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的4个主要因素,包括泥石流强度、泥石流发生时间、风险人口脆弱性和泥石流警报时间.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将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风险定义为一次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与其可能造成的潜在死亡人数的乘积,初步建立了泥石流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价模型.根据2003年四川省两次泥石流灾害的有限数据,评估了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风险,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有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风险人口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灾害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关键是评价不确定性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它对人类依存的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后果,评价步骤包括4个部分:受体分析、风险源的概率分析、暴露和脆弱性评价、风险表征。以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评价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和生态环境损失,并按照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和生态环境损失大小对未来10县市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排序。综合考虑2个评价结果,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生态环境风险较高,安县、青川县、什邡市生态环境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矿井安全评价中的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矿井灾害系统危险评价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了煤矿灾害系统的结构特点,针对矿井灾害系统这样一个过程性本质模糊的灾害发生环境,提出了危险程度的模糊风险度量理论和基于此理论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对不同灾害事故后果相关性计算方法。还论述了全矿与其各组成部分的危险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更加系统地识别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解决不同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存在非一致性的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度(SD)概念的组合评价方法。以灾害危险性、经济社会易损性和城市设防为准则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6种单一方法进行基础评价得出单一评价结果;运用向量夹角余弦和Euclidean距离分别计算不同方法评价结果的相似度矩阵和差异度矩阵,构建融合相似度和差异度的SD组合评价模型,并评价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综合灾害风险。结果表明:SD模型能克服不同单一评价结果非一致性的问题,体现横向求同、纵向求异的组合新思想,使城市综合风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为深度识别城市综合灾害风险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区域定量风险评价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区域风险评价的特点,给出区域定量风险评价的定义;提出区域定量风险评价的模式;基于事故后果分析方法和灰关联度理论,提出分析项目间风险关联性大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风险关联度计算结果利用曲线进行圆滑处理,将其关联性大小分为4级;在确定不同风险关联度级别的同时,还可以精确反映出同一级别之间及相邻级别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水平。通过对沈阳化工园区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效果。风险关联性理论在园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枢纽灾害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复杂性特征。为了评价轨道交通枢纽灾害风险,对轨道交通枢纽运营灾害的进行了调研,应用事故树法对轨道交通枢纽进行了灾害识别;基于物元理论,分析了灾害事件影响后果并协同考虑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建立轨道交通枢纽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确定致灾因子的风险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致灾因子权重系数,运用加权平均的原则确定典型灾害风险等级,并应用灾害链理论对灾害风险等级进行修正。最后以实例分析的方式证明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城市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如何确定城市灾害总体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亟需探讨。本文在分析城市常见四大类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社会安全灾害)的基础之上,进行城市灾害评估流程的介绍,包括灾害识别、灾害分析、灾害评价、提出对策措施,从而为城市灾害的总体等级的确定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以青岛市统计局相关资料为依据,对青岛市的城市灾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判断施工现场在突降暴雨情况下的安全状态,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Bayesian Best Worst Method, BBWM)和云模型方法,提出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模型,以确定施工现场在遭受暴雨灾害时的风险等级。该模型利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和灾害系统理论,在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4方面的基础上,构建18个风险因素的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某施工现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施工现场的减灾能力抵御性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做好现场减灾应对措施对灾害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案例项目的评价结果处于一般风险状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帮助决策者在发生灾害事件时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提出城轨系统灾害事件集的提取方法;基于城轨事故历史数据,通过共现矩阵的构造和Jaccard指数的计算,构建灾害链有向网络模型;然后,针对给出的灾害链网络,结合复杂网络统计指标,定量评价其节点和边的重要程度。利用历史事故数据,验证模型和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灾害链网络模型能客观反映灾害事件间的传播关系;网络的边和节点的重要度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不同单一方法在评价综合灾害风险方面存在的结果不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排序值和评价值双重组合的评价方法。首先,选用7种典型单一方法评价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综合灾害风险,得出各方法的评价结果,并据此对城市综合灾害风险进行基础评价;然后,以KENDALL协和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综合支持度系数为一致性检验标准,计算各单一评价法间的密切相关程度;其次,运用双重组合评价模型对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并反复检验;最后,得出高度协调一致的综合灾害风险排序值和评价值。结果表明:双重组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评估过程中的随机偏差和系统误差,得出高度收敛性和可信性的风险评价值和排序值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拓和组合赋权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拓学物元理论,结合层次分析主观赋权法与灰色关联度客观赋权法,对评价因子进行组合赋权,避免单一赋权方法的片面性,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影响泥石流危险性的因子有很多,通过现场实际调查,选取一次泥石流最大冲出量、发生频率、24 h最大降雨量等8个因子对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运用该模型对卡拉地区7条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此方法可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提出一种基于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以及社区应急能力4方面因素的城市灾害(地震)风险评估体系。