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LM预测水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配体模型( BLM)是利用环境参数来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模型.它生物受体位点作为生物配体,考虑了影响生物毒性的水化学性质,并把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引入到水质标准中,在较宽的模拟水质范围内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生物配体模型是多学科共同发展的成果,综合了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以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成果,这学科...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物配体模型评价海洋沉积物重金属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沉积物中金属毒性的判定一直是较为复杂的科学问题。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中金属的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与其总含量无关,而与其存在形态密切相关。沉积物生物配体模型(s-BLM)是建立在较新的科研成果上用以判断沉积物中金属毒性的一个综合模型。s-BLM主要应用于有氧环境下,在测定活性金属、硫化物、有机碳的基础上,结合间隙水中的化学成分来计算多种金属的毒性阈值。s-BLM与以往应用于厌氧环境下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同步萃取金属(AVS/SEM)模型形成互补,从而能够全面系统的判断沉积物中的多种重金属(Cu、Pb、Zn、Ni、Cd、Ag)的生物毒性。本文全面介绍了s-BLM的由来和构建,重点探讨了其应用、研究进展及局限性。目前,该模型在国际上已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类似模型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更科学的制定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8,自引:7,他引:1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环境化学中与生物毒性有关的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研究。同时归纳了环境因素对形态分布及生物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如何建立起形态和毒怀两者间的联系,即由物理化学测试给出生物毒性和生物有效性信息,是形态分析的发展方向,在形态与生物毒性上建立起飞析的水质标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几种金属生物毒性预测模型,如FIAM、GSIM和BLM等模型。金属与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金属的水质标准的依据,随着对金属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关系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很多的机理描述模型。描述金属与生物作用的现存模型有多种,分别从多种角度解释了环境因素对金属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毒性的影响,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出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信息,但都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替代毒性实验。建立合理的金属毒性预测模型,为建新的水质标准提供依据,正是国际环境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以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ous limosus)、伸展摇蚊(Chironomus tentans)为受试生物,以生长抑制率、死亡率、自断率为测试终点,研究了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Cu、Cd、Ni、Pb、Zn)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探讨了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和同时提取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SEM)与生物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金属加标沉积物对淡水单孔蚓和伸展摇蚊的毒性顺序分别是Cd(LC50 281 mg·kg-1)> Ni(LC50 646 mg·kg-1)> Cu(LC50 830 mg·kg-1)> Pb(LC50 1040 mg·kg-1)> Zn(LC50 1320 mg·kg-1);Cd(LC50 26.3 mg·kg-1)> Pb(LC50 248 mg·kg-1)≈ Cu(LC50 256 mg·kg-1)> Ni(LC50 343 mg·kg-1)> Zn(LC50 1400 mg·kg-1).当SEM/AVS > 1时,除Cd外其他4种金属对淡水单孔蚓、伸展摇蚊幼虫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毒性效应,而且Pb、Ni、Zn对两种生物的毒性效应与SEM/AVS值之间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说明SEM/AVS可以较好的反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最新的文献综述了国际上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结合相、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的因素和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毒性的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根际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际是受植物根系及其生长活动显著影响的土壤微域环境,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根际环境影响着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根际环境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的形态、生物有效性的概念以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了不同萃取技术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土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淡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储库与污染内源,可对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生物有效性是评价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其毒性效应的关键指标,研究淡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重金属的污染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本文回溯了沉...  相似文献   

