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地区石油类污染物的径流污染模拟及模型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土壤石油污染负荷为721-16060mg/kg、暴雨强度为 0.5-1.70mm/min的条件下进行了室内径流污染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壤石油污染负荷的提高,产流量与释放至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均增大,但产沙量降低;随暴雨强度的增大,产流、产沙、产污的强度均提高.试验条件下释放于水中的石油污染物浓度可高达1.56-15.6mg/L,由此进一步表明,暴雨径流对水体造成的石油污染不可轻视.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径流污染过程的稳态产流、产沙、产污模型;应用该组模型对土壤石油污染负荷为 7050mg/kg和不同雨强下的径流污染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试验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荆马河位于徐州市东北部,发源于徐州市九里山南坡,流径徐州市化工区,在京抗运河(徐州市段)的荆山桥遗址处流入运河,全长10.8公里,集水面积很小,主要为排污河道。荆马河每日接纳百余家工厂的工业废水和少量生活污水十万余方,污染非常严重。荆马河水流入运河,对运河水体造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北油区的走访和抽样调查,了解石油开采对水体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陕北大部分地区的水体污染程度较轻,可用于农作物的灌溉,仅少部分地区水体污染较重不能用于灌溉,采油污水都远远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必须经过处理方可排放.  相似文献   

4.
海洋石油污染与测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对海洋环境中的石油烃来源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主要来源是油轮和航运,约占石油年入海量的46%左右。还讨论了石油入海后的风化,降解和归宿问题。论述了测定烃不同方法的原理以及结果表达的差异性。并对我国海洋石油污染监测的问题和现状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沉积学原理和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性及国际上新发展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与多变量图表示法——脸谱图相结合,对本溪市区段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不同重金属的积累程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研究。本研究的特点在于从脸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各河段不同重金属的地积累程度和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太子河本溪市区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是严重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7.
海滩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探讨了油污染海滩的生物修复技术,以及适合采用该技术的海岸线类型。主要内容有:生物修复常用的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及在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各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及最新研究动态。文章认为,溢油生物修复的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生物修复技术应是多种方法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是一种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的处理技术。本文提供了以下的相关信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该技术的局限性、推动力和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区雨水管道沉积物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北京市城区部分排水管道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监测西城区上游、下游雨水管道检查井断面径流中的污染物,研究管道沉积物在次降雨条件下的冲刷释放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在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中,雨水管道沉积物的冲刷释放作用对管道出流的污染贡献不可忽视.对于本研究所选取的雨水管道,其中84 m管道中沉积物次降雨(2010年7月9日)过程中对径流出流的污染负荷贡献率分别为:TN(总氮)8.5%、TP(总磷)8.2%、COD 18.3%、SS(悬浮颗粒物)7.7%;295 m管道中沉积物次降雨过程中(2010年8月4日)的污染负荷贡献率为:TN(总氮)23.12%、TP(总磷)30.01%、COD 33.78%、SS(悬浮颗粒物)31.89%.因此,为保证城市水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明确雨水管道沉积物冲刷释放的量对径流总量的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概述了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群组成,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河流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与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延河沉积物和采油废水为对象 ,实验研究了河流沉淀物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以及污染沉积物中该类污染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 ,当河流沉积物浓度在 2 0~ 2 0 0kg/m3,排放废水含油浓度为 1 55 7mg/L时 ,水相中石油的吸附平衡浓度可高达 70~ 5mg/L ;实验条件下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在水相中的平衡释放浓度为 1 0mg/L左右 ;相同污染负荷下 ,含油废水直接排放 (吸附后 )对河流水质造成的污染要比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的释放产生的污染更为严重 ,不过后者污染的作用周期要比前者长得多。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中研究了内蒙古段黄河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并探讨吸附反应的可逆性。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反应符合Langumuir等温吸附模型,得出春季最大吸附量为416.67~909.10 mg/kg,秋季为714.29~2 000.00 mg/kg,与沉积物TN、TP、CEC及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平均为1.61 mg/L;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行为属于不可逆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沈抚灌区上游指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了停灌十多年来土壤中石油烃污染残留状况;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采样区域的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现状,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绘制了采样区的单项污染指数分布图。结果表明:采样区域石油烃存在残留和污染现象,按照单项污染指数评价,60%的行政村土壤属于高污染级以上。按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80%的行政村土壤属于重污染级。污染指数分布图显示,离主干灌渠的源头越近,污染越严重。对于土壤石油烃修复效果,旱田作业要好于水田作业。  相似文献   

14.
桂林沉积物酸可挥发硫和同步提取金属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桂林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 (AVS)与同步提取的重金属 (SEM) ,研究了桂林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随深度的变化特征 ,并用 [SEM] [AVS]方法对桂林地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徽大王洞各采样点水质的分析,揭示大王洞地下水化学组成,进而揭示地下河水的物质来源及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地下河水中Ca2+、Mg2+、HCO3-主要来自碳酸盐岩的溶解,土壤和岩石的元素通过岩溶地球化学过程向水中迁移致使水中存在大量元素,Ca2+在阳离子中占主导地位,HCO3-在阴离子中占主导地位,K+、Na+、NO3-、SO42-、Cl-浓度较高,明显受到人为污染影响,Ca2+与HCO3-,EC与TDS、Ca2+、HCO3-,Na+与SO42-、Cl-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整个地下河水主要由洞外水、支流水、滴水汇聚而成,洞外水、支流水、滴水对地下河水的贡献量约为62%、23%、15%。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上流式沸石曝气生物滤池(ZBAF)处理城市纳污河水,研究其挂膜启动过程,以及对有机物、NH3-N、SS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1~24℃条件下,气水比对NH3-N的去除要比对COD和SS的去除影响大得多;当水力负荷为1.2m3/(m2.h),曝气量为3∶1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滤池填料高度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大部分有机物在进水端40cm厚的填料层内得到降解,而氨氮的硝化主要集中在上层填料层内。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影响沉积物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量及吸附形态的各种因素,采集了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样品,进行汞的吸附实验.发现pH值和Na+浓度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pH=6时,汞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在低的离子浓度范围内,吸附量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Na+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吸附量反而降低。通过对吸附数据的拟和发现,Freundlich方程更适于描述汞在底泥中的吸附过程,而Langmuir方程更适于描述汞在生物膜中的吸附过程。外加汞源后,生物膜所转化的气态汞和有机质结合态汞含量较高,而底泥中的有机质结合态的汞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18.
底泥污染是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世界范围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介绍了河流底泥重金属主要以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形态存在,讨论了pH、氧化还原电位(Eh)、温度、盐度等因素对底泥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综合比较了清淤底泥处理的不同方法,提出控制清淤底泥重金属迁移的首选工艺为黏土物质钝化/稳定化。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近代河床下伏地层的成因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层分析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河南台前至山东位山河段近代河床下伏的三层地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上部黄色砂壤土层系1855a黄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后黄河新近冲洪积沉积物;中部黑色粘土层为湖积沉积物;下部黄色壤土层系古黄河冲洪积沉积物。在此基础上还对黄河近代河床下伏的三层地层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各个地层的干密度、比重、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开展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参数下超声萃取法对土壤中总石油烃(TPH)的提取效率,并对比了超声萃取法、超声-索氏萃取法及传统索氏萃取法对不同原油污染土壤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超声萃取法的最优工作参数为20 m L二氯甲烷,超声10 min,4000 r/min离心10 min,萃取4次。3种提取方法中,超声萃取法对石油烃平均回收率最高,为100.95%,而传统的索氏萃取法最低,仅为94.54%。可见,超声萃取法操作简单,效率高,可广泛用于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的提取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