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和AHP法给出了一种可行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基于给出的风险度量化公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可以对城市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模糊隶属度函数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使指标间具有可比性。AHP法可有效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基于风险度计算公式的灾害风险度综合评估指数,使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化工储罐区空袭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化工储罐区及其遭空袭次生灾害的特点,以空袭次生灾害的影响范围作为危险性评价的标准,对化工储罐区的空袭次生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指出储罐遭空袭后的3种毁伤方式;给出储罐遭空袭发生的次生灾害及其扩散的形式与后果;阐述了化工储罐区空袭次生灾害的成灾机理;分别提出热辐射伤害、冲击波伤害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的危险性评价方法。以池火灾为例,建立了池火灾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论述了池火灾危险性评价的具体流程,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笔者认为,化工储罐区遭空袭后的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化工园区、石化厂、危化品仓库等突发安全事故产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究尾矿坝溃决后特有泥石流运移规律,掌握坝体破坏前至溃坝结束全流程发展状态,依托广东省某案例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方法的GDEM-PDyna软件构建泥石流类流体下泄演化数值模型,开展尾矿坝溃决演化分析,动态模拟尾矿库溃决过程中泥砂运动规律及淹没范围,并与MIKE 21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坝溃决后,泥石流类流体流速升高、持续时间较短且尾砂流量发展迅速,2种模拟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溃坝后坝基位置下泄流量变化与下游敏感点溃坝淹没深度变化情况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尾矿库下游重点区域灾害评估提供量化支撑,可有效提高尾矿坝溃决后灾害影响评估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发现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都是针对特定领域危险源的评价,而对于风险管理中亟需的评价具体危险源的风险可接受水平的通用方法却很少涉及,即使有也尚处于定性或半定量研究阶段,这对于其后续步骤风险缓解措施的实施,以及安全预警信息的生成都有着极大局限性。鉴于此,提出了针对具体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的定量方法。首先结合里森模型对风险及其二重属性(可能性与严重性)的含义和归属进行明确界定,然后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风险的二重属性进行定量,其中在对严重性属性定量时引入了事件树的方法,最终得到量化的风险值。最后,用一个风险评价实例说明了这种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的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presents a refined way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ird party interference on risk that is posed on people by transmission pipelines for natural gas. The main focus is set on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risk. Us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 presented study combines the knowledge from relevant risk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s, physical consequences of hazardous events, existing history databases of hazardous event frequencies and urban planning. A quantitative boundary between two most populated types of area was established. A flexible risk coefficient was determined for a suburban type of populated area that is dependent on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Consequently, a new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a hazard distance from the pipeline and area boundaries for calculation of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was presented. This differs from the established methods described in some guidelines, but is based on results of applied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The final result is mor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risk levels in suburban areas. Described methods may serve as a supplement to the existing models for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n pipelines used in natural gas transportation and may be used by pipeline operators as well as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城市公共安全关键影响因素,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研究区域小、影响因素单一、评估方法主观性强、对策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基于风险评估基础理论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结果表明:构建的“灾害严重性-风险应对能力”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因子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判别城市公共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影响武汉市公共安全的4大关键影响因子为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事故灾害、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2010—2017年间武汉市公共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对武汉市公共安全水平提升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城市面临的地震灾害风险,笔者在充分考虑地震灾害风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网格的划分原则,分析并总结与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相关的工程易损性分析方法,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人员死亡数量和经济损失为标度的地震灾害风险计算方法,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提供依据。以厦门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分为例进行了风险区划网格划分,并计算了不同网格的地震灾害风险,找出了厦门市地震风险严重的区域,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防灾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综合考虑热辐射、爆炸冲击波和爆炸碎片引发不同类型目标装置的连锁破坏效应,建立了基于连锁效应的化工储罐区火灾爆炸定量风险评价流程.结合实例分析,证明了装置之间的连锁效应已经成为影响装置本身及区域整体风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