10.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近年来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的原因,总结了重金属各种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在沉积物重金属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油污染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逐级提取法对江苏某油区5个已污染的碱性土壤中的Pb、Cd、As、Cr的金属赋存形态和在其上生长的植物的生物可给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除总Cd外,其他3种金属对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类型不同,使莎草的生物有效性有较大差异,与对照点相比,除总Cr外,其它3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明显降低金属赋存形态也有不同,其中Pb和Cr以铁锰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As以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和有机质结合态为主,Cd以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对As Pb Cr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预处理工艺对生活垃圾As、Pb、Cr总量和生物有效性(水提取态、DTPA提取态、EDTA提取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相对浓缩效应”和淋滤的交互作用,As、Pb和Cr总量分别升高了1.96%、6.13%和10.81%;生物预处理后,w(水溶态As)、w(DTPA-As)和w(EDTA-As)分别升高了51.46%、26.65%和19.02%,w(水溶态Pb)、w(DTPA-Pb)和w(EDTA-Pb)分别升高了36.59%、22.91%和17.48%,w(水溶态Cr)、w(DTPA-Cr)和w(EDTA-Cr)分别升高了9.01%、12.79%和8.77%.模拟试验结果证实,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s、Pb和Cr总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可能会增加后续堆肥土地利用的环境风险和填埋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结合中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中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已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土壤环境中能被生物吸收利用的重金属才是衡量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关键参数.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生物有效性的定义以及影响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因素,讨论了两种常用研究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方法(化学提取法和生物学评价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见重金属对费氏弧菌的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费氏弧菌作为毒性测试物种,研究Hg2+、Pb2+、Cu2+、Cd2+、Zn2+、Cr6+对费氏弧菌的生物毒性.同时,对相对发光强度和金属离子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后计算了EC50值(半数效应浓度值),并比较了该菌种对各金属化合物的敏感度差异.结果表明,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均与重金属离子浓度呈负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8764~0.9730.Hg2+、Pb2+、Cu2+、Cd2+、Zn2+、Cr6+对费氏弧菌的EC50分别为0.045、0.181、0.300、0.117、0.614、23.000 mg/L,毒性大小依次为Hg2+ >Cd2+ >Pb2+ >Cu2+ >Zn2+ >Cr6+,可见Hg2+对费氏弧菌的毒性最大,但该发光菌对Cr6+的敏感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分析,对北京市新河污灌区土壤中Cu、Pb、Zn、Cd4种重金属的含量、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首次尝试运用体外消化法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问题,并与经典的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新河污灌区土壤中,Cd的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Cu、Pb、Zn的浓度未超标.土壤中Cu、Pb、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且Cd的可交换态比例最高,生物有效性也最高.体外消化法分析得到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成分的含量要比利用化学形态分析法分析得到的高,但Cu、Pb、Zn、Cd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排序是相同的,即Cd>Zn>Pb>Cu.两种方法提取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Heavy metals in variable charge soil are highly bioavailable and easy to transfer into plants. Since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letelyeliminate rice planting on contaminated soils, some remediation and mitigation techniques are necessary to reduce metal bioavailabilityand uptake by rice. This pot experiment investigated the e ects of seven amendments on the growth of rice and uptake of heavy metalsfrom a paddy soil that was contaminated by copper and cadmium. The best results were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limestone that increasedgrain yield by 12.5–16.5 fold, and decreased Cu and Cd concentrations in grain by 23.0%–50.4%. Application of calcium magnesiumphosphate, calcium silicate, pig manure, and peat also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by 0.3–15.3 fold, and e ectively decreased the Cu andCd concentrations in grain. Cd concentration in grain was slightly reduced in the treatments of Chinese milk vetch and zinc sulfate.Concentrations of Cu and Cd in grain and straw were dependent on the available Cu and Cd in the soils, and soil available Cu and Cdwere significantly a ected by the soil pH.  相似文献   

17.
黑臭水体治理会逐步恢复上覆水中溶解氧浓度,基于这一过程构建了室内模拟装置,模拟上覆水不同氧状态,探究由此引发的氧化还原体系变化,及6种重金属元素(Co、Ni、Cu、As、Sb和Pb)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变化.结果表明,上覆水氧化还原电位为-109.60~+136.40 mV,主要受铁锰体系控制,好氧和厌氧阶段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160.40~-116.40 mV和-370.10~-250.30 mV,分别由铁锰体系和硫体系控制.上覆水中溶解氧浓度上升会引起沉积物中有效态S和Fe减少,上覆水和浅层沉积物中有效态Mn减少,而有效态Fe和Mn浓度在溶解氧浓度降低后会逐步升高,说明上覆水氧状态改变能触动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氧化还原体系变化.但上覆水氧状态改变不足以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变化(除Sb),上覆水中Co、Ni、Cu、As、Sb和Pb总量分别为0.94~1.69、2.23~3.06、0.62~1.43、0.48~0.98、0.89~5.64、0.14~0.26μg·L-1,沉积物中分别为17.74~18.65、26.82~29.45、54.64~57.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