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了多氯联苯(PCBs)生物修复过程中影响因素和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PCBs厌氧脱氯,好氧降解、真菌对PCBs降解、表面活性剂对PCBs降解的促进及抑制机理,以及完全矿化PCBs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提出了今后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2.
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的生物修复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多氯联苯 (PCBs)生物修复过程中影响因素和机理的研究进展 ,重点讨论了PCBs厌氧脱氯 ,好氧降解、真菌对PCBs降解、表面活性剂对PCBs降解的促进及抑制机理 ,以及完全矿化PCBs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提出了今后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3.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总汞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原子吸收法测汞是一种灵敏度高、干扰较少、准确快速的分析方法,虽然目前对冷原子吸收法测汞的报道不少,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至今未见文献系统报道。本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测汞的最佳条件。同时,本文对土壤和沉积物试样的预处理也进行了探讨,采用HNO_3—HClO_4—HF体系高压密闭消解法进行消解,并与常规的H_2SO_4-HNO_3-KMnO_4常压消解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重现性好,精密度、准确度均令人满意,样品回收率在95%~101%;而后者重现性相对较差,回收率在90%~110%。虽然采用别的体系高压密闭消解法消解底质样品测定汞已有报道,但由于HNO_3-HClO_4-HF介质高压加热消解法在土壤和沉积物中测定Cr、Cu、Mn、Ni、Pb、Zn等重金属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这样在测定汞及其他重金属元素时,预处  相似文献   

4.
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模型(小鼠、猪、兔子等);总结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几种体外方法,包括模拟人类肠胃消化(PBET、SBRC、UBM等)和底栖生物消化;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提出了未来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重金属生态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压溶样法在土壤和沉积物消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高压溶样在土壤及沉积物消解中的应用。将试样置于聚四氟乙烯高压溶样罐中,加入消解波,密闭容器,在160℃加热4小时。冷却后将消解液在电热板上蒸至近于,用0.5%HNO_3定容待测。比较了硝酸—高氯酸—氢氟酸、硝酸—高氯酸、硝酸和王水—高氯酸四种消解液的高压溶样效果,以硝酸—高氯酸—氢氟酸消解为最佳。用该法消解、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土壤和沉积物参考样的Cr、Cu、Mn、Ni、Ph和Zn结果与参考值符合很好,平均标准偏差小于5%。高压溶样消解土壤及沉积物试样,分解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消解方法。  相似文献   

6.
常安刚  朱振东  张祯 《环境工程学报》2023,17(11):3738-3743
为解决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的汞、砷前处理中的一些问题,如耗时长、清洗流程复杂及汞污染等,建立了一种基于王水石墨密封消解体系的前处理新方法,结合原子荧光可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Hg和As的测定。在最优条件下,2种重金属元素测定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低的相对误差 (Hg, -9.3%~9.3%; As,-7.0%~5.1%) ,较高的加标回收率 (Hg, 93.2%~104.5%; As, 95.9%~103.5%) 。此外,本方法相关性能指标均优于现行标准方法,具有稳定性好、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等优点。更重要的是,本方法因采用成本低廉的一次性塑料管,无需消解管清洗,避免了汞的污染。而且,消解过程无需其它操作,消解液用量少,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汞污染等优点,可用于大通量土壤和沉积物Hg、As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8.
在对沉积物的修复技术中,原位覆盖技术能够降低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污染物对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能够减少污染物向下游的迁移.在本研究中,将活性炭添加到受HCHs、DDTs污染的沉积物中,考察了活性炭剂量、粒径以及活性炭与沉积物接触的方式对HCHs、DDTs水相平衡浓度的影响,及对半渗透膜(SPMD)吸...  相似文献   

9.
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更为严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基于该领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文与专利,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项目、计划和法规等信息,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论文/专利发文量阶段变化、技术研究的首篇报道年、专利景观图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总体水平存在10~15年的差距,在产业化领域更为突出。提出了在兼顾系统集成与技术原创的条件下,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重点研发技术,为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布局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并对造成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文中讨论了:1)京津唐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背景含量;2)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的关系;3)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水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生物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两方面概述了土壤及沉积物中多氯代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几种形式及与其它修复技术的结合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大宝山矿区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铁龙拦泥坝至凉桥河段水体中溶解态的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应用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发现,水体中非致癌物通过饮水途径所导致平均个人年风险排列顺序是Cu〉Pb〉Zn,最大值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2.14×10-7 a-1和4.13×10-7 a-1,小于国际防辐射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平均个人年风险5.0×10-5a-1。致癌物Cd的平均个人年风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是3.52×10-4 a-1和4.53×10-4 a-1,大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同时也大于非致癌物3~4个数量级。另外,通过对枯水期沉积物的重金属总量分析,发现凉桥槽对坑支流受水体pH的影响,导致其沉积物重金属的浓度最高。根据Long和Macdonald利用生物效应数据库法建立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发现除冷水泾外,其他采样点的平均效应中值指数(mERMQ)值都大于1.5,可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对当地底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随着环境演化和生物循环,遍布于环境的各要素中,其含量和组成随时空和要素而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水环境中,沉积物是水体集水区表生作  相似文献   

