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跌水曝气是降低分散式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最佳选择之一,为优化跌水曝气充氧效率,作者设计了一套适于分散式污水工艺的跌水曝气装置,并对其进行充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跌水高度和流量范围内,装置充氧效率与跌水高度、流量成正比;装置设有跌水紊流穿孔板明显比无跌水紊流穿孔板充氧性能高,穿孔板孔径为5 mm时充氧效率最高;试验分别得到了有无跌水紊流穿孔板条件下氧的总转移系数经验公式;污水充氧性能试验表明,充氧效率与进水COD浓度成反比,随着COD浓度的升高,氧总转移修正系数α降低,且随跌水高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增长率较为缓慢。跌水曝气装置可用于地形有落差的村镇污水处理工艺而降低机械曝气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本文在分析生猪屠宰污水的来源及水质特点基础上,对比各种污水处理的好氧和厌氧的方法与措施,提出将“两级沉淀+两段曝气”工艺应用到小型屠宰场污水处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采用气提技术实现回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升液管浸没深度和气量对回流量的影响,计算并校核了效率系数η,同时对比了装置不同安装形式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浸没深度和气量的增加,回流量逐渐增大,但气量的增加会对空气利用率产生不利影响。在试验条件下,效率系数η取值为0. 21~0. 60,且与浸没深度h、提升流量Q和空气用量W均呈负相关。相比地上装置,地埋装置具有更佳的保温效果和恒温稳定性,特别是在气温低于0℃的冬季,地埋装置具有明显的保温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一体化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重点讨论了实现一体化氧化沟的关键泥水分离技术,充氧试验结果和氧化沟沟内阻力损失以及曝气机的输入功率核算,对于一体化氧化沟的设计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厌氧—好氧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生产运行、取样监测的情况。结果表明生活污水通过厌氧-好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11.
依据我国村镇污水处理的技术要求及村镇污水水质、水量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一体化装置。该装置采用活性污泥法与厌氧/缺氧相结合,并运用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集好氧、缺氧、厌氧于同一反应池。通过模拟村镇污水的运行,研究了新型一体化装置曝气/搅拌交替运行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 h,当曝气/搅拌交替运行的循环周期和时间比例分别为120 min和40∶80条件下,装置能同时实现对COD、TN、TP的去除,C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84.3%、77.4%,且出水水质保持稳定,出水COD、TN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水TP达到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体化生物反应器-消毒工艺处理大庆地区某医院污水,处理效果良好且工艺运行稳定。介绍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工艺的调试及运行。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氨氮、SS分别低于50,10,15 mg/L,均满足设计要求,地埋式一体化生物反应器适合高寒地区医院等行业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3.
14.
BSBR是将SBR法和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它集SBR与接触氧化法两者优点于一身,对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以BOD5、NH3-N为指标,以曝气时间和pH值为变量,确定B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最佳曝气时间为4h,最佳DH值为7.5。实验结果显示,在最佳运行条件下,4hBOD5去除率达66.09%,NH3-N的去除率达36.43%,去除NH3-N的能力明显优于生物接触氧化法,出水的各项指标达到GB8978—1996的排放要求,为高效、低耗处理生活污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效自流式家庭生活污水净化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一种高效自流式家庭生活污水处理净化槽,使用平推流二段厌氧和全混流好氧一体化技术,减少厌氧区的返混,提高抗冲击性能,同时还使用具有固液分离作用和生物膜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的滤床技术,进一步提高过程的抗冲击能力和生物降解能力,使出水水质提高。净化槽各区之间液体依靠静压差形成自流,能耗低。实验表明,滤床填料挂膜后的启动十分便利,冲厕污水在各区中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Cr<60mg/L,去除率>86.9%;BOD5<20mg/L,去除率>97.4%;浊度去除率>97.7%。 相似文献
16.
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生产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处理生产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法处理生活污水效果好,生化后污水混凝效果提高,处理后水质可达生产回用要求。对影响五物接触氧化效果的污水浓度,气水比,接触时间参数和不同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进行了条件选择试验,获得了处理效果随条件变化的曲线,最佳混凝及其最佳投加量。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