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法制建设,目的就是实现法律的公正性,而只有法律的公正才能体现出法律的正义。程序正义是依法治国的标志,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障。只有确立程序正义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审判方式和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程序正义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程序正义体现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公正与否。程序正义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雷云 《陕西环境》1999,6(4):35-36,5
1推行环保执法责任制的概况环境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戍部分,是环境领域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推行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依法治理环境,是加强和改善环境行政执法、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迫切需要。1997年以来,渭南市环保局结合全市环保工作实际,在局机关和监理处推行了环保执法责任制,对320件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分类和分解,完成了组建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动员。确定试点单位等启动阶段的各项任务,作到岗位责任、执法目标、考核奖罚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局、科室(处室)、岗位三个层次层层有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表明:重“人治”轻“法治”:将法律作为政治的附属物;重国家轻个人,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必将导致法治的失败。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重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重视政治的民主化,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重视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保障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4.
西部环保新战略的法律环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根本,产业结构高速是关键,振兴科研教育是条件,深化改革开放是动力,切实可行的政策是前提,法制建设是保障。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律环境建设与区域开发法的制定是实现环境法的前提,传统的环境法基本原则也因此而面临挑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气候治理,而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础是气候正义。因此气候正义应成为气候变化法律应对的核心考量。在气候变化法律应对中落实气候正义应坚持区别对待,但现有气候变化法律应对存在不足,为此应加以完善以实现气候正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就是按照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通过监督管理,促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依法有序地进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在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执法职能,严格执法程序,不断加大环境法制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强化环境法制建设方面,做到了“执法机构一体化,执法管理目标化,执法宣传经常化,执法队伍专业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1健全法制工作机构,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环境法制建设是整个环保工作…  相似文献   

7.
曾诚 《福建环境》1999,16(5):2-2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投入、宣传、法制,是推动我国环保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四个车轮”,而作为四轮之一的环境法制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中,环境保护法律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市场公正、维护市场秩序,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途径。环境法制建设,在规范市场经济,推进我国的“四化”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国各级人大,政府颁布的各项法律,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5年9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主要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各种程序性权利进行了规定,是对《环境保护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和落实。在推动我国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等活动的同时,《办法》实施的更大意义在于其体现的程序正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公众环境权益保障的新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主要立足于《办法》中蕴含的程序正义理念,分析《办法》实施以前我国环境权益保障"重实体轻程序"的根源与困境,并对《办法》体现的程序正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环境保护行政制裁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人实施的一种行政措施,是保证环境保护法规得以贯彻实施的必要手段。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只有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制裁权,才能给违法者以应有的制裁,从而促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讨论环境保护行政制裁的有关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部环保新战略的法律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根本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 ,振兴科研教育是条件 ,深化改革开放是动力 ,切实可行的政策是前提 ,法制建设是保障。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法律环境建设与区域开发法的制定是实现环境法的前提 ,传统的环境法基本原则也因此而面临挑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7):229-230
韩非子的敬畏伦理思想主要是对法律的敬畏之情,是通过制定法律过程和实施法律过程的严格来体现对法的敬畏之情。韩非子把法作为判断是非功过,推行赏罚的唯一标准。韩非子敬畏法律的思想为依法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赏罚分明的思想为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环境法的民主化,是指将环境正义、环境民主、环境公平和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或原则,环境法中规定的环境监督管理日趋民主化,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民主手段和公众参与日益法律制度化,环境法存在着一种尽量采用民主手段,加快奔向公平目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环境执法程序建设青岛市市北区环保局邢东亮,朱耿明我国在环境立法方面已逐步建立起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环保法律体系,有了一套较为齐全的规章制度,然而环境法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执法,制定合理的程序规则并保障...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态补偿能够通过修复海洋环境落实海洋污染破坏的责任.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海洋公平正义,从海洋流动性、立体性、多主体和主体差异性这三个特征出发,同时根据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结合海洋的特征限定生态补偿概念,得出海洋生态补偿的正义具备风险、公正和平等三大原则并认为我国在资金和主体上体现了风险原则的限缩,...  相似文献   

15.
只有实现科研转型。才能在科学研究上开拓新问题、挖掘新方向、形成新理论,真正体现世界一流大学原始创新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全新经济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而这一系统工程建立的基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以立法的方法来保障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加快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需要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对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依法治国的当今中国,以法律形式对循环经济加以肯定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帼秀 《环境》1999,(2):40-40
环境保护涉及的是“人类——环境”这一特定系统,在以技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引导约束人的环保行为、调整规范人们的环保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环境保护要引入法律机制,以法作手段调整国家、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因环保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而要推进环境法制建设,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制意识。正如宋健指出:只有人民有了充分思想准备,才能达到(环境)立法目的,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环境)执法才能顺利实施。然而,当前公众的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探索并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但仍存在公众参与法律机制不健全、具体制度操作性差等诸多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实践分析,正视公众参与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并基于公众参与法律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切实保障公众全程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日益完善,新的环保法相继出台与更新,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执法也会得到不断加强。现阶段,环保法律、法规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基层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改进工作方式,加强管理,规范执法程序,依法行政。只有这样环境执法才能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生态补偿的逻辑基础与法律价值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蕾 《上海环境科学》2009,28(6):250-252,270
生态补偿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1个具体制度,其本质上是对经济利益和生态资源的分配和调整.从现实和理论2个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逻辑基础,阐明分配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其法律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1种新的主客体价值认识,并呈现出分配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