15.
阳宗海沉积物中磷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絮凝剂(FeCl3)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过程中,水体中的磷被大量沉积进入底泥,弄清其是否会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发生反溶形成二次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模拟泥-水界面pH变化、物理扰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旨在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中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宗海水体在目前这种磷浓度下,底泥的磷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溶出再次造成水体磷污染,当暴露在清洁水条件下时磷的释放率会增加;这种由于絮凝剂吸附沉淀到湖底的磷,在上覆水pH增加0.5时底泥磷解吸附释放速率增加;每年秋季湖泊上下层水的交换活动会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季节性升高,形成不可忽视的磷内源。而夏季水温分层导致湖泊底部厌氧,使厌氧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中硫化物大部分是沉积物间隙水中硫酸根,在沉积物中去磺弧菌属(Dseul-fovibrio)细菌的媒介下,氧化有机物后的产物;另一部分为沉积有机硫还原的结果。因此,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的多寡可以推测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7.
样品经充分磨碎后,准确称取少量用去离子水稀释成一定体积。在搅拌状况下,吸取20μl泥液于石墨炉,用塞曼效应扣除背景吸收值进行直接测定。这是一种快速、无污梨的测定方法。用本法测定河流沉积物标准物质(81—101~#)所得结果与标准值一致,变异系数小于5%。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潮间带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渤海湾潮间带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浓度,探讨了OCPs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柱状沉积物测年结果,研究了该区域OCPs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中OCPs为78.51~172.10 ng/g(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112.92 ng/g;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七氯的检出率和残留量均较高,其中HCHs为8.08~56.33 ng/g,平均值为26.35 ng/g;DDTs为5.18~45.02 ng/g,平均值为28.25 ng/g;七氯为10.15~77.16 ng/g,平均值为48.33 ng/g。该区域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OCPs,70年代达到最高峰。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可能存在着DDTs类物质的输入。  相似文献   

19.
对汪洋沟6个样点沉积物样品的总氮含量以及沉积物中NH4+-N的释放动力学特征、释放潜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汪洋沟沉积物中总氮含量在0.368~2.036 g/kg之间,平均值为1.037 g/kg。NH4+-N最大释放量在0.258~0.705 g/kg之间,释放主要集中在0~5 min内,约占最大释放量的79%~84%;随后释放速率逐渐放缓,到120 min后基本达到释放平衡。运用无限稀释法对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进行测定表明,汪洋沟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在0.351~0.706 g/kg之间,在水土质量比约为2 500时,NH4+-N释放量达到最大,随后释放逐渐趋于平衡。汪洋沟沉积物NH4+-N释放潜能及最大释放量与总氮含量呈正相关。汪洋沟沉积物中总氮含量与NH4+-N释放潜能低于洱海,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近,汪洋沟沉积物氨氮释放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了2种沉积物粒径(35 μm和130 μm)及底床微地形对沉积物中内源溶解性有机磷释放的影响。选取某浅水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工污染溶解性有机磷,利用室内循环直流水槽顶盖驱动流模拟风生流,考察静态和风生流作用下,不同粒径沉积物及底床微地形对溶解性有机磷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 cm·s-1及38 cm·s-1 2种驱动流速条件下,35 μm粒径沉积物实验组中沉积物有机磷释放速率均大于130 μm实验组。对于35 μm粒径沉积物实验组,在20 cm·s-1驱动水流扰动下,沉积物有机磷的平衡释放量为0.44 mg·L-1,在38 cm·s-1驱动水流扰动下为0.49 mg·L-1;对于130 μm粒径沉积物实验组,在20 cm·s-1和38 cm·s-1 2种扰动下的沉积物有机磷平衡释放量分别为0.29 mg·L-1、0.30 mg·L-1;驱动流速的提高促使达到平衡状态时的释放量提高,小粒径沉积物,提高驱动流速更利于平衡释放量的提高,且高驱动流速缩短达到释放平衡所需的时间。在底床微地形(对地形的描述采用y=0.1sin2πx)实验中发现,静态条件下,波峰处上覆水有机磷浓度首先逐渐降低至0.18 mg·L-1,其后升高至0.40 mg·L-1并达到平衡,而波谷处则不断上升至极大值0.87 mg·L-1,其后下降至0.77 mg·L-1并达到平衡;而在20 cm·s-1的驱动水流扰动下,波峰波谷处上覆水有机磷浓度变化较为一致,均逐渐增长至极大值0.39 mg·L-1和0.45 mg·L-1后达到平衡状态。此外,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波谷处上覆水中有机磷含量始终高于波峰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