉积物砷污染详查,加强南丹及周边区域污染防控和污染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16.
砷的污染、检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化学污染物中,砷是最常见、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砷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为了更好地评价砷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介绍了砷污染的来源、对人体的危害、标准的检测方法和目前砷污染治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原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探寻底泥砷含量及砷形态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采集云南省阳宗海东、西、南、北岸湖滨湿地底泥样品,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丰富度特征,探讨了不同砷形态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底泥砷含量对微生物丰富度影响显著,砷含量高的南岸区域微生物的丰富度较高,OTU为1286~1473.而砷含量较低的西岸区域微生物丰富度也随之较低,OTU为693~1339.阳宗海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主要优势类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15.6%~59.6%)、Chloroflexi(绿弯菌门,10.1%~44.9%)及少量的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底泥中砷形态主要以残渣态砷(F5)和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F3)为主,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F3)对底泥微生物类群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底泥中生物有效态砷(非专性吸附态砷+专性吸附态砷+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占到19.3%~58.6%,存在环境释放风险.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砷污染高原湖泊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为湖泊砷污染防治提供微生物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砷作为一种高毒物质早已众所周知,尤其是砷氧化物和一些盐类,对神经、心、肝、肾和消化道均有严重毒性。近年来发现,砷与癌症密切相关,尤其是饮水砷污染诱发癌症已引起环境学家和医学界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环境保护署毒理学家约瑟夫·布朗博士调查发现,当前饮用水砷污染程度远较预料的严重,饮水中砷含量达50ppb时,癌症患病率高达1%。严重威胁人类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集阳宗海表层水样、上覆水水样和表层沉积物,测定水体砷含量和沉积物砷形态的组成,探讨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后表层水、上覆水和沉积物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阳宗海表层水中高砷区域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平均浓度为18.46μg/L;上覆水中高砷区只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上覆水总砷平均浓度为25.39μg/L;除春季表层水总砷浓度高于上覆水,其他三个季节表层水和上覆水总砷浓度差异不大,平均浓度为35μg/L。水体总砷浓度为春季含量最低,沉积物总砷春季含量最高。阳宗海表层沉积物砷平均浓度为24.13mg/kg,主要以残渣态砷为主,离子态砷、碳酸盐结合态砷和铁锰结合态砷含量很低。综上所述,阳宗海经过治理后,目前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砷浓度逐渐下降,生态风险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0.
金矿的开采和冶炼过程会对矿区河流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对采集的山东省招远界河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河道的表层沉积样品,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砷的赋存形态;采用搅拌式直流反应器(stirred-flow reactor)进行模拟淋洗实验,研究了沉积物中砷的动力学释放过程。结果表明:沉积物存在严重的砷污染,总砷的含量在778~3 389 mg/kg之间。其中弱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含量分别占2.6%~9.8%,18%~79%,2.4%~7.1%,8.7%~75%,赋存形态分布主要受铁锰氧化物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 H等地球化学性质控制。在0.01 mol/L的Ca(NO_3)_2溶液淋洗420 min后,4种沉积物中砷的总释放量在8.3~99.7 mg/kg之间,占总砷含量的0.9%~3.7%。砷释放的最高浓度为29.7~468μg/L,与总砷含量趋势一致。砷的淋出浓度随着淋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淋洗过程前200 min砷浓度的降低比较明显。分别在90 min和270 min设置了2次间歇,过后淋出液中砷浓度明显升高。可以看出,砷的释放是一个受时间控制的动力学过程,释放速率取决于沉积物的表面性质和